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以悲剧作为结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社会、安娜与弗龙斯基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弗龙斯基;爱情悲剧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美好的,他们彼此有着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相通和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爱情也是轰轰烈烈的,以大胆而令人向往的求爱方式开场,以震动上流社会的公开方式进行,更以震撼整个社会的悲剧结局。造成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悲剧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在俄国社会急剧变化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那是一个“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农奴制的废除,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俄国那个原来就已经腐朽糜烂的贵族阶级,生活上越来越资产阶级化。贵族们在形形色色的假面具掩盖下,迷醉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沉湎于情色肉欲的享受,道德败坏,物欲横流,已婚者偷情通奸蔚然成风。
在虚伪恶俗的上流社会里,夫妻之间彼此欺骗、各自偷情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且被认为是正常且正当的现象。但是,这些行为只要维持表面上的体面,不提出离婚、破坏上帝赐予的神圣的婚姻,不仅不会受到谴责,还会受到法律、宗教、道德、社会舆论的保护。然而,这个社会决不能容忍安娜那种不顾外表的体面,为了爱情,竟公开的同丈夫决裂的叛逆行为。因为提出离婚是违反基督教教义的行为,是犯了奸淫罪的,而安娜只有被判定“有罪”才能准许离婚,并且离婚再也不能组织合法的家庭,这样一套不顾人的感情而只是维护宗法关系的虚伪的法律,注定了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不会有好结局的。
二、性格缺陷
(一)安娜
1.过分沉溺于爱情,缺少理智
当安娜还是一个未经世事、毫无恋爱经历的少女之时,就由家庭做主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彼得堡的政府高级官员。然而这个丈夫只是一台“官僚机器”,他的生活被埋没在官场俗套之中,这样的家庭必然是毫无温情可言。这段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与安娜热烈真挚的性格诚然是格格不入的,安娜极其渴望摆脱掉这仅靠封建礼教维系了八年的婚姻生活,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呼声。弗龙斯基的出现,无疑点燃了安娜心中爱情的火焰,加之弗龙斯基展开的一系列大胆而热烈的追求,唤醒了安娜心中一直被压抑的爱情,使她第一次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爱情的美妙,这使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安娜追求纯真的爱情是符合人性的,但同样也是不计成本的。她没有考虑到公然提出离婚会伤害丈夫的尊严、对自己视为珍宝的儿子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完整的家庭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她也没有意识到,公开秘密关系是对上流社会偷情游戏“潜规则”的破坏,会遭致上流社会的排斥。对于安娜来说,拥有儿子和立足上流社会是她生存的重要支柱,而她率性的行为使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偏狭的爱情觀
安娜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和唯一精神支柱,并且她要求弗龙斯基也是如此。但安娜不明白,在那个时代,爱情对于男人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得意事业、广泛的交际圈、各式各样的兴趣爱好等等,她忍受不了弗龙斯基除了爱自己以外,还有其它欲望,她把他的其它欲望看成是对自己感情的转移。当弗龙斯基醉心于事业之时,安娜觉得他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冷淡了,因此她的脾气变得愈发暴躁,猜疑嫉妒随之而来,并且使她饱受精神的折磨,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弗龙斯基
1.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习惯
弗龙斯基出身于贵族阶级,上流社会那纸迷金醉、纵情享乐的生活终日萦绕在他身旁,他不可能不受那个社会污浊空气的熏染。为了和安娜远走高飞,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带着安娜开始了国外旅居的生活。“在和她结合,脱下军装的初期,他尝到了以前没有尝到过的快乐,自由恋爱的快乐,因此感到满足,但这样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他很快就觉得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最难满足的欲望,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弗龙斯基难以摆脱自己早已习惯的上流社会的方式,如今这只剩下爱情的生活让他感到索然无味,空虚寂寞。他疯狂的找寻着任何可以使他感兴趣的事,以消磨每天十六小时的时间。他把造成如今这个局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归责与安娜,所以弗龙斯基在心灵上渐渐疏远了安娜,而心细敏感的安娜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并自动将它转化成弗龙斯基不再钟情于自己的信息,于是衍生了后边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争吵。
2.缺乏真正理解的爱
弗龙斯基自以为很了解安娜,但他并未真正了解安娜内心丰富的世界。安娜因为他们不合法的关系而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与攻击,因此感到痛苦至极,他心疼安娜,想要将自己的至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他认为摆脱这个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唯有安娜与卡列宁离婚。然而弗龙斯基却不能理解安娜始终不愿意提出离婚的原因,安娜不愿意向卡列宁低头认错,她也并没有错。同时,安娜不愿意失去儿子,她对儿子深厚的爱决不允许她以抛弃儿子为代价提出离婚。而弗龙斯基却恰恰不能理解安娜的这份倔强和母子之间深深的眷恋,或者是不愿意去理解。
当安娜做了一番精心的打扮,邀请弗龙斯基同她一块去听歌剧时,他拒绝了,甚至责备她不该如此高调的出现在公共场合。弗龙斯基诚然是关心安娜的,因为他不想安娜遭到别人的侮辱和恶意攻击。但是,他却不能理解,安娜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她想要对上流社会公开宣战,她想要告诉上流社会,她现在过的很好,即使你们都排挤我,我仍然能以华丽而光彩照人的姿态出现在你们面前,而正是那你们至死也无法拥有的爱情给了我如此强大的力量。这是安娜认为反抗上流社会最有力的方式,可悲的是,她的爱人,原本应跟她站在同一战线共同战斗的那个人,却不能理解。然而这个“不理解”无意中成了上流社会的帮凶,最后导致安娜走向毁灭。
三、阶级局限性
1.安娜
安娜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贵族妇女,她的全部生活仅局限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中,除了每天的各种舞会、酒会、歌剧如赶场一般的应酬,再无其他。在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不得不远离原来生活仅有的内容——交际圈,此时爱情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与唯一的精神支柱,因此,她对弗龙斯基要求愈发苛刻,希望他能多献身于自己,一旦没有满足,她就会脾气暴躁、猜疑嫉妒。当她觉得失去爱情的时候,她便觉得失去了一切,为此走上了绝路。
2、弗龙斯基
弗龙斯基未能理解安娜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他只是一再抱怨安娜过分束缚了他的自由,对她的猜疑嫉妒感到厌烦。作为父权社会的特权阶级,男性始终在扮演主人和征服者的角色,在他们面前,有许许多多的路可走,每条路都预示着比爱情更诱人的前景。他们从未把爱情放在和女性一样重要的位置。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造成了男女性的巨大差异,也造成了安娜与弗龙斯基之间对待爱情观念上的分歧,因此弗龙斯基从一开始注定是无法理解安娜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做为主人的男性,他生来就享有对女性的特权,这样的意识在弗龙斯基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因此他认为关注安娜的内心世界也是没有必要的。而这样一段没有以理解为基础的爱情,必将注定了是以悲剧结局的。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周扬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廖世健.試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J].中山大学学报,1962(1).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弗龙斯基;爱情悲剧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美好的,他们彼此有着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相通和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爱情也是轰轰烈烈的,以大胆而令人向往的求爱方式开场,以震动上流社会的公开方式进行,更以震撼整个社会的悲剧结局。造成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悲剧有其深刻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在俄国社会急剧变化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那是一个“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农奴制的废除,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俄国那个原来就已经腐朽糜烂的贵族阶级,生活上越来越资产阶级化。贵族们在形形色色的假面具掩盖下,迷醉于骄奢淫逸的生活,沉湎于情色肉欲的享受,道德败坏,物欲横流,已婚者偷情通奸蔚然成风。
在虚伪恶俗的上流社会里,夫妻之间彼此欺骗、各自偷情的事情屡见不鲜,并且被认为是正常且正当的现象。但是,这些行为只要维持表面上的体面,不提出离婚、破坏上帝赐予的神圣的婚姻,不仅不会受到谴责,还会受到法律、宗教、道德、社会舆论的保护。然而,这个社会决不能容忍安娜那种不顾外表的体面,为了爱情,竟公开的同丈夫决裂的叛逆行为。因为提出离婚是违反基督教教义的行为,是犯了奸淫罪的,而安娜只有被判定“有罪”才能准许离婚,并且离婚再也不能组织合法的家庭,这样一套不顾人的感情而只是维护宗法关系的虚伪的法律,注定了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不会有好结局的。
二、性格缺陷
(一)安娜
1.过分沉溺于爱情,缺少理智
当安娜还是一个未经世事、毫无恋爱经历的少女之时,就由家庭做主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彼得堡的政府高级官员。然而这个丈夫只是一台“官僚机器”,他的生活被埋没在官场俗套之中,这样的家庭必然是毫无温情可言。这段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与安娜热烈真挚的性格诚然是格格不入的,安娜极其渴望摆脱掉这仅靠封建礼教维系了八年的婚姻生活,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呼声。弗龙斯基的出现,无疑点燃了安娜心中爱情的火焰,加之弗龙斯基展开的一系列大胆而热烈的追求,唤醒了安娜心中一直被压抑的爱情,使她第一次体验到从未体验过的爱情的美妙,这使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安娜追求纯真的爱情是符合人性的,但同样也是不计成本的。她没有考虑到公然提出离婚会伤害丈夫的尊严、对自己视为珍宝的儿子造成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完整的家庭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她也没有意识到,公开秘密关系是对上流社会偷情游戏“潜规则”的破坏,会遭致上流社会的排斥。对于安娜来说,拥有儿子和立足上流社会是她生存的重要支柱,而她率性的行为使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偏狭的爱情觀
安娜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希望和唯一精神支柱,并且她要求弗龙斯基也是如此。但安娜不明白,在那个时代,爱情对于男人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得意事业、广泛的交际圈、各式各样的兴趣爱好等等,她忍受不了弗龙斯基除了爱自己以外,还有其它欲望,她把他的其它欲望看成是对自己感情的转移。当弗龙斯基醉心于事业之时,安娜觉得他对自己变得越来越冷淡了,因此她的脾气变得愈发暴躁,猜疑嫉妒随之而来,并且使她饱受精神的折磨,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弗龙斯基
1.无法摆脱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习惯
弗龙斯基出身于贵族阶级,上流社会那纸迷金醉、纵情享乐的生活终日萦绕在他身旁,他不可能不受那个社会污浊空气的熏染。为了和安娜远走高飞,他不顾母亲的反对,带着安娜开始了国外旅居的生活。“在和她结合,脱下军装的初期,他尝到了以前没有尝到过的快乐,自由恋爱的快乐,因此感到满足,但这样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他很快就觉得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最难满足的欲望,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弗龙斯基难以摆脱自己早已习惯的上流社会的方式,如今这只剩下爱情的生活让他感到索然无味,空虚寂寞。他疯狂的找寻着任何可以使他感兴趣的事,以消磨每天十六小时的时间。他把造成如今这个局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归责与安娜,所以弗龙斯基在心灵上渐渐疏远了安娜,而心细敏感的安娜捕捉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并自动将它转化成弗龙斯基不再钟情于自己的信息,于是衍生了后边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争吵。
2.缺乏真正理解的爱
弗龙斯基自以为很了解安娜,但他并未真正了解安娜内心丰富的世界。安娜因为他们不合法的关系而遭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与攻击,因此感到痛苦至极,他心疼安娜,想要将自己的至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他认为摆脱这个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唯有安娜与卡列宁离婚。然而弗龙斯基却不能理解安娜始终不愿意提出离婚的原因,安娜不愿意向卡列宁低头认错,她也并没有错。同时,安娜不愿意失去儿子,她对儿子深厚的爱决不允许她以抛弃儿子为代价提出离婚。而弗龙斯基却恰恰不能理解安娜的这份倔强和母子之间深深的眷恋,或者是不愿意去理解。
当安娜做了一番精心的打扮,邀请弗龙斯基同她一块去听歌剧时,他拒绝了,甚至责备她不该如此高调的出现在公共场合。弗龙斯基诚然是关心安娜的,因为他不想安娜遭到别人的侮辱和恶意攻击。但是,他却不能理解,安娜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她想要对上流社会公开宣战,她想要告诉上流社会,她现在过的很好,即使你们都排挤我,我仍然能以华丽而光彩照人的姿态出现在你们面前,而正是那你们至死也无法拥有的爱情给了我如此强大的力量。这是安娜认为反抗上流社会最有力的方式,可悲的是,她的爱人,原本应跟她站在同一战线共同战斗的那个人,却不能理解。然而这个“不理解”无意中成了上流社会的帮凶,最后导致安娜走向毁灭。
三、阶级局限性
1.安娜
安娜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贵族妇女,她的全部生活仅局限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中,除了每天的各种舞会、酒会、歌剧如赶场一般的应酬,再无其他。在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不得不远离原来生活仅有的内容——交际圈,此时爱情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与唯一的精神支柱,因此,她对弗龙斯基要求愈发苛刻,希望他能多献身于自己,一旦没有满足,她就会脾气暴躁、猜疑嫉妒。当她觉得失去爱情的时候,她便觉得失去了一切,为此走上了绝路。
2、弗龙斯基
弗龙斯基未能理解安娜将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他只是一再抱怨安娜过分束缚了他的自由,对她的猜疑嫉妒感到厌烦。作为父权社会的特权阶级,男性始终在扮演主人和征服者的角色,在他们面前,有许许多多的路可走,每条路都预示着比爱情更诱人的前景。他们从未把爱情放在和女性一样重要的位置。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造成了男女性的巨大差异,也造成了安娜与弗龙斯基之间对待爱情观念上的分歧,因此弗龙斯基从一开始注定是无法理解安娜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做为主人的男性,他生来就享有对女性的特权,这样的意识在弗龙斯基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因此他认为关注安娜的内心世界也是没有必要的。而这样一段没有以理解为基础的爱情,必将注定了是以悲剧结局的。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周扬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廖世健.試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J].中山大学学报,1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