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为范本做了一项粗略的统计,全册主要有十次“写话”练习,其间,“细节表达类”与“续编故事类”写话占了较大的比重。其实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概念延伸。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本个性表达,更要求在此基础上关乎全局的构思与铺陈。那么如何让学生高效地打下基础,通关解码成长的序列号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雏鹰”阶段就爱上表达至关重要。如何爱上表达?创意是灵魂。
以文代笔,营造图画的质感
创意性类比,涂抹“看得到”的东西 何为“看得到”的?简单来说,就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本来就存在的所有肉眼所见的事物的总稱。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写话要求“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假定你有一个“吨位十足”的好朋友,要如何有创意地形容他的体型呢?第一步,以物品或动物进行类比。产生的结果是“他像一只河马”或“她的肚子像个大气球”,虽然咋看上去也是较恰当的比喻,但是略有人身攻击之嫌,也太缺乏个性。第二步,以多样物品或多种动物进行类比。比如“他像吞下一头海象的蟒蛇”。又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写到的“她全身是由各种大小不同的半圆球拼凑起来的,仿佛一个装满西瓜的布袋”这样的表达,是不是特别了许多?其实,我们让学生做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叠加,产生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利用以物叙情,渲染“看不到”的东西 “看不到”的东西是指看不见的、抽象的状态和情绪。如何引导学生们有创意地表达呢?实际上,一种情绪,可以用一百种东西表达;而一种东西,同样可以表达一百种情绪。正可谓“物随情迁”。比如给定孩子们一个具体的情境:请问怎样用“风”来形容快乐呢?以下是渐进性的引导与发问逻辑:第一步,什么样的风让我们感到快乐?(微风、清风、春风等)第二步,什么样的地方让我们一看就感到舒畅与开心?(金色的麦田、葡萄园、碧绿的草地等)第三步,把这样的风和这样的地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微风吹过金色的麦田/清风吹过丰收的葡萄园/春风吹过碧绿的草地)如此训练,禁锢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牢笼一下被打开,喷薄而出的必然是新鲜的、充满童稚色彩却又让人惊喜不已的表达!
精塑角色,摆脱固有的枷锁
角色构建去定势 即打破思维定式,创造个性角色。在人们的固有感知中,狼是无恶不作的,羊是温柔可人的,乌鸦是吵闹与传递坏消息的,狐狸是阴险狡诈的。这是无数的绘本与文学作品共同禁锢的动物形象。若学生在创编故事的时候,也是以既定的动物形象与性格为蓝图,那么创编出来的故事将无疑有极大的局限性。那么,如何帮助孩童打破对角色思维感知定势呢?试举一例:第一步,老师先为学生讲述日本童话故事《金色的脚印》。第二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面的狐狸一家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从中感受到狐狸一家浓浓的亲情)第三步,启发引导:“所以,不是所有的狐狸都是阴险狡诈的,对吗?大家还想为哪些动物平反呢?”(老虎、乌鸦、蛇)当然,若把问题挖深,可以继续发问“哪些大家喜欢的动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对我们造成危害”这样的话。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辨,以初步打破儿童对固有角色的认知,为角色构建的独特化、去定势化服务。
角色塑造独特化 不管是童话还是小说,角色是故事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为了故事的铺陈与展开,一众个性鲜明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样的“个性鲜明”,是指角色的“独一无二”。因此,教师在引导儿童塑造角色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外貌的独一无二”。如《白雪公主》中这样描述白雪公主的外貌:“她的皮肤始终像雪一样白,嘴唇像雪一样红,头发像乌木一样黑”,通过三组类比勾勒出白雪公主独一无二的美貌。又如《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一说谎就会变长的鼻子,这样充满人物特质的外貌刻画,直观而又让人深刻。
二是“说话与做事风格的独一无二”。人们常说:“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下意识的言语与动作往往会显露角色的心理、性格与人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总是习惯拿出怀表说“时间来不及了……”从而营造出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女王总是动不动说“砍下他的头”,活脱脱一个残忍的女魔头形象。甚至在着重刻画这些人物的时候,可以让他多次重复自己最常说的口头禅与下意识的习惯动作,都能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突出与鲜活。
结束语
如果把一篇质量上乘的“写话”比作一顿佳肴的话,那么笔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米其林三星厨师”——要把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创意是最好的佐料。而在文句表达与角色塑造上,有意识地引导其诗意与个性的表达与塑造,那么孩子们的创意必将喷薄而出,从而赋予每篇“写话”独一无二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将寻获写作之匙,开启创意写作的大门。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编号:2018XD012)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以文代笔,营造图画的质感
创意性类比,涂抹“看得到”的东西 何为“看得到”的?简单来说,就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本来就存在的所有肉眼所见的事物的总稱。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写话要求“写一写你的一个好朋友”。假定你有一个“吨位十足”的好朋友,要如何有创意地形容他的体型呢?第一步,以物品或动物进行类比。产生的结果是“他像一只河马”或“她的肚子像个大气球”,虽然咋看上去也是较恰当的比喻,但是略有人身攻击之嫌,也太缺乏个性。第二步,以多样物品或多种动物进行类比。比如“他像吞下一头海象的蟒蛇”。又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写到的“她全身是由各种大小不同的半圆球拼凑起来的,仿佛一个装满西瓜的布袋”这样的表达,是不是特别了许多?其实,我们让学生做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叠加,产生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效果。
利用以物叙情,渲染“看不到”的东西 “看不到”的东西是指看不见的、抽象的状态和情绪。如何引导学生们有创意地表达呢?实际上,一种情绪,可以用一百种东西表达;而一种东西,同样可以表达一百种情绪。正可谓“物随情迁”。比如给定孩子们一个具体的情境:请问怎样用“风”来形容快乐呢?以下是渐进性的引导与发问逻辑:第一步,什么样的风让我们感到快乐?(微风、清风、春风等)第二步,什么样的地方让我们一看就感到舒畅与开心?(金色的麦田、葡萄园、碧绿的草地等)第三步,把这样的风和这样的地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微风吹过金色的麦田/清风吹过丰收的葡萄园/春风吹过碧绿的草地)如此训练,禁锢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牢笼一下被打开,喷薄而出的必然是新鲜的、充满童稚色彩却又让人惊喜不已的表达!
精塑角色,摆脱固有的枷锁
角色构建去定势 即打破思维定式,创造个性角色。在人们的固有感知中,狼是无恶不作的,羊是温柔可人的,乌鸦是吵闹与传递坏消息的,狐狸是阴险狡诈的。这是无数的绘本与文学作品共同禁锢的动物形象。若学生在创编故事的时候,也是以既定的动物形象与性格为蓝图,那么创编出来的故事将无疑有极大的局限性。那么,如何帮助孩童打破对角色思维感知定势呢?试举一例:第一步,老师先为学生讲述日本童话故事《金色的脚印》。第二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面的狐狸一家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从中感受到狐狸一家浓浓的亲情)第三步,启发引导:“所以,不是所有的狐狸都是阴险狡诈的,对吗?大家还想为哪些动物平反呢?”(老虎、乌鸦、蛇)当然,若把问题挖深,可以继续发问“哪些大家喜欢的动物,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对我们造成危害”这样的话。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辨,以初步打破儿童对固有角色的认知,为角色构建的独特化、去定势化服务。
角色塑造独特化 不管是童话还是小说,角色是故事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为了故事的铺陈与展开,一众个性鲜明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样的“个性鲜明”,是指角色的“独一无二”。因此,教师在引导儿童塑造角色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外貌的独一无二”。如《白雪公主》中这样描述白雪公主的外貌:“她的皮肤始终像雪一样白,嘴唇像雪一样红,头发像乌木一样黑”,通过三组类比勾勒出白雪公主独一无二的美貌。又如《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一说谎就会变长的鼻子,这样充满人物特质的外貌刻画,直观而又让人深刻。
二是“说话与做事风格的独一无二”。人们常说:“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下意识的言语与动作往往会显露角色的心理、性格与人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总是习惯拿出怀表说“时间来不及了……”从而营造出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女王总是动不动说“砍下他的头”,活脱脱一个残忍的女魔头形象。甚至在着重刻画这些人物的时候,可以让他多次重复自己最常说的口头禅与下意识的习惯动作,都能让人物的形象更为突出与鲜活。
结束语
如果把一篇质量上乘的“写话”比作一顿佳肴的话,那么笔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米其林三星厨师”——要把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创意是最好的佐料。而在文句表达与角色塑造上,有意识地引导其诗意与个性的表达与塑造,那么孩子们的创意必将喷薄而出,从而赋予每篇“写话”独一无二的灵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必将寻获写作之匙,开启创意写作的大门。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编号:2018XD012)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