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丛中一点红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先锋还是随大流?九峰名茶在“先锋”白芽奇兰和“大流”安溪铁观音两者之中最终选择了“大流”,于是他取得了成功(本刊上期对此曾作报道)。但是,“先锋”也不一定成“先烈”,去年进入福州的普洱茶,它不随大流,也成功了。
  


  在福州这个绿茶生产基地,这个安溪铁观音横行的地方,敢第一个在“乌龙”天下卖“普洱”者,真可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当时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同情者更是有之。但时至今日,福州却有了4家普洱茶总代理,而且正慢慢地掀起一场喝普洱茶的潮流。这一次,“领头羊”终于吃到草了。
  普洱茶在福州营销的成功,一方面固然与云南有关方面对普洱茶的推广力度及其市场的整体升温有着巨大关联。但我们却有必要肯定其作为先锋的勇气。本期我们关注普洱茶这个先锋,无意张扬成功者的荣耀,只为探讨先行者的经验,希望能为各方茶业经营者闯荡四海充当“领头羊”作为借鉴。
  先锋与大流,无先后之别,无对错之分,市场之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先锋意味着差异化,这个“先锋”的引导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人。他便是福建首家“普洱茶总代理”老板黄典淦。
  作为一个成功的引路者,他又有哪些心得呢?
  
  以下是黄典淦的自述:
   我在乡村从医多年后,1990年改行跑昆明的客运。昆明的朋友多了,和他们聚在一起,就像我们闽南人一样,无茶不成聊。而他们最推崇的是近年才走红的普洱茶——经过一套麻利的动作,一杯红浓透亮的茶汤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放在了我的面前。
   当你刚想端起一饮而尽时,他们说,“慢”,品茶要用心品,先要品其香味,将杯沿靠近鼻子由轻渐深嗅其香气,而后才品其滋味,呷一小口,用舌尖边打转边感受。在他们耐心细致地指点下,我竟然捕捉到普洱茶的口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普洱。那沉香、甘甜、润滑之口感,让我几乎天天起了贪婪之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萌生了经营茶叶生意的想法。
   去年4月,我载着总价值10多万元的家乡茶叶,想在昆明一展拳脚。不料,10多天下来,总成交额仅仅2000多元。心灰意冷之际,忽然听闻有一位当地老茶农,拎着才0.5公斤、收藏70多年的散装普洱茶,竟然被一位广东茶客以70多万元买走。这一高一低的市场落差,使我的想法发生极大改变,开始了经营普洱茶的历程。
  
  心得一:靠调查确定市场
  没人做的东西最有差异化,但也可能没有市场。所以,必要的市场调查至关重要。
  凭借自己对普洱茶忠贞不渝的感情,以及当时的普洱茶市场前景,我豁出去了,开始了半年之久的普洱茶市场调查。
  走进西营里、五里亭茶叶市场,放眼望去都是卖铁观音、大红袍,在别人看来,福建是普洱茶市场的死胡同,但在我看来这就是普洱茶在福建开拓市场的曙光。生意人流传着卖鞋子的故事:如果一个地方人人都是赤脚,那不是鞋子没有人买,而是意味着市场是空白的。我想,我就是这卖鞋人。
  我询问了很多茶客,很多人见得此茶,表示出极大兴趣,这让我有了一定信心;而且当时云南省已经连续几年对普洱茶进行强势推广,特别是去年的“茶马古道”活动,我觉得肯定大有市场。
  


  当时个别茶庄也已经开始兼营普洱茶了,但只是兼营,存放着普洱茶,这样很难让顾客信服,而且没有一定的推广力度,很难打开市场。
   随着市场调查的步步深入,我的信心也随之节节高升——福建首家“普洱茶总代理”的牌子终于在福州挂了起来。
  
  心得二:靠媒体聚集人气
  茶香也怕巷子深。茶叶虽然是小本买卖,但如果懂得借助媒体力量,则可以早日摆脱关系营销的怪圈。
   很多人都以为开茶叶店就是通过关系销售,其实这种方法很累,而且不持久。我想,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聚集人气才是正确之道。我的经验就是搭载媒体广泛的宣传力量。
   去年福州某报社与福建石竹山慈善基金会联合开展“热议孝道,评选孝子”活动时,我每期关注,当我看到《5年前父亲落瘫,4年前母亲自杀:十龄童伺候父亲4年》时,立即联系该报社,根据十龄童的需要,我购买了10本《十万个为什么》连夜赶赴福州送给他。同时,我召集乡间长老、茶文化研究人员、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系师生、媒体记者30多人,在我的专卖店“热评孝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店里的人气即刻旺盛起来。
   拥有人气,即使茶叶买卖一桩做不成,店里也热闹,普洱茶也让更多人所认识了。
  
   那一年,我在西双版纳橄榄坝村,看见一户茶农家里一摞一摞普洱茶堆在大厅里供佛,主人振振有词地念叨着:“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我学过中医,做过乡村“赤脚”,一听这《七碗》诗,就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中医解患之道,倍感亲切。
   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与云南普洱茶的缘了。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居于闽西北将乐县。该县不仅山麓叠翠,风光如画;且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当地特有的一种客家民俗“喝擂茶”,独具魅力,其味之香、情之浓,至今宛在身边,萦绕心曲。  喝擂茶的习俗,在将乐已盛行1000多年,是民间招待客人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在将乐城乡,家家户户备有擂茶工具。当地产的擂茶工具,即擂钵、擂杖和笊篱,将乐人视之为“擂茶三宝”。用陶土烧制的擂钵,形状像
期刊
日本僧人荣西来华又带回了茶籽种在宇治,至今已有840年了。日本全盘模仿了中国饮茶方法相沿至今的就是抹茶法,即把茶叶磨成粉,点冲之后全部喝下去的饮茶法。后来,日本又有了像我们今天用条形等干茶直接用开水冲泡只喝茶汤的饮茶法,日本称为煎茶,这种饮法的传播者就是祖籍福建福清县万安乡东林村的隐元和尚禅师,法名隆琦。  隐元禅师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29岁在家乡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并在江浙参拜
期刊
茶,时闽南人来说,早已浸润进生命里但是与象州的“拼”、“斗”之风不同,在厦门,喝茶是一种闲适惬意的体会。此次鹭岛之行,三处饮茶让人记住了“慢闲”城里的茶香。    小区里的铁观音     或许是地域的优势使得铁观音占据了厦门大部分的茶叶市场。漫步小岛,随处可见的茶庄里都飘着那股熟悉的“兰花”香。不少小区里也都有几间或简约或精致的小茶庄,与大茶企精装的旗舰店不同,小区里的茶店就像羞涩的厦门新娘一般透
期刊
阮浩耕专栏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去年8月,陈宗懋先生告诉我:《中国茶经》应读者和作者的建议,决定编写出版修订本。《中国茶经》自1992年出版至今15年间,重印21次,共发行8万余册。如果作一个中国茶书排行榜,《中国茶经》无疑可以高居榜首。此书对普及茶知识、弘扬传统茶文化、促进茶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毕竟15年过去了,无论从研究的深入、知识的更新来看,还是从
期刊
五月,春归正浓,百花芳菲,百鸟争鸣。门前的花儿朵朵娇艳,柳丝悠长,榆钱串串翠绿,五颜六色的纸鸢满天飞舞。沙漠绿洲偶得的一场绵绵春雨,洗去了枝叶上连天纷落的尘沙,久违的清新沁脾。蛰伏在我的家乡敦煌季节分明、惠风和畅的春天里,沐浴着太阳的香味,读一本好书,无疑胜似一场有诗有远方的旅行。  当我熟悉的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如铁骑一般,或磅礴、或写意、或白描,从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名家笔下的文字中,碾过我
期刊
开水压抑不住春天的热情,冲入诚实透明的玻璃杯子,静卧的白茶突然神奇般醒来,束束茶芽争相跳跃,毛茸茸的毫光晕眩人们的心神,而甜甜的清香刹时痴醉了一片。那旋转升腾的毫心,宛如闻曲起舞的佳人,裙袖生风。多情饮者便会品出诗一样的温柔;那瞬间冲上的毫锋。又像众多勇士仰射的银箭,冷然有声。自强饮者当然联想到了疾风劲草。  茶可以绿,可以红;亦可黄,亦可黑,可是政和茶竟能自得茶王国“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得茶界泰
期刊
话说今年央视举办的青歌赛,当美声组铜奖获得者吴李红在赛事之余将家乡茶端给评委们品尝时,包括主持人董卿及歌唱家廖昌永、梁宁等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当问起茶从何而来时,说起福建政和,余秋雨脱口而出:“是不是宋徽宗政和年间赐名的……”这位老爷子实在是太有才了,居然知道“政和”,还知道政和县是因茶而由皇帝赐名的。  政和的茶历经宋徽宗钟爱、大儒朱熹熏陶,至今,政和仍保留着新娘茶、茶灯戏、高山茶道等习俗,可见茶
期刊
在普通茶客眼里,武夷山就是大红袍的代名词,殊不知在世界范围内,代表着武夷山,甚至中国茶叶的却并非大红袍,而是正山小种。在推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BLACKTEA、B()HEA赫然在列。这些直接指向正山小种的专用名词,记载着正山小种曾经的辉煌,而当昔日的辉煌日渐沉寂之后,原产地武夷山桐木村也正以另一种轻松的姿态,重新面对国人和世界。    正山小种的诱惑    桐木村,武夷山市星村镇的
期刊
陈陶然(新西兰)专栏  现旅居新西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硕士。曾在福州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小专栏见诸《钱江晚报》、《福州晚报》等,小说、随笔见于《上海文学》、《上海文坛》等杂志,自认是一只除茶文化之外还爱好许多的三脚猫。    在新西兰,春节虽然已经成为很多当地人都知道的中国节,甚至在国会大厦举办庆祝中国新年的PARTY也已经成为惯例,但在民间,春节还无法形成元宵观灯那般规模庞大的同庆活动。
期刊
这是一个绿五月。  经过一冬的等待,安溪铁观音春茶开始陆续上市了。五月在安溪,正是春茶采摘的大好时光,满山的茶农,满眼的绿,茶香溢满了整个五月。  对于茶民们来说,大家关心的是:今年安溪铁观音春茶产量增长还是减产?品质又是如何?价格多少?为此,本刊特派记者分赴安溪各地,采访了各方人士。    总体情况:安溪铁观音春茶大预测      产量——与去年总体持平  安溪全境拥有22个乡镇,其中12个是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