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李白有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曾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宇《月亮代表我的心》中也有这样一句歌词:“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情思。月亮,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又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
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1.认真审题,弄清文体。从题目和材料来看,可写成具有一定寓意的记叙文,揭示月亮与人物、事件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也可写成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理的一种思考。
2.多方思考,把握含义。可借助古典诗文,弄清“月亮”这个意象的常见寓意和象征意义。如慈母之爱,思乡之情,团聚之愿,高洁的品质,远大的抱负,历史的见证等。
3.联系实际,确定对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回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选择一个值得自己回忆、感念的人、物或一种萦绕内心的情愫,作为叙述、描写、抒发感情的对象;或调动相关知识积累,充分挖掘月亮的内在意义,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4.模仿课文,借鉴写法。同学们可借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许地山的《落花生》等作品的写作思路,学习其布局谋篇的方法,写出月亮的特点;特别要写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写出人与物的相似、相通点,从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做到文从字顺,自然抒情。
【作文一】
月亮
陈彦颖
中秋节,爸爸回来了,我们与叔叔、姑姑家相约一起吃饭赏月。
院子里,妈妈早就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酒席,并摆上月饼、石榴、酥梨等吃食,笑呵呵地招呼大伙儿入座。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吃着菜,喝着酒,唠着嗑……
“看啊,月亮!”调皮的小弟弟突然大叫起来,大家不由得抬头仰望夜空……
是的,那月儿真的升起来了!大大的,圆圆的,还带着金黄的底色,徐徐地,穿过一绺一绺轻烟似的白云,慢慢地向上升着。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谁也不说话。就在一刹那,月儿变浅了,变白了,变亮了,挂在高高的夜空,像玉盘,像明灯,像妈妈的眼睛,散发出柔和而温馨的光。
“好美呀!”妈妈不住地称赞着,并把一块月饼塞到弟弟的嘴里。“啊呜——”弟弟一口吞下去,做了个鬼脸,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现在的生活真的好幸福啊!”爸爸羡慕地看着弟弟,嘴里喃喃地说着。
“哥,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的事情吗?”姑姑道。
“怎能不记得啊。”爸爸似乎陷入了沉思,“那时,月亮也是这般大,这般圆,这般亮,高高地挂在天上。那时虽穷,可妈妈还是炒了萝卜、白菜,自己动手做了月饼,用瓶盖印上红红的圆圈,看着我们吃,听着我们笑,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嗯。”叔叔也兴致勃勃起来,“月下的故事多着呢!记得有一次,月亮弯弯,好像一个镰刀,又明又亮的。妈妈突然带我到月下,让我对着月牙儿跪着,教我唱儿歌:正月初一拜月牙,真心祈祷月菩萨,一声平安不蛀牙!嘿,我牙疼,拜了,还真不疼了!”
姑姑笑道:“穷,看不起病,妈妈只能求神拜佛了!”
“唉,一晃婆婆去世都好几年了……”妈妈叹息道,眼里闪烁着泪花。
大家沉默了,又抬头仰望天上的那轮圆月。月亮,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带着微笑,深情地注视着我们。葡萄架上几串沉甸甸的葡萄,隨风慢慢地摇晃着。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乐此不疲。一切都是那样安静、祥和、迷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爸爸端起酒杯,对大家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能忘记慈母养育之恩。让我们对着明月,共同举杯,感怀先辈的恩情吧!”
“好!”全家都站了起来,举起酒杯。
“看呀,那月亮,更圆了,更大了,更亮了,就像奶奶圆圆的脸!”突然,弟弟高声地叫起来。
此时,月亮正露出甜甜的笑容,静静地看着大地,看着安静的小院子,看着这群她爱的孩子们……
(海南临高县思源实验学校)
点评
小作者学习《落花生》《紫藤萝瀑布》的写法,开门见山,直接叙事;描写景物,引发联想;回忆过去,由物及人;揭示寓意,抒发情感。习作以月喻人,自然且真挚地表达了中秋佳节全家人对奶奶的怀念。全文思路清晰,描写生动,过渡自然,寓意鲜明,是一篇触景生情的佳作。
【作文二】
月亮
王燕红
今夜,我坐在窗前,眺望着那轮明月,心却沉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它圆圆的,白白的,亮亮的,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而在天空中微笑,时而在云朵后嬉戏,不时地说:“猜一猜,我是什么?”
是啊,你是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飘逸豪爽的李白为何低头吟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忧国忧民的杜甫为何抬头怅惘?这一轮圆月啊,在他们心中,就是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那轮圆月还在笑,似乎在怂恿我:我是什么?想啊,继续想!
是啊,你是什么?苏轼有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吟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贺也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在他们的笔下,这轮月亮是兄弟相聚的渴望,是亲人团聚的期盼,是儿郎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雄伟抱负与远大理想!
星星不语,月儿在笑,将我的思绪带向更深、更深的诗词海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一首《出塞》,让明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一曲《把酒问月》,让月亮成为时空的篇章。是啊,这轮明月记录下了多少英雄悲歌?见证了多少朝代的盛衰兴亡?
再次抬头远望,我不由得吟起“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诗句;低头沉思,我又怎能忘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伤心追问?这轮明月曾挑起了多少诗人为国为民的忧伤?点燃了多少志士期盼人民幸福的渴望?
“早睡吧,有了精神,学习才有力量!”妈妈轻轻走过来,催我上床。
精神?力量?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月亮啊,遨游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啊,你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我笑了,看,天上的那轮明月,多圆,多大,多亮!
(海南临高县思源实验学校)
点评
文中,小作者先是创设了深夜读书、掩卷沉思的情境,再充分利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裁特点,多角度展开联想、想象,广泛调动古诗词储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月亮”这个意象蕴含的亲人与故乡、团聚与渴望、见证与梦想等象征意义。最后,上升到灵魂归宿和精神力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虚实结合,在丰富的诗词运用与自由的联想想象中,表达了小作者对月亮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颇有文化蕴味。
李白有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曾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宇《月亮代表我的心》中也有这样一句歌词:“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情思。月亮,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又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
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1.认真审题,弄清文体。从题目和材料来看,可写成具有一定寓意的记叙文,揭示月亮与人物、事件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也可写成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理的一种思考。
2.多方思考,把握含义。可借助古典诗文,弄清“月亮”这个意象的常见寓意和象征意义。如慈母之爱,思乡之情,团聚之愿,高洁的品质,远大的抱负,历史的见证等。
3.联系实际,确定对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回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选择一个值得自己回忆、感念的人、物或一种萦绕内心的情愫,作为叙述、描写、抒发感情的对象;或调动相关知识积累,充分挖掘月亮的内在意义,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4.模仿课文,借鉴写法。同学们可借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许地山的《落花生》等作品的写作思路,学习其布局谋篇的方法,写出月亮的特点;特别要写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写出人与物的相似、相通点,从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做到文从字顺,自然抒情。
【作文一】
月亮
陈彦颖
中秋节,爸爸回来了,我们与叔叔、姑姑家相约一起吃饭赏月。
院子里,妈妈早就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酒席,并摆上月饼、石榴、酥梨等吃食,笑呵呵地招呼大伙儿入座。大家围着圆桌坐下,吃着菜,喝着酒,唠着嗑……
“看啊,月亮!”调皮的小弟弟突然大叫起来,大家不由得抬头仰望夜空……
是的,那月儿真的升起来了!大大的,圆圆的,还带着金黄的底色,徐徐地,穿过一绺一绺轻烟似的白云,慢慢地向上升着。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谁也不说话。就在一刹那,月儿变浅了,变白了,变亮了,挂在高高的夜空,像玉盘,像明灯,像妈妈的眼睛,散发出柔和而温馨的光。
“好美呀!”妈妈不住地称赞着,并把一块月饼塞到弟弟的嘴里。“啊呜——”弟弟一口吞下去,做了个鬼脸,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现在的生活真的好幸福啊!”爸爸羡慕地看着弟弟,嘴里喃喃地说着。
“哥,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的事情吗?”姑姑道。
“怎能不记得啊。”爸爸似乎陷入了沉思,“那时,月亮也是这般大,这般圆,这般亮,高高地挂在天上。那时虽穷,可妈妈还是炒了萝卜、白菜,自己动手做了月饼,用瓶盖印上红红的圆圈,看着我们吃,听着我们笑,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嗯。”叔叔也兴致勃勃起来,“月下的故事多着呢!记得有一次,月亮弯弯,好像一个镰刀,又明又亮的。妈妈突然带我到月下,让我对着月牙儿跪着,教我唱儿歌:正月初一拜月牙,真心祈祷月菩萨,一声平安不蛀牙!嘿,我牙疼,拜了,还真不疼了!”
姑姑笑道:“穷,看不起病,妈妈只能求神拜佛了!”
“唉,一晃婆婆去世都好几年了……”妈妈叹息道,眼里闪烁着泪花。
大家沉默了,又抬头仰望天上的那轮圆月。月亮,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带着微笑,深情地注视着我们。葡萄架上几串沉甸甸的葡萄,隨风慢慢地摇晃着。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乐此不疲。一切都是那样安静、祥和、迷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爸爸端起酒杯,对大家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不能忘记慈母养育之恩。让我们对着明月,共同举杯,感怀先辈的恩情吧!”
“好!”全家都站了起来,举起酒杯。
“看呀,那月亮,更圆了,更大了,更亮了,就像奶奶圆圆的脸!”突然,弟弟高声地叫起来。
此时,月亮正露出甜甜的笑容,静静地看着大地,看着安静的小院子,看着这群她爱的孩子们……
(海南临高县思源实验学校)
点评
小作者学习《落花生》《紫藤萝瀑布》的写法,开门见山,直接叙事;描写景物,引发联想;回忆过去,由物及人;揭示寓意,抒发情感。习作以月喻人,自然且真挚地表达了中秋佳节全家人对奶奶的怀念。全文思路清晰,描写生动,过渡自然,寓意鲜明,是一篇触景生情的佳作。
【作文二】
月亮
王燕红
今夜,我坐在窗前,眺望着那轮明月,心却沉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它圆圆的,白白的,亮亮的,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而在天空中微笑,时而在云朵后嬉戏,不时地说:“猜一猜,我是什么?”
是啊,你是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飘逸豪爽的李白为何低头吟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忧国忧民的杜甫为何抬头怅惘?这一轮圆月啊,在他们心中,就是他们日夜思念的亲人,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那轮圆月还在笑,似乎在怂恿我:我是什么?想啊,继续想!
是啊,你是什么?苏轼有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吟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贺也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在他们的笔下,这轮月亮是兄弟相聚的渴望,是亲人团聚的期盼,是儿郎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雄伟抱负与远大理想!
星星不语,月儿在笑,将我的思绪带向更深、更深的诗词海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一首《出塞》,让明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一曲《把酒问月》,让月亮成为时空的篇章。是啊,这轮明月记录下了多少英雄悲歌?见证了多少朝代的盛衰兴亡?
再次抬头远望,我不由得吟起“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诗句;低头沉思,我又怎能忘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伤心追问?这轮明月曾挑起了多少诗人为国为民的忧伤?点燃了多少志士期盼人民幸福的渴望?
“早睡吧,有了精神,学习才有力量!”妈妈轻轻走过来,催我上床。
精神?力量?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月亮啊,遨游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啊,你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
我笑了,看,天上的那轮明月,多圆,多大,多亮!
(海南临高县思源实验学校)
点评
文中,小作者先是创设了深夜读书、掩卷沉思的情境,再充分利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体裁特点,多角度展开联想、想象,广泛调动古诗词储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月亮”这个意象蕴含的亲人与故乡、团聚与渴望、见证与梦想等象征意义。最后,上升到灵魂归宿和精神力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虚实结合,在丰富的诗词运用与自由的联想想象中,表达了小作者对月亮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颇有文化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