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X线片与CT检查结果的对比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X线片与CT对周围型肺癌检查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0 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4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X线与CT检查。 结果:X 线及 CT两种扫描方法检查,发现的癌灶征象前三位为肿块征、分叶征和毛刺征,其次为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CT 检查确诊的癌灶征象比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周围型肺癌影像特征少,容易误诊和漏诊,需要充分利用 X 线,并结合 CT 检查,深入分析病灶的定性与分期。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X线片;CT检查;临床比较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eripheral lung X-ray film and CT. Methods  47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patients were pathologically diagnosed by X-ray and CT examination in 2010 March -2013 year in March,and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After scanning with X and CT methods, three mass syndrome of cancer signs found were lobulation and burr sign, followed by the hilar and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CT diagnosis of cancer sign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X-ray examina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Early peripheral lung cance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easy to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X line, and combined with CT examination, in-depth analysis and staging of lesions.
  Keywords:peripheral lung cancer; X-ray; CT examination; clinical comparison
  发生在段和段以下支气管或肺小叶的肿瘤称为周围型肺癌,癌肿位于胸膜下肺的周围,单结节或多结节,其与周围肺组织分界较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展迅速,一旦发现好多已是晚期,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机会。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2]。X线和 CT 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肺癌征象常用而有价值的方法,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周围型肺癌通过应用 X 线及 CT 检查表现出来的不同征象的特点 以进一步指导临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3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的4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学确诊。47例患者中,男 30例,女 17例;年龄23-78岁, 平均年龄(47.8±11.4)岁; 疾病分型: 腺癌患者3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3例,鳞癌患者11例。其中29例患者为拍摄胸片时发现,12例患者查体发现,6例患者经 CT检查发现。
  1.2  临床症状
  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多无自觉的症状,许多患者是在体检时时发现。有症状患者咳嗽、咳痰、咯血(咯血量不多, 一般为持续性或间断性痰中带血)及胸痛是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主要症状。
  1.3 检查方法
  1.3.1  X线摄片检查  所有患者均使用 1.2 Philips-型X线机,拍摄常规胸部正位及侧位像。
  1.3.2  CT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经X线发现异常者,进行CT检查。使用西门子Sensatipn 16层螺旋CT机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描。
  所有检查均由专业水平较高,有经验的的影像科工作人员进行。
  1.4  观察指标
  记录X 线及 CT两种检查方法下所得的肿瘤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毛刺征的阳性检出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可见,X 线及 CT两种检查方法扫描方法检查,发现的癌灶征象前三位为肿块征、分叶征和毛刺征,其次为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CT 检查确诊的癌灶征象比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X 线及 CT两种检查方法扫描结果比较[n(%)]
  3 讨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全世界癌症死因率的第一名,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和段以下支气管或肺小叶的肿瘤,气管 X 线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周围型肺癌,但只实用与直径≥2cm的瘤体;对于直径<2 cm 的瘤体极易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病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3-4]。目前,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影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和边缘毛刺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空泡征和血管集束征也有一定特征性,故利用影像学达到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对周围型肺癌进行X 线和CT检查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5]。   X线检查是发现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X线胸片的正侧位可以比较完整的显示胸廓全貌、肋骨结构及走行,因此可以显示周围型肺癌是否侵及肋骨。X线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毛刺、棘状突起、空洞、切迹等的显示尚可,而且具有检查费用低廉,操作方便,接触射线量少等优点,因此主要被基层卫生院应用。CT检查对病灶的数量、部位、形态及细微结构等情况的诊断更准确,更有助于发现早期的隐性癌灶、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胸膜病变的范围,特别是对于一些瘤体小、结节状或无一定形态的小片阴影或者密度较低及被肺炎和肺不张之阴影遮盖,影像重叠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检查效果优于X线检查[6-7]。对解剖结构较复杂的肺门、心影后病变容易显示。高危人群做体检时,若平片发现孤立性病变,将CT 列为常规检查,以弥补平片影像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差的缺点。
  本研究中,X 线及 CT两种检查方法扫描方法检查,发现的癌灶征象前三位为肿块征、分叶征和毛刺征,其次为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CT 检查确诊的癌灶征象比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在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上,CT扫描比X线更高,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中,表现出了分叶征、毛刺征、伪足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
  总之,对于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需要充分利用 X 线,并结合 CT 检查,深入分析病灶的定性与分期[8]。CT对周围型肺癌检查应作为首选方法;X线胸片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在无法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及时处理,做好对病灶增强 CT 扫描,或者在 CT 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下肺部活检,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有效诊断和早期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兴荣,李豪刚。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方法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9):75-76.
  2. 王天宝。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1):114-11.
  3. 黄 勇,丁仁福,杨文海。周围型肺癌的X 线与CT 检查征象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07-108.
  4. 姚建东.周围型肺癌的 X 线片与 CT 检查结果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89-90.
  5. 邓兴吉,于晓斌,饶天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诊断[J].当代医学,2009,15(28):3-4.
  6. 曹宏志 刘岳峰.早期周围型肺癌的 X 线诊断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105-106.
  7. 孟文忠,于娜。胸部 X线片和CT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44-45.
  8.康眼训, 刘雨峰, 张鹏天, 等. 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3): 357-359.
  医学小常识
  如果符合上述标准,则已是糖尿病患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治疗,千万不要因为糖尿病“没什么感觉”而拒绝治疗。血糖如果不好好控制,全身各器官都会受累。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GDM)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院近2年(2012年6月~2014年6月)产科就诊并收住院分娩的GDM孕妇978例(年龄26~41岁)进行分组研究,研究组488例,能系统正规产检,并定期参加我院孕妇课堂接受孕期健康教育。对照组490例,产检次数不正规、不系统,且不能定期参加我院孕妇课堂接受孕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治疗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入住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参考组与治疗组,每组7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另参考组使用氨茶碱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氨茶碱与多索茶碱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参考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43% ;参考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1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护理差错事故分析对减少护士发生差错的作用,降低护士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12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常规护理差错事故处理法,不对其进行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常规护理差错事故处理法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差错事故分析;对比120护士前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差错事故分析后细节疏忽、护理技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气管插管情况下对术后病人镇痛的安全性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与有效性的比较。方法:选择ASA I-III级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手术病人1 75例,分为3组:A组4-l0ug/kg.B组15-40ug/kg、C组50-150ug/kg。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术后病人的表现将术后疼痛程度评分的方法[1](prince-Henny-y评分法)。观察术后24小时
期刊
摘要:脑脊液存在于蛛网膜下腔、脑室及脊髓中央管内,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当神经系统出现疾病时,葡萄糖代谢异常,产生乳酸,血脑屏障破坏后,脑脊液乳酸浓度升高,因此,临床上通过检测脑脊液乳酸浓度来评估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脑脊液乳酸浓度可应用于多种神经疾病疗效、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脑脊液;乳酸浓度;神经疾病;临床价值  Abstract: The cerebrospina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6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救护理及效率。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为实验组,予以全方位急救护理方案;再同期选取67例高血压危象患者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效果。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合并症、死亡率等之间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可予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内毒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的价值,从而为采取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提供借鉴。方法:选择4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观察组,48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采用 ELISA 法检测内毒素,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C 反应蛋白,金标半定量法检测降钙素原。 结果:48例CAP患者,41例PCT≥0.5?g/L,阳性率为 85.42%;46例CRP≥10mg/L,阳性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快速康复理念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间行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目的:对神经外科留置气囊导尿管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在本院神经外科留置气囊导尿管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0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做有针对性对症强化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改善
期刊
摘 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术中护理体会。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栓塞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栓塞结束做好复苏期护理。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4例,其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均顺利完成。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完善的术前准备,麻醉的顺利实施,严密的术中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