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贬值”时代的择业观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dao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顶级名校的大学生,应该是国之重器。按高晓松的话说,要胸怀天下,改造国家。但现状是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正滑落到下一个层级就业。当然职业没有贵贱之分,这里的层级,纯粹是指从业门槛和技术含量。不过,这种现象也印证出当前一个事实——文凭在加速“贬值”。
  平凡且荣耀
  肖尧
  这是一个个人价值可以被彰显,也可以在任何职业中彰显的时代。
  文明高度发达,人类的选择趋向多元。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无须背负社会期待,而根据性格、理想、归属感等多重因素,选择职业。
  君不见,有哈佛大学背景的林书豪,因热爱而追逐篮球梦想。
  君不见,清华北大高才生争抢街道办事处岗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做起了中介……
  职业甘苦自知,性格定位不同,梦想生活各异,这才是这个时代给予人们的最大福利。当我们抱着固有的观念,对所谓“贱业”持着轻视的态度,我们对生命的解读终是浅薄了。
  很喜欢一句话,“你活在世上是来工作的”。换言之,是来劳作的。劳作,且不以工种而有歧视、非议和敌意,劳作的价值才更容易扩大,个体的自尊自信也才更容易激发。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世俗里,何不让世俗里有平凡的荣耀?进一步想,学历高可以有的职业选择,学历低的也同样可以有。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当是,对低学历高能力者和高学历平凡追求者,以同样的掌声。
  不单纯用世事艰难和现实选择来定义复杂的社会现状,而是对世态世人以宽和,每一位劳作者都会有平凡且荣耀的希望之火,世界才有趋向更加美好的可能。
  教育成才的期望值
  清扬
  “努力读书上清北,毕业就去街道办。”
  有人说,这是一种可怕的世界观。考上名牌大学的初衷和目标绝不应是这样。也有人说,这是以经济吸引人才的策略。只要经济发展了,手中有钱,大批人才就会闻风而至。清北毕业生选择街道办或是中介等工作岗位,自然有其道理。还有人说,这是高等教育的浪费,高等人才当公务员过于昂贵。
  当然,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就是“编制问题”。千军万马考编制,编制越来越值钱,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地去争抢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岗位。这么多高端人才去争抢编制或者从事中介、快递等工作,当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端人才过剩了。人才永远是稀缺的资源。但是,利益是擺在那里的,有编制的人,比一般职业的人待遇更优,更稳定;中介、快递等新兴行业,也是高收入行业。那些本来打算投身科研的高端人才,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会转向公务员、事业编或新型行业。
  在今天,中国人普遍重视教育。比如在山西阳城的皇城村,这里出名是因为皇城相府,出过一位名人,即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如今,皇城村已是中国十佳小康村,村里的孩子们上学不用花钱,考上好大学还会有巨额奖励。人们为什么重视、鼓励教育?自然是希望子女成才,“成才”的标准自然是知礼仪,具备知识和才能,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都有用。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不局限于经济收入,更多地从事国家扶持、培养的利国利民的职业,也许是人们对高等学府毕业生的期望吧!
  名校的坠落
  寒云
  从大学扩招的那一刻起,大学就不再是象牙塔了,不断扩招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过去,每个专业的毕业生都被迫切地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然而当大学生过剩的时候,不仅不包分配了,反而要千军万马去抢某一个岗位。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目前找工作的困难以及一份高薪工作带来的高压力,而街道办开出的条件往往会很丰厚。清华北大毕业生去街道办工作无可厚非,但街道办写明了只招清华北大其实无异于是一种就业歧视。作为政府部门,受纳税人供养,而且一个基层的政府职能岗位,也根本不需要顶尖人才去做,街道办应该将门槛放宽,给普通院校的人机会,让他们公平竞争。
  另一方面,“名校是镇国重器”的观念越来越被时代冲淡,名校、学历,都不过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在本科比只有4%,硕士录取总人数占总人口的0.6%,博士毕业总人数占总人口的0.06%的中国,高学历人士无疑依然是社会顶尖的人才,而这些金字塔尖上的人们去从事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工种时,无疑会让人觉得浪费。行业当然不分贵贱,但当这些专业人才去从事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中介与街道办岗位的时候,总是会让人叹息吧。
  提钱不俗
  青柚
  就业目的是什么?答案各异,也有一小部分人的回答是——待遇。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低门槛岗位近年来逐渐高学历化了,因为诱惑足够多。上网查询会发现,余杭街道办给出的条件简直“惊艳”。以博士生为例,毕业生直接享受副处待遇,年薪38万左右,附加待遇和福利也同样优厚。换谁谁不动心呢?而房产中介、外卖等职位与其他工作相比较,薪资待遇也相对好一些。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一部分人放弃理想,这早就是社会常态,只是高学历更让人唏嘘罢了。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之时,某研究所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事件不就是最好的佐证?
  反过来讲,低门槛工作的“高门槛”操作,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毕业生而言,无疑也是一种打击。他们盼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改变生存条件,却在择业上面临更大的竞争,生存难上加难。
  低门槛岗位高学历化带来的人才资源浪费和导致的就业不平衡,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发展。虽说选择在个人,职业无贵贱,但是充分发挥所学,在为己之余能为国,我想,是每个爱国人士的大情怀。但前提仍是生存问题。毕业生要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实现经济独立,并要完成传统观念下成家立业的夙愿,简直难上加难。所以,与其苛责他们的选择,不如扪心自问,社会给了他们什么,应该给他们什么。人才资源的利用,需以物质条件做保障。提钱从来不俗,俗的是榨取人才价值还要用情怀绑架思想的行为。
其他文献
17年前,也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当时已年近古稀的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他胸怀天下,怀抱赤诚,为人类抗击疫情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在17年后的今天,已是耄耋老人的钟南山院士依然选择了奔赴前线,夜以继日研究疫情解決方案。我还听说,钟南山院士在疫情面前说过这样的话:“我觉最重要的是病人的生命。”如此真诚而又感人肺腑的话语,真真使我深切感受到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悬壶济世。
期刊
橫看国际,中国是最早暴发疫情的国家,也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抑制住疫情蔓延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对于曾经为中国抗击疫情提供援助的国家,如果有需要我们一定会投桃报李”。然而,部分政客却在捕风捉影、混淆视听,执意逆国际共识而动——诋毁中国只谈付出,不谈索取,认为中国的援助具有政治性,颠掉黑白,借此来抹黑中国的抗疫努力。更有甚者,提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的污蔑言论,认为中国的
期刊
编辑推荐:  发现未来之星,一直是我们“第一视线”作为重头栏目的宗旨之一。  但一个不忍直视的现实是,如今,有写作爱好并将之坚持下去的作者,日渐凋敝。我们当然知道,电子产品的冲击、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在“扼杀”写作细胞。有作家说,写作是与苦难联系在一起的。确有道理。但全然绝望似乎也是不必的。因为,在某一天,编辑总会邂逅某一位作者,让我们坚定:哦,在“温床”里生活的孩子,也有深度思考者,且能驾驭各类文
期刊
【谣言与科学精神】  何谓谣言?没有真凭实据的话,不合真理的说法。何谓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崇尚真理、客观唯实、质疑批判、开拓创新。尤其是质疑精神,在信息时代颇为重要。谣言和科学精神截然对立:造谣者不求真务实,信谣者被群体思想俘虏,不对谣言理性分析,质疑批判。再高明的谣言也会有漏洞;再低級的谣言,碰到不愿静心梳理来龙去脉的人,也能流行。传谣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缺乏科学实证精神,也缺乏社会
期刊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中国的宁静,吹淡了中国新年的年味,现在也正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为了澄清谣言、揭露“抹黑”言论、歌颂逆行精神、颂扬时代大爱,各种关于抗击疫情的时评文章见于报端,兴于网络。时评之所以能触动时代的神经,能摸到时代的脉搏,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地追问。追问使作者的眼界更加宽广,思维更加扩散,思考更加深入。  透视现象,追问真相。时评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现象,
期刊
沙皇统治时期,浮躁的风气、白色恐怖的阴影、复杂诡秘的人际关系和等级分明的阶级制度,将这片晦暗的土地逼仄成了一处吞噬人性的“隐秘的角落”。对此,契诃夫有着最为清醒的理解。不抱任何幻想,直指社会阴暗,揭示旧社会“隐秘的角落”错综复杂的关系,唤起人们内心对曦光的渴求,是他写作的自觉担当。“世界上有二不可直视之物,一是太阳,一为人心。”他深谙此道,奋笔不歇。  小说亦是生活。契诃夫笔尖下流转的故事,是当时
期刊
“另外提醒各位市民,请于五月前到指定医院更新纳米机器人的病毒数据库,这是……”  “嗤!”季林一下子狠狠按下开关,关掉了电视。  60多岁的季林一直没有注射纳米机器人,尽管现在政府已经向市民提供了免费的注射服务。他怎么说也是记恨着这些微小的东西,他的失业也是由它们造成的。先是汽车厂,然后是公交、出租车、快递。到现在,竟连大部分医生都得下岗了。  一想到这里,他的怒火就不自觉地表现在脸上。  很不容
期刊
2020年注定不平凡,新冠疫情蔓延,蝗灾肆虐,中印边境冲突……再到苟晶等网络事件的种种反转,可谓纷繁复杂又意想不到。五味杂陈之中,冷暖自知之余真实地改变了事物发展的进程。  在这无数岁月中,曾经的我们,在慢慢朝着不同方向去寻找。我不知道我们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幸福。这幸福原本该是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却成了一个美好的期许。因为我们总是在种种意想不到中忘记了最初。  隨着岁
期刊
作者简介:  蒋文学,正高級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  导游妹轻轻说你曾来过,  给姐姐写了一首诗一种感情。  前夜响起的大雨滂沱,  早氤氲着秋凉潮湿的绿风。  今夜无眠,  大雨和象形字又冰火相逢。  玻璃上淋漓的诗行,  抒写着谁的心里话?  昆仑、祁连山的彩云,  无人荒漠戈壁滩的野骆驼,  伴随着左公柳叶、秦砖汉瓦、  飞天花朵、
期刊
文前导读:  经典名著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成为跨越时代和国别的传世之作。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名著会有不同的解读。漫长的经典阅读史也告诉我们:对于经典,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把它一次性彻底读懂。相反,每一次重读时,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名家解读名著”——名著因为名家独有的智慧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本书主要内容根据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