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与亚洲的共同繁荣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而有三思 三思而后行
  中国块头大,难免动静大。13亿人,是可以把成就缩小的“分母”,也是可以把问题扩大的“分子”。成就令人充满信心,问题不可掉以轻心。改革的各方面紧密相关,但只能分阶段逐步进行
  
  日前,应邀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访问团,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分别拜访三国政、学、商三界人士,话题围绕“包容性增长与亚洲的共同繁荣”展开。公共外交,以诚相待。见仁见智,畅所欲言。
  行三国、访三界,行而有三思;有忧、有忆、有辨析,三思而后行。
  
  梅加瓦蒂之忧:亚洲勿成争斗中心
  
  梅加瓦蒂曾任印尼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现仍活跃在政坛上,是印尼最大政党——民主斗争党的主席。我到访印尼,与她长谈。
  谈到两国老一辈政治家的友谊,谈到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谈到她本人几次访华,梅加瓦蒂都面带微笑。
  谈到亚洲国家面临历史机遇和挑战,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就提出“包容性增长”,希望亚洲各国形成共识,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繁荣之路,梅加瓦蒂却忧虑地说,正如我父亲苏加诺总统70年前就预言的,一旦中国崛起成为强国,亚洲甚至世界格局将发生变化,其他强国就可能介入亚洲。印尼希望大国相争不要让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被动卷入,亚洲不要成为争斗的中心。但希望在破灭,一些地方已经冲突不断、战火又起……
  梅加瓦蒂之忧,忧得有理,忧得深刻。亚洲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地区,前景充满希望,形势也令人堪忧。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的快速增长,将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亚洲。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宣布要重返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会否在亚洲迎头相撞?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亚洲难以“风景这边独好”,亚太国家最关心的是保持经济繁荣、维护稳定增长和区域合作势头。在人心思定、人心思发展之际,人为地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刻意加强军事部署、强化军事同盟,并不是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希望看到的。
  我佩服梅加瓦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但此忧可解,理由有三:
  其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对他国构成威胁。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更是因为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尤其从现实来看,中国现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其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世所罕见。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13亿人民的发展和民生问题;始终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即使中国将来强大起来,和平依然是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理由偏离和平发展道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其二,中美两国会否在亚洲迎头相撞?正如习近平副主席访美前指出的,“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我们欢迎美国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希望美方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两国领导人已达成基本共识,“我们都认为,双方应始终抓住共同利益这一主线,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之路。”
  其三,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乃是顺应世界大势,符合客观规律,得到了包括印尼在内的多数亚太地区领导人的认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顺大势之所趋、依规律而前行。一些人要挑起纷争,中国“不和你玩”;但也有忠告,“这不好玩”。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客观规律,顺之则兴。逆大势而行,背规律而动,得不到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损人不利己,害人先害己。
  梅加瓦蒂表示赞成这些见解。
  东姑拉沙里之忆:社会主义中国不冷战
  
  拜访马来西亚前财长、曾任亚洲开发银行主席的东姑拉沙里先生,他回忆,1971年他作为首相特使,到中国与周恩来商谈两国建交,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跑这么远去和一个落后的、发达不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周恩来明确告诉他,下一个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中国和亚洲的崛起会让西方惊讶,会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1978年邓小平到访马来西亚,东姑拉沙里再次问邓,西方不相信社会主义国家也能发达?邓说,那就让他们等着看吧。现在世界看到,冷战虽以苏联的解体终结,但中国的崛起和成功,正得益于社会主义使大家团结、奋斗!
  是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勃勃生机。
  于是,“中国威胁论”悄然而起,“重开冷战”声也耸人听闻。例如,撒切尔说,“冷战结束了,……但是共产主义还没有结束,那就是在中国。”美国众议院外事委员会原主席卢格则直截了当宣称,“过去五十年美国与苏联争霸,今后五十年美中争霸。”不相信社会主义中国能崛起的西方,现在又疑虑社会主义的中国会与之冷战。
  坚持社会主义、正继续稳步发展的中国,不与谁争霸,也不与谁冷战。
  的确,中国块头大,难免动静大。13亿人,是可以把成就缩小的“分母”,也是可以把问题扩大的“分子”。成就令人充满信心,问题不可掉以轻心。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乃其决定因素和内生动力所决定,是基于自己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基于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
  一部冷战史,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可以在不发达国家建立,不可能在不发达国家立足。社会主义,不仅以意识形态论优劣,更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论高低。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大都涉及到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其崛起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往往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来掠夺。中国的发展,必须避免、也不可能再走这条路。中国正走出一条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发展的基本点放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内需拉动上,同时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统一,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不是冷战时期那种与西方世界不共戴天的对手,而是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多极化趋势中,致力于世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扩大和深化利益汇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为自身争取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当然不是与谁冷战的社会主义。
  “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同一个地球有遏制冷战、和平发展的同一个愿望。
  
  郑永年之辨:谨防“低质民主陷阱”
  
  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参加座谈,郑永年所长认为,通过对若干国家民主进程的辨析,发展中国家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更要避免“低质民主陷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郑永年之辨值得琢磨。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要求,还是发达国家的外部“示范”,民主的呼声都会日趋强烈。这本无可非议。共产党奋斗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经济发展了,理所当然应加快民主建设进程。但郑永年之辨,却也提醒我们,如果民主建设违背了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会落入经济停滞、社会动乱的“低质民主陷阱”。
  西方的民主道路经历了漫长过程,其社会建设大体先于民主进程,其民主进程又继续推进社会建设。西方第一波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化,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有能力和君主贵族分享权力的社会群体。第二波民主化的动力,则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培养出的庞大的工人阶级,他们要求政治参与,要求普选权;要求政府和资本分离缓解劳资冲突,政府加强经济监管规制资本运作;要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保障工人的基本利益,从而推动了社会建设。随着资本对工人高强度剥削的难以为继,不能不转而借重技术和管理创新,一批昔日的工人阶级转型成为中产阶级,才出现第三波西方民主,即所谓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大众民主。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民主进程,则是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先发展、再分配、后民主。即首先依靠一个权威的“发展型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积累了一定财富,政府再主动采取有效政策,进行社会建设,为政治宽容和民主化创造条件。中产阶级在其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有政治参与的要求,这是民主化的动力。社会建设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又保障了民主化进程中的理性、有序参与。
  我们要研究西方民主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的规律,也不妨借鉴日本和“四小龙”并不急于民主化,而是加快民主建设之前的必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经验。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无疑要加大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建设的步伐,重点解决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住房建设等民生问题。既要公平地分好经济蛋糕(例如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也要继续做大经济蛋糕。社会建设好了,就为加快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中国,不是要不要民主,而是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如何实现民主?是追求和平的优质民主,还是非和平的甚至伴随着动乱和暴力的劣质民主?
  改革的各方面紧密相关,但只能分阶段逐步进行。推进有序的优质民主,应有改革的目标选择和路线图。要抓住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时机,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而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带动整个社会民主。
  (作者写于访三国途中)
  责编/肖楠 美编/李祥峰
其他文献
最容易激发社会不满的问题,往往是激情革命的引线,也是理性创新的改革重点。从中国发展看,“大得很”的问题集中到三条,一是收入分配不公,二是资源环境脆弱,三是社会矛盾多发    在小平南方谈话过去2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的今天,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改革也进入了湍流期,我们面临着亘古以来没有的新形势、新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要对改革的事
期刊
所谓“不问姓社姓资”的提法,是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曲解。我们只要认真看一下南方谈话的原文就会知道    所谓“不问姓社姓资”的提法,是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曲解    人民论坛:改革开放到底有没有方向问题?  朱佳木:对这个问题,理论界长期存在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方向,无所谓社会主义方向还是资本主义方向;谁讲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谁就被指责是“问姓‘社’姓‘资’”,是“反对改革开放
期刊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这2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在社会转型的矛盾凸现期,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种矛盾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某一方面的单项改革,都难以解决当前的深层矛盾。无论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深化,还是近年来,为解决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期刊
3月4日下午,“雷锋日——顺风车在行动”为首批爱心车主发放了带有唯一编码的顺风车标识——“顺风车二维码车贴”和“绿丝带”,“顺风车常态化”推广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人民论坛记者采访了“顺风车”发起人、全国青联委员王永,他谈起了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人民论坛:为什么想到通过学雷锋活动把顺风车这件事常态化?  王永:这个事情我觉得靠我一个人做,有意义,但意义不是很大,应该制度化,让全国的爱心车主都来关
期刊
四年前,也是这个时间,各地人大代表赴京参加“两会”,而全国40多个城市的代表则齐聚淮安,目的是参观学习淮安城市管理先进经验——“和谐城管”。淮安“和谐城管”的魅力何在?看了这样一组数据便会恍然大悟:当有的城市忙着取缔占道经营、驱赶摊贩时,淮安设立100多个街头便民摊点、600多个修车点,投入3000多辆人力三轮车,解决了2万多人就业……当年,淮安城管摘得了“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淮安把城管
期刊
一个王朝的初期,最高统治者都有反贪的决心,有的还用铁腕肃贪。几十年后,原先严厉的反贪法令变得宽大,原先峻厉的反贪措施被弃而不用。于是,官场贪腐得以急遽蔓延。到了王朝的后期,十官九贪,积重难返,纵然皇帝想反贪,只怕也是有此心而无此力了。    宋太祖坚决果断,但是也有反贪无力的时候    宋太祖反贪,没有明太祖那么血腥,但其措施还是很有力的。  鉴于前朝法网过密,执法严苛,宋太祖制定了“折杖法”,“
期刊
株洲位于湖南东部,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下辖5县5区,面积11262平方公里,人口391万,其中农业人口270万。近年来,我市围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完美宜居”目标,以城乡环境同治为抓手,农村环境面貌大幅改善,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    株洲市城乡环境同治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2009年以来,株洲市以城乡同治为抓手,先城区、后农村,逐年梯次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一是坚持大发
期刊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仍然是黔西南州的主要任务。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好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切实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培育、扶贫开发、人口问题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奋力赶超,实现可持续发展    黔西南州作为黔、滇、桂三省(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良好,要素保障充分,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明显。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
期刊
近日,普京毫无悬念地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拉开了2012年“大国换届年”序幕。4月法国总统选举,10月中共十八大召开,11月美国总统选举……大国领导层扎堆换届,会带来哪些政治变化?是否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冲突?能否带来全球经济危机治理的新希望?是否会加剧西方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博弈?对中国又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些是2012大国换届年留给世界的悬疑。  当前,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在肆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阴霾
期刊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2030年的中国》专题报告,建议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建设,降低垄断企业对市场负面影响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甚至有论者指出,此举是给中国经济“下毒”,私有化国有资产的建议,只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到底朝哪个方向进行改革,网友、学界讨论激烈,尤其是网络上,甚至形成了左、右派的对垒与骂战,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关于改革方向讨论的激烈。  实际上,关于改革的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