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考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取暖设施,此设施早在唐代时就已出现,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也谈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古书不载”是由于古人居住方式经历了半地穴式到地上房屋式的过程。“掘坑生火”是将“炕”字写为“坑”的原因,多数辞典将“炕”字与“坑”字看成“通假字”或“异体字”,此说非也,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
  关键词:炕 坑 掘坑生火 考古
  
  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炕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极为常见。故一直流传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可见“炕”在北方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谈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旧唐书·东夷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煗’,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既然“古书不载”,那“炕”从何而来?源于何时?“炕”又为何写为“坑”?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为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炕”的字义
  
  (一)“炕”的本义
  《说文·火部》:“炕,干也。从火,亢声”,段玉裁注:“炕,谓以火干之也”;《广雅·释诂》“炕,干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火干曰炕矣”;《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毛传:“炕火曰炙”,孔颖达疏:“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可见,“炕”的本义应是动词,为烘烤使干燥①。“炕”的这一动词义,在北方方言中也常常见到,如:
  “二亩地的谷穗没见黄,掐回家来锅底下炕。”( 张天民《死不着》)
  与此同时,“炕”的“烘烤”义又引申出“掘坑生火”义。如:
   “‘或燔或炙’,孔颖达疏:‘或炕火贯炙之’”《诗·小雅·楚茨》②。
  
  二、“掘坑生火”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要“掘坑生火”,这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有关。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住所按时代可分为早期半地穴式住所和地上房屋式住所两类。如史书记载女真人的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居住环境如下:
  《晋书·四夷传》:肃慎“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后汉书·东夷列传》:挹娄,其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魏书·勿吉传》:勿吉“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
  《旧唐书·靺鞨传》:靺鞨“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
  《新唐书·黑水靺鞨传》:黑水靺鞨“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
  中国与前苏联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勿吉——靺鞨的半穴居习俗。如:不筑城的村落当以黑龙江省绥滨县同仁遗址为典型。遗址面积约300×200平方米。建筑法为:先在穴内四周挖槽,立木板为壁,在里侧挖竖柱支撑平放的圆木,屋椽搭于圆木之上,地面往往烧烤,在居住面铺有“门”字形木板,当为起居处。灶坑在中央,灶为方形,边长约40厘米,灶之四周用木板镶成四框,房顶应为四角钻尖式,此房经C4测定年代为公元540~670年,当为隋唐时期,应是黑水靺鞨遗址③。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居于这种半地穴式的住所,所以早期的人们御寒的方法往往是在住所的地表生火取暖,位置大多选在中央,当然也有其他位置。后来,这种方法逐渐演化为在住所内挖一个固定的坑,在坑中生火以取暖。之所以“掘坑”,是因为置火于地下,坑内的保温性能比较好,汉代使节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19年,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下来,就得益于这种保暖方式。《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无疑是真实的写照。
  我国古代先民除了“掘坑生火”外,还筑灶以取暖,《吕氏春秋》记载:“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新序》同,“陬”作“隩”)是于屋隅筑灶,烧以取暖。又《左传·定公三年》:“(邾子)自投于床,废于炉炭,烂,遂卒。”是装炭于炉,近床取暖,可移徙也。又《昭公十年》:“初,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是以炭温地,使元公坐其处(古人席地坐)而暖也。
  
  三、“火炕”的产生及“炕”与“坑”的关系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农耕民族的居住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即从半地穴式房屋发展到地上居住房屋。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掘坑生火”取暖,而普遍选择了更加保暖、更加卫生的取暖方式——“火炕”。
  名副其实的“炕”至少在唐代已经产生,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注21《考声》云:“上榻安火曰炕”。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火炕”用例。后晋刘昫的《旧唐书·高丽传》载:“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事,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这里的“坑”即今之土炕;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也记载:“《旧唐书·东夷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煗,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此处将“炕”写成“坑”,盖与“掘坑生火”这一取暖方式有关,另瞿佑《望江南》:“舍北孤儿偎冷坑,墙东嫠妇哭寒檠”,也将“炕”写成“坑”。
  “坑”字与“炕”字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查了一些字典、辞典,大多数辞典将此释为“通假”,即“坑”通“炕”(如:《辞源》《辞海·语词分册》《古代汉语词典》)或“异体”,即“坑”同“炕”(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其实 “炕”字与“坑”字的关系并非“通假”或“异体”,二者乃是一组“古今字”,原来只写作“坑”字(盖与“掘坑生火”有关),但由于“坑”字本身的释义过多,乃多义字。又由于“炕”本与“火”有关,故将“土”字旁换成了“火”字旁。
  唐代记载“炕”的文献极少,北宋以后逐渐增多。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女真传》载:“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即用土为床,在其下生火取暖。可见,北宋时期,土炕的作用已经与现在的炕的作用一样,除了取暖外,北人饮食也在其上。
  北宋宇文懋昭撰的《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记载:“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塞之。穿土为床,煴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又《大金国志·婚姻》中记载:“妇家无大小,皆坐炕上,壻党羅拜其下,谓之‘男下女’”;宋范成大《石湖集》卷六〈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五:“稳作被炉如卧炕,厚裁绵旋胜披氊” ;南宋朱弁《炕寝》诗:“御冬貂裘敝,一炕且硂伏”;《全元散曲·不忽木》“【寄生草】但得黄鸡嫩,白酒熟,一任教疏篱墙缺茅庵漏。则要窗明炕暖蒲团厚,问甚身寒腹饱麻衣旧。饮仙家水酒两三瓯,强如看翰林风月三千首。”《广东新语卷一·天语风候》:“北人至止,多有衣重裘坐卧火炕者。盖地气随人而转,北人今多在南,故岭表因之生寒也”,清代记载“炕”的文献较多,盖与满清统治有关,在此不再繁冗例举。
  我们不仅从文献中印证了火炕在我国唐代就已产生,考古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黑龙江区域考古学·唐代渤海文化遗存》中记载:“……于团结渤海村落遗址发掘4座平民住宅,每座面积不大,均为半地穴式(据知渤海上京城内的许多一般性居址,也通常采取半地穴式的造法)。内有火炕,其两端各与灶及烟道相连。这是对渤海平民宅址的初次发掘。”“上京龙泉府故城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一座中世纪重要城址。在上京城的1号房址,寝殿遗址中均发现有火炕。”这说明当时渤海是流行使用火炕的,且火炕在我国东北古代各民族中,早已是一种共有的取暖设施。
  综上所述,最初只有“坑”字,由于先人们“掘坑生火”,所以用“坑”表示“炕”这一意义,随着“坑”字本身的释义逐渐增多,所以不得不另造一个“炕”字。
  
  注释:
  ①《汉字源流字典》:“《说文·火部》:‘炕,干也,从
  火,亢声。’本义为烘烤使干燥。”
  ②《辞海》“炕”字条。
  ③张秦湘 吴英才 李压斌《勿吉——靺鞨文化研究》,载《北
  朝研究》199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东汉]班 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辞海编辑委员会等.辞海·语词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晋]杜 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南朝]范 晔撰,[唐]李 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等.辞源(修订本)(第一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1册)[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11][唐]慧 琳.一切经音义[A].大正藏(第54册)[M].新文丰出版社,1996.
  [12][后晋]刘 昫.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宋]欧阳修 宋 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15]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6]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长沙:岳麓书社,1991.
  [17]谭英杰 孙秀仁 赵虹光 干志耿.黑龙江区域考古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8][北齐]魏 收. 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Z].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张碧波 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周小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宋子然先生的《训诂理论与应用》(巴蜀书社,2002)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该书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传统训诂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且章节安排较有条理,是一本较好的训诂学入门教材。下面具体谈谈笔者读完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内容丰富,编排有序    宋子然先生编写的这本《训诂理论与应用》是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史研究生的教材来使用的,具有较高的归纳性和条理性。该书分为理论篇
期刊
引言    1919年底成书的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与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陈承泽《国文法草创》一起,被认为是摆脱自《马氏文通》始即成风习的仿照西洋文法研究中国语言的巢臼、建构中国本土文法的最早探索。此后刘复忙于实验语音学、国语推广、古文考订乃至行政事物,对此不复关注,只在30年代出版了半部《中国文法讲话》,完全放弃了当初雷厉风行、旗帜鲜明的革新主张。但他的初创之勇气和《中国文法通论》所达语法研
期刊
近年来,随着“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生活越来越深刻地介入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模式,交际、沟通方式的革命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E-mail正取代着纸质信件,免费网络视频在冲击着电话消费,而以MSN、ICQ和腾迅QQ为代表的新型通讯工具也逐渐成为人们即时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选项——它们在共同引领我们进入网络交际的Q时代。本文将以腾迅QQ的表情符号为中心,探寻它的构形分类、规律及其在网络交际
期刊
杨树达先生(1885~1956)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史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杨先生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北京等地任大学教授。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成就斐然,造诣极高,其一生著述颇丰,学术著作可分为辑录古人之引文以解释古书类、修辞和语法及其他有关方面的著述类、校勘注释和考证著作类、文字训诂著作类、甲骨文著作类、金文著作类等六类。《中国修辞学》(又称《汉文文
期刊
汉字的评价和前途是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梁永国先生的文章《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以下简称“梁文”)旧话重提,引发论争。下面我们按照梁文论述的先后做一些讨论,希望能得到比较符合事实的认识。    一、文字制度演变的总趋势    梁文承认“由表意到表音是文字发展的总趋势”,但笔锋一转,说“然而,汉字却是个例外”。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他说:“因为汉字从产生,一直延续
期刊
手机短信是随着手机的运用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形式,它是高科技的产物。自1998年中国移动开通手机短信业务以来,由于其互动性、时尚性、多样性等特点而让人们“初见倾心,再见痴心”,迅速红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种媒体”。它以视觉代听觉,以文字代声音,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特别是思维活跃、知识丰富的年轻人的积极参与,使它更富于意
期刊
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表否定的句子。例如:    1.日本这样,你还学什么日语。  我们抽象为“V什么X”。语法界普遍认为“V什么X”的消极意义是由“什么”一词带来的。(吕叔湘1992;邵敬敏、赵秀风1989;寿永明2002;李一平1996)然王海峰(2003)指出“‘A什么B’结构式是人们在言谈交际中为表现主观性而采取的一种语法化形式”。这一观点很有意义,但他局限于词的范围,如吃什么亏等。然实际语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说:“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素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
期刊
摘 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句型的不同,主位、主语和话题的理解定位一直是困扰国内语言学家尤其是系统功能语法学习者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三个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并分析英汉句型的不同对主位、主语和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主位 主语 话题 句型    一、引言    自从Halliday的功能语法进入中国之后,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着用Halliday的系统理论来分析汉语句式,并提出不少分析
期刊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改革一直是对外汉语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探索》一书全面回顾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创立及发展过程,并对该体系的改革与重建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一个新的语法体系的蓝图,提高了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探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分级与排序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回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