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jian20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父母亲下放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我们三姊妹就都跟着外婆过日子。
  生活的压力,加之外婆眼睛有白内障看得不是很清楚,除了吃穿其他的她就管不了我们那么多了。我就像一个没有人管的野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堂屋一扔就和事先约好的同伴跑出去玩耍。河畔大堤、林间田地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时常带着竹筒拨蛐蛐、拔根马尾套知了、搅一杆蜘蛛网蘸蜻蜓,就连捡一块瓦片打水漂也感到无比惬意。蚊子咬得到处是红疙瘩,没关系,蘸点口水一抹就不痒了;藤刺划破个口子,扯一把车前草,嚼一嚼,敷在疮口处就没事了。外婆总是这样说我:“人叫不动,鬼叫飞跑!”“日里跑四方,夜晚补裤裆。”我贪玩起来,啥事都扔在脑后,至于作业嘛,能拖就拖,实在逃不脱就挑灯夜战。有时在外面与人打架,弄得鼻青脸肿的,除了跪搓衣板挨打,还遭她一番数落:“好打架的狗子没有一张好皮。”
  然而,该挨打的不饶,该吃喝的不少。每次吃饭不管是白菜还是咸菜,总是狼吞虎咽,外婆说我像饿牢里放出来的囚犯。有时候一吃完就不停地打嗝,这种呃声不是吃饱了只出气的饱嗝,它是肚子肌肉收缩时的释放,浑身颤抖,声音短促脆响,呃声接二连三,不小心还呛得咳嗽不断。后来才知道这症状叫膈肌痉挛。这时候外婆就会迅速拿来一个碗,双手合十后念念有词地从水缸里舀出用明矾澄清的水,再用筷子将水搅成漩涡状,然后把筷子架在碗上呈十字,要我迅速在十字口喝一口漩涡水,随后,一边拍我的后背一边问我一些不着边际的事,万一呃声还不停,外婆就从鸡窝里取一枚母鸡刚下的热鸡蛋,用一根缝衣服的针将鸡蛋两头扎穿,让我使劲一吸,鸡蛋润滑进肚,蛋壳完好无损。有时候,外婆的漩涡水还挺灵验的。在缺医少药的困难时期,外婆特制的漩渦水让我领略了外婆的神奇,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如今,外婆已辞世多年,我也没有再喝过漩涡水了。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雷达先生走了,清明节前的五天,准确时间,是2018年3月31日下午三时。  雷达先生是个治学严谨、风趣幽默的人。印象深刻的是十多年前去京参加散文年会,到会的著名作家有梁晓声、王剑冰、雷达、郑彦英等等,会议期间,又搞了几堂文学讲座,其中有一堂是雷达先生主讲的,开讲之前课室的荧屏上打出了一行“关于文学创作的机电思考” 的醒目大字。我盯着荧屏发蒙,猜测了老半天也不解其意。我从不敢怀疑那是笔误或打错字,我
期刊
40年前,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季节里,同样放麦假的二哥从工作的学校借了张行的小说《武陵山下》回来,作为晚休前的消遣。  刚上三四年级的我,除了上学的课本外对别的书并没什么接触。一天拾完小麦后,偶尔在哥哥们的床上滚来滚去,突然摸到小说《武陵山下》,看到封面上蓝天映衬,雪山脚下,一名解放军身穿绿色军装,佩带红色领章帽徽,腰束武装带,手持望远镜,好不威武雄壮!  打开书,我才知道:在遥远的湘西山
期刊
初春时节,我随婺城区戏曲家协会开展“走读白沙”采风行动,再次来到沙畈乡亭久村,在祖郭殿这个地方观看白沙老爷卢文台墓地。卢文台墓地就在一个荒废了的学校旁边,面对熟悉的操场、熟悉的民房,还有熟悉的古樟树,这一切都曾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因为,在这里,我曾经以代课老师的身份,与高儒、亭久等地的孩子们相处了半年时间。  这个学校,就是曾经的高丁完小。  目睹着熟悉的一切,我的内心思绪万千。二十五年前的生活
期刊
“寒瓜方卧垄,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都参差。”诗人沈约诗中描述的寒瓜,其实就是西瓜,一种极其普通的水果品种。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西瓜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青门绿玉房,活脱脱一件唯美艺术品。  西瓜种在瓜地里,一般都离家较远,因此西瓜成熟时节需要搭个瓜棚夜里好看瓜。几根毛竹竿一搭,塑料布或茅草一盖,简易瓜棚就诞生了。邻居家种了一片瓜地,
期刊
许多年来,我一想到那个地方,想到那个可怕的画面,就惊悚起来。  在我们黔北老家的大山上,生长着一种叫盐肤木的果子,可入药,学名叫五信子。9月成熟,二十几元一斤,如果摘到一斤,就是半年的学费。这项成果还得归功于我父亲,他年年都去摘至少七八斤果子来卖,可以作为我和弟弟的学费,还可以为家里办点其他事。这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如抓到一棵救命的稻草。  13岁那年秋天,一个周日,我向父母说我出门去割草,其实是
期刊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杨家的巧玉姑娘生得俊,手更巧。爹娘疼着她,不让裹着莲足的她出去风吹日晒,她也只能窝在小木楼里做女红。只是,每天下午,她总要到屋后的这条小河边站一站。  她觉得这小河就像姑娘的丹凤眼呢。那清凌凌的河水是婉转的秋波,那丛生的芦苇就是浓浓的睫毛,密密地遮掩着少女的心思。她喜欢这条弯弯的小河,尤其是深秋。当荻花铺天盖地袭来时,她会站上一整个下午,看夕阳慢慢坠落,看荻花在晚霞中被镀上
期刊
人人都说家乡好。离家在外漂泊三十余年,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起家乡桫椤塬,我都是两眼放光。  桫椤塬,是平凉市崆峒区最东边的一个偏远乡镇,在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和庆阳市镇原县三地交界处,可谓“鸡鸣三县”,人文厚重,民风朴实。因为桫椤乡与其他乡镇之间隔着一条泾河,或是一条沟(当地人叫涧),加之上世纪70年代前泾河上没有桥,桫椤塬与外界不通公路,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出过塬。我也一样,在十五岁之前没有
期刊
这纳兰,就是清初第一大才子纳兰容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典型的高富帅。高,官高。他十八岁乡试中举,二十二岁在皇帝面前考试考了个第七名,年纪轻轻便做了皇帝的贴身侍卫。王国维是这样评价他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那么,这么一个完美的男子,他,应该很幸福吧?  答案是否定的。从他的词可以看出来:“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我是人间
期刊
回首少年时期的行为,用现在“笼养”“富养”的标准看,简直是“胆大妄为”“不知死活”,让人觉得瞠目结舌。  40年前,广东大动脉广汕公路号称国道,却还是土路,来往车辆不多,以客车、农用拖拉机为主,小轿车罕见,大货车绝迹。有一次,我和堂弟来到公路边玩耍,看着远远呼啸而来的客车,突发奇想玩起了“穿越”的“游戏”。那时我们才十岁出头,彼此相约,等车开近的时候,看谁敢从车前跑过,并以穿越时人离车头近者为胜。
期刊
丝瓜是母亲每年必种的蔬菜。可惜母亲还未到古稀之年就走了,把所有的土地留给了父亲一个人耕种。  父亲坚强地挑起了耕种的担子。刚开始几年勉强耕种,过了古稀之年,老父亲已是力不从心,虽然长得结实,但畢竟年纪不饶人。父亲把大块的土地送人,留了一些小块菜园,继续种丝瓜、玉米、青菜、萝卜、南瓜、山芋等。这些蔬菜是父亲赐予我的宠爱,他常常骑着电动车往返二十多公里路送进城。当父亲粗糙的双手捧出鲜嫩的蔬菜时,脸上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