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讯逼供罪中“致人伤残、死亡”的理解与认定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3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中国刑法第247条后半段规定,司法人员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对该规定,应如何理解,刑法学界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以来的司法实践,谈一下对刑讯逼供罪中“致人伤残、死亡”的理解和认定。
  
  一、刑法学界中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或者死亡,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不是没有条件的,必须符合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基本构成条件。即以行为人对被逼供人的伤残、死亡主观上至少存在放任的意志态度为必要;如果是处于过失致人伤残、死亡,似应以刑讯逼供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为宜。
  第二种观点则与上述观点认识的角度不同,有的学者指出,对刑法第247条的上述规定的理解涉及是注意规定还是特别规定的问题。如果属于注意规定,则只有当行为人实施刑讯逼供行为时具有伤害故意并造成伤残结果,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如果认为属于特别规定,则只要刑讯逼供造成他人伤残的结果,就应认定故意伤害罪,而无论行为人对他人伤残的结果出于故意还是过失。将上述规定理解为特别规定是恰当的。理由主要是:刑讯逼供不仅具有多发性,而且具有严重性,刑法对该罪规定的法定刑却较轻,为有效保护公民人身权利,避免对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处罚过轻,对行为人实施刑讯逼供造成他人伤残,即使没有伤害故意也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而如果理解为注意性规定,对刑讯逼供过失致人伤残的,只能认定为刑讯逼供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想象竞合,即只能认定为过失致人重伤罪,这显然不合理,而且使该条规定丧失其应有的意义。
  第三种观点则在比较了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区别的基础上,认为上述情形属于转化犯。在这一点上该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同,但该观点认为刑法将刑讯逼供罪规定为转化犯并不合理,并建议将其规定为结果加重犯或情节加重犯更为妥当。理由主要是:(1)将刑讯逼供过程中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况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杀人罪,实际上使刑讯逼供罪形同虚设。实践中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刑讯逼供过程中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伤或者死亡时,刑讯逼供罪才会被提起,很少处理过只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轻伤的刑讯逼供犯罪人,而此时的有关责任者犯的就不是刑讯逼供罪,而是伤害罪或杀人罪了。(2)将刑讯逼供罪规定为转化犯并不符合转化犯的构成条件。行为人在实施某个犯罪过程中只有故意内容发生了变化才有转化的必要,而刑讯逼供过程中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况,行为人的故意内容和逼取口供的主观条件并不存在。(3)将刑讯逼供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司法工作人员视为伤害罪犯或杀人罪犯,甚至有被判处死刑的可能,对于行为人以及广大司法工作人员和亲朋来说实在难以接受。(4)一旦因刑讯逼供导致他人死亡就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漠视了刑讯逼供者的主观内容,如果刑讯逼供者失手将被害人打死,也定为故意杀人罪,显然与过失致人死亡的伤害罪的规定不相协调。
  
  二、笔者的观点和建议
  
  目前,第一种观点为多数人采纳。笔者亦认为该种观点是比较妥当的,但还须作进一步分析。
  首先需要指出,我国刑法规定的“致人死亡”的条款中,是仅包括过失致人死亡,还是包括间接故意乃至直接故意杀人,情况比较复杂,不可一概而论。而把握不同情形的最根本标准就是坚持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从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刑讯逼供致人死亡、伤残结果的实际情形来看,既包括行为人对他人重伤、死亡具有过失心理的情况,也包括故意的情形。从法理上讲,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完全符合结果加重犯的特征;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符合转化犯的构成条件。刑法第247条的规定实际上仅就第二种情形作了规定,而对于结果加重犯的情形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我们认为,从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考虑,结果加重犯的情形既不能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法定刑幅度从重处罚,也不能按刑讯逼供罪的基本法定刑予以处罚,其法定刑幅度应介乎二者之间。从这个角度讲,刑法第247条后半段的规定不能不说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从法理上可将这种本应规定为结果加重犯的情形理解为刑讯逼供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想象竞合,根据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当刑讯逼供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竞合时,按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当刑讯逼供罪与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竞合时,由于二罪的法定刑幅度完全一致,不妨仍以刑讯逼供罪定罪处罚。
  关于按想象竞合犯处理的方式,上述第二种观点认为“显然不合理”,但为何不合理,论者并未给予必要的说明。另外,论者担心若按想象竞合犯处理,有可能出现重罪的法定最低刑轻于轻罪的法定最低刑的现象。笔者认为,由于法定刑配置的复杂性、多层次性,两种被竞合的犯罪的确可能出现其中一罪的法定最高刑比另一罪高,而其法定最低刑却比另一罪的最低刑为低的现象,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二者存在想象竞合关系。另外,从司法实践来看,只要司法人员严格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充分把握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这种现象出现的几率是相当低的,而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其次,一般认为转化犯的构成特征包括:(1)在转化犯形态的生成中,存在前后两个不同罪质的故意犯罪行为,即转化犯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故意犯罪向另一个故意犯罪的转化行为先符合“甲罪”的性质,而后符合“乙罪”的性质,而且只有轻罪向重罪的转化,不存在重罪向轻罪的转化。(2)转化犯中两个不同罪质的犯罪行为虽然罪质各异,但在构成要件要素上具有重合性和延展性。这种重合性和延展性,具体表现为本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可以被转化罪的构成要件要素覆盖、本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在可以上可以发展为转化罪的构成要件要素。(3)犯罪性质发生变化,是在本罪的行为实施的同时,或者本罪造成的不法状态持续期间。(4)犯罪性质发生变化,是基于行为人实施了特定的行为,特定的行为表现为后一犯罪的部分构成要件要素事实,而这些事实与本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一起,正好足以填充转化罪的构成要件。(5)转化犯是实质的数罪,是法律规定以一罪论的犯罪形态。根据上述转化犯的成立条件,我们认为当刑讯逼供过程中行为人对他人的伤残、死亡持故意心理时,完全符合转化犯的构成特征。因为这种情况下的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或者死亡,已经超出了刑讯逼供罪自身的构成范围,存在轻罪向重罪转化的时空条件。在这里,关键是要把握刑讯逼供罪中行为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的行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的身体伤害程度。我们认为,行为人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造成的身体伤害,在刑讯逼供罪的范围内只限于“轻伤”,而不包括重伤和重伤致人死亡。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保证刑讯逼供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罪刑协调。如果将致人重伤或死亡理解为内在于刑讯逼供罪的构成要件,则破坏了这种罪刑协调关系,也有违刑讯逼供罪的立法本意。而当刑讯逼供罪向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转化时,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也必然是发生变化的,尽管行为人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逼取口供。因此,上述第三种观点认为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不符合转化犯的条件的。理由是不足取的。另外,该观点强调其他三点理由也没有说服力。因为,且不说司法实践中是否真的如该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刑讯逼供发生了他人重伤、死亡的结果,刑讯逼供者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即便如此,也不是立法规范本身的问题,而是司法人员有法不依的问题。因为刑法并未对刑讯逼供罪的成立设置其他限制性条件,而且如果将刑法第247条后半段的规定作限制性解释,即只有当行为人对伤残、死亡结果具有故意心理时才构成转化犯,则所谓的“将刑讯逼供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司法工作人员视为伤害罪犯或杀人罪犯,甚至有被判处死刑的可能,对行为人以及广大司法人员和亲朋来说实在难以接受”的说法,以及“一旦因刑讯逼供导致他人死亡就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漠视刑讯逼供者的主观内容”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最后,结合刑法第247条的规定,我们可将司法实践中发生的种种因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形,分别以下几种情况加以处理:(1)刑讯逼供过程中,行为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刑讯致残、死亡结果具有放任乃至希望心理的,应定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从重处罚。(2)刑讯逼供过程中,行为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体受到伤害具有希望或放任心理,但出乎意料因伤重而导致当场死亡或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而不应定故意杀人罪。(3)刑讯逼供过程中,被害人自杀身亡的,行为人对此一般都是过失或者意外,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一般仍应认定为刑讯逼供罪。(4)刑讯逼供过程中,行为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伤残、死亡具有过失心理的,属于刑讯逼供罪结果加重的情形,但由于刑法没有规定刑讯逼供罪的结果加重犯,对此可以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处理原则进行处断。(5)行为人对刑讯逼供致人死亡具有故意心理的案件中,并非一律对行为人只定故意杀人罪一罪,也存在对行为人以刑讯逼供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的可能。这种情况不具有刑讯逼供向故意杀人罪转化的必备特征,完全是两个犯意,实施了两个独立的行为。当然按这种情形处理的案件极少。另外,认定行为人对伤残、死亡结果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不能仅凭行为人的说明,还主要应考虑案件的各种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衡量。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该如何确定?这个问题不管是在国家立法方面还是在学界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通过对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比较,将有助于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比较研究    何谓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一般认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就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用来衡量证明证据利用的活动是否达到了要求以及具体达到了何种程度的准则和尺度。”换句话说,证明标准
期刊
摘 要:公诉案件撤回起诉是庭审过程中的一种诉讼行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已将其废除,说明其已无存在的诉讼价值,同时法律亦不再赋予检察机关撤回起诉权。但是,两高又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撤回起诉重新纳入刑事诉讼轨道,给司法实践带来弊端。诉讼实践证明,“有法必依”的司法原则不可动摇。如果认为撤回起诉有存在的必要就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加以明确规定。  关键词:撤回起诉;司法解释;法律价值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
期刊
2009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授权公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其中提到“监督权”时指出,要“健全法律法规,探索科学有效的形式,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的民主监督权利”。这一文件再次重申和强调了人民的民主监督权利,因为无论历史失败教训,还是现实成功经验都说明,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监督权力才能从根本上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蔓延,维护政治的清明廉
期刊
一、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不足    (一)罪数划分标准及数罪性质规定不明确  罪数形态历来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一罪还是数罪?是否需要并罚?这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而在理论上又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理论上一般认为解决罪数形态问题不仅有利于对行为人的行为准确定罪,也有利于对行为人的合理量刑。  要适用数罪并罚制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要符合的条件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构成数
期刊
在当代,信任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口中的强势话语和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热点。因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巨大变迁导致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特别是牵涉到利益冲突时,普遍感到怀疑和焦虑,深陷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无根状态和信任危机之中。这种状况投射在司法领域,表现为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司法运行实效的普遍怀疑甚至失望,法律权威丧失,进而导致了对法律的信仰弱化。在现代司法理念的
期刊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个人或者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前述单位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但在实务中对单位行贿罪与正常的市场化行为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这也为司法操作带来难题。最为代表性的是正常的馈赠与正常的折扣、手续费行为,在形式上与对单位行贿罪都有一定的交叉。在此,笔者结合司法实务对二者与对单位行贿罪的界限进行
期刊
摘 要:加强对职务犯罪查办工作的监督制约尤其是外部监督制约,是理论界与实务部门一直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性很强的一项重要制度,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为了让检察机关确实受到人民监督员真正而有效的监督,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问题应该是这项检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选准、选好人民监督员,切实发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制约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八成的刑事赔偿难以兑现,多数被害人的家庭因此陷入了人财两空的境地。对于刑事被害人而言,因被告人的行为导致疾病、残障甚至失去家中的顶梁柱,经济上又得不到补偿,生产和生活上往往陷入困境。作为一名基层的检察工作人员,就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亦是感触颇深,在此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抒发一己之言,初略构想检察机关在构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中该如何定位、如何具体实施。  关键词:刑事被害
期刊
摘 要:因工作的原因,近来重读《边城》,加上多年从事小说教学的经验,文章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四个方面对小说做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其中的美更是让我难以割舍,常常来袭击我心灵,特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关键词:凄美;纯美;优美;壮美    近来与学生共同选修,其中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节选),我再一次被它打动了.工作之余,我再次走入了的世界: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伴着那飞翔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理解,针对当前审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审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细阐述了审计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关键词:审计;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质量管理的有效模式和科学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企业产品质量和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目前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全员参与意识不强,审计内容不全面,审计方法比较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