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博物馆馆藏文物毗卢佛头像源说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厅陈列着一件毗卢遮那佛头像,原为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4号窟内毗卢遮那佛的造像头部,原龛窟呈现的是《华严经》中描述的毗卢遮那佛七处九会的庄严场景,是我国宋代高超雕刻技艺的缩影。
  关键词:毗卢遮那佛;华严经;宋代
  在大足石刻博物馆一层的核心展区内独立展示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头像(图1),属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大足石刻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该头像采取“裸展”的方式进行展示,放置于石质方形展台上,博物馆室内温度保持在恒温22摄氏度。
  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是佛教三身佛中释迦牟尼的法身佛。这尊头像高40厘米、宽22厘米、厚23厘米,头戴花冠,冠下露螺发,冠上刻仰莲花和放焰珠,冠下装饰珠串。脸型方圆,眉间刻有白毫,双眼微闭,柳叶眉,双眼皮,眼梢修长微微上扬,鼻略残,嘴微启(图2)。
  这尊精美的头像鑿于南宋嘉定至绍定(1208—1233)年间,曾一直在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第14号毗卢道场洞窟内。它与迄今仍在崖壁上的近万尊石像一道,静静地在这马蹄形的山谷内守候数百年(图3)。
  在大佛湾内有一件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碑刻,记载了在毗卢洞上方左侧生长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根系发达,不料大树被飓风连根拔起,导致左壁造像大部分崩塌,这尊头像也同其他造像一样掉落于地,所幸头像并未损坏,并放在洞窟内。新中国成立后,该头像存放于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文物库房内。2015年大足石刻博物馆建成后,头像又回到了宝顶山。
  这尊毗卢佛头像最初所在的毗卢道场,是宝顶山石刻中艺术性颇高的作品。“毗卢道场”是一个平顶中心塔柱式洞窟,窟高6.6米、宽11.6米、深4.2米,现存像287尊。窟口外门楣上横刻“毗卢道场”四个楷书大字,是南宋朝散郎知重庆军府事姚宍恭书。窟口左刻“欲得不招无间业”,右刻“莫谤如来正法轮”,窟内造像表现的是毗卢遮那佛给众菩萨、僧众讲经说法的场面。
  所谓“毗卢道场”,即是佛教密宗尊神毗卢遮那佛设坛讲经说法之处。它是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的内容刻造。《华严经》是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被誉为“诸经之王”,是我国佛教华严宗的主要依持经典,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华藏世界和七处九会。
  华藏世界是莲华藏世界的简称。古汉语中的“华”与“花”是相通的。这里的“华”该读“花”。华藏世界意为“莲花里包藏的功德无量,广大庄严的世界”。“华严”比喻佛“万行如华”“万德如华”,此花庄严法身故曰“严”。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作莲华藏世界。经文称:华藏世界中的香水海、佛国世界、佛陀名号都是不可胜数的“微尘数”那么多,文中具体列出的也约300个之多,一世界一佛陀,个个都是深远广大无比、庄严华美无比、清净富足无比,皆为佛和菩萨的智慧和行愿的显现与实践,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佛在七处说法(第一处菩提场、第二处普光明殿、第三处忉利天、第四处夜摩天、第五处兜率天、第六处他化天、第七处逝多林),一共说法九次。在敦煌藏经洞中所发现的大型绢画之一《华严经七处九会变相图》,现收藏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此画卷人物众多,线条细密流畅,色彩瑰丽,构图谨严。佛像姿容丰美,宝相庄严。在每一会的上方两侧均绘有精美的飞天,衣带轻盈,翩然欲飞,令人叹为观止。更为惊奇的是此画历经千年依旧色彩靓丽,画面保存完整,是敦煌绘画中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珍品,此敦煌绢画内容展现及人物表现形式与大足石刻毗卢道场如出一辙。
  窟壁正中刻有一座六角五面攒尖式飞檐双层亭,即转轮经藏。象征法轮常转,佛法无边。亭居中刻毗卢遮那佛口吐文理之光(图4),双手胸前结印,慈目慧眼,头戴五佛天冠,跏趺坐于莲台。其身后祥云飘飞,蟠龙绕柱,毗卢佛神情端庄肃穆,似正在现场讲授佛法。
  毗卢道场呈现的内容是以《华藏世界品》为依据,毗卢舍那佛居中央,四周为七处九会的说法场景。比照80卷本《华严经》,推断在本洞窟的东、南、西壁出现第九会、第六会、第五会、第三会的说法图像,对应会所逝多林给孤独园、他化天(摩尼宝藏殿)、兜率天宫、忉利天宫(妙胜殿),着力表现“一室千灯,光光相涉,事事无碍,万德圆融,佛佛同体法法融通,无边无量,超越生死,无生无灭,清净常住”的华藏庄严世界海。
  窟室的左、右、前三壁刻有众多的佛、菩萨、力士像。左壁像受狂风拔木残毁。右壁造像保存较完整(图5),主要雕凿四身毗卢佛像,头戴花冠,手中结不同的手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在其左右各有文殊、普贤,他们一道组合成华严三圣的造像。在这四组造像上、下分别雕刻楼阁、供养菩萨、武将力士等题材。其中,在毗卢佛莲台下方还有一些面朝主尊、背对观者的较为特殊的跪拜式造像。在窟门左右处,下方还有坐在狮子、大象背负莲台之上的文殊和普贤菩萨。窟门的上方刻有两身飞天,皆单手托盘,相向做飞翔状。窟内菩萨造像面容恬静祥和,玲珑花冠,精美绝伦,面部肌肤细腻光洁,似吹弹可破,俊鼻小口,显得端丽温婉。袈裟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般覆于莲台之上,似有流动之态。武士造像昂首站立,体魄健壮,披胄贯甲,气宇轩昂,俨然似一位南宋武士。那几身背朝观者的跪拜式造像,面部和前身淹没于岩石之中,给整组造像增加了崇高、威严之感。转轮经藏的半岩式勘入及岩壁上天宫楼阁祥云缭绕、飞天起舞,烘托出毗卢遮那佛临场说法的神秘而庄严的气氛。
  毗卢佛头像及毗卢道场雕刻精美,技艺娴熟,代表了我国宋朝时期最高超的雕刻技艺,反映了宋朝时期社会主要审美意识。同时,以毗卢佛头像为代表的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石质文物,也给当下石质文物的保存、展示、鉴赏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郭相颖.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2]黎方银.大足石窟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大足石刻研究院.2009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鸿山遗址博物馆的特性入手,从遗址类博物馆的共性和鸿山遗址的特性出发,探寻博物馆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从博物馆定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博物馆创意营销、博物馆考古联动等方面阐述博物馆城市空间的内涵。  关键词:博物馆;大遗址;考古;文物;文创  1 鸿山遗址内涵  1.1 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范围为鸿山墓群及周围地带,“鸿山墓群共发掘了老虎墩、老坟墩、
期刊
摘 要:在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免费开放条件下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使之能立足社会、面向公众,是全体国有博物馆在未来发展中的第一要务,也是博物馆工作需要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免费开放;博物馆;社会服务教育;连城县博物馆  当下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充裕,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关注和欣赏博物馆的展览,接受
期刊
摘 要: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抗战歌曲是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团结群众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河南博物院收藏有部分创作于当年的抗日救亡歌曲手抄本,现以其中刚刚经过抢救性保护修复的一本手抄本为例,带领大家一起通过一首首激昂奋进、沁人心扉的歌词,感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关键词:抗日战争;救亡歌曲;宣传教育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
期刊
摘 要:陶瓷集文化、藝术、实用于一身,是华夏文明悠久历史的见证。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万年历史,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各个历史文化时期,都有自己的生产和发展形态,展品齐全,链条完整,传承至今。文章主要研究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清末民初以来淄博地区的陶瓷发展历史。  关键词:淄博;陶瓷;历史  0 引言  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许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下文物保护工作愈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脚步加快,城市范围内建筑增加,道路硬化使城市环境与城市下垫面发生了改变。在强降雨时期,植物截留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管网不畅等多种因素造成内涝,文物常常处于雨水威胁的境地。文章通过对地势、植物、下垫面及地下管网的分析,采用景观设计的方法为太
期刊
摘 要:调查、分析、总结麦积山石窟宣传推广发布的相关系列作品,结合新媒体环境,找出其数字媒体宣传推广对于数字技术、互联网、局域网等传播渠道的运用特点和不足,提出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打破固定思维模式,为麦积山石窟未来新媒体开创新的系列作品及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新媒体传播  步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在
期刊
摘 要:志愿者团队为博物馆带来经验、热情和活力,他们为博物馆开展的讲解工作、咨询工作、社教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文章以“筑梦海塘”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建设为例,对组建志愿者队伍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总结。  关键词:志愿者工作;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队伍建设;筑梦海塘  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海塘遗址博物馆,它以一段现存的明
期刊
摘 要:船棺葬是先秦时期流行于巴蜀地区的一种使用船形葬具的土葬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其发展与演变对研究古蜀文化的分期断代、族群归属等问题有很大的贡献。从先秦的巴蜀为何出现大量船棺葬导入,梳理船棺葬的历史沿革,对比前人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分析船棺葬的内涵与外延,结合区域民族志阐释船棺葬作为特定人群的文化呈现方式的意义。  关键词:古蜀文化;葬俗;船棺葬  1 船棺葬简介  从字面上理解,船棺葬
期刊
摘 要:通过探寻自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古玉的发展脉络,揭示社会文化变迁对古玉产生的内在影响,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古玉,理解古人。  关键词:玉器;发现与利用;赋予神性;人性;佩饰  玉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自蒙昧初开至文明昌盛,它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脚步,其历时之长、对中华文明影响之深都是其他器物无可比拟的。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玉的身份和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因社会发展程度、人们意识水平的
期刊
摘 要:针对当代高校校史馆讲解员队伍存在的问题,采用麦克利兰需求理论,分析高校校史馆大学生讲解员的需求特质,提出讲解员队伍管理的激励策略:团队管理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满足和激励讲解员的亲和需求;培养提升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满足和激励讲解员的成就需求;充分放权和自主管理相结合,满足和激励讲解员的权力需求。  关键词:麦克利兰需求理论;校史馆讲解员;讲解团队建设;激励策略  1907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