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择取与思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内容和程度;教学的抓与放;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7-0064-03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独立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大幅度地放手,但只要学生处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根据其认知能力及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正确把握“教”与“学”的比重应该是评判“以人为本”的课堂的一项重要依据。下面,笔者以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3 Holiday fun的教学为例探讨对“教”与“学”的择取与思考。
  一、明确教学的内容和程度,让学有方向
  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正确、合理选择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学生“学什么”不仅要从知识获得层面考虑,还要兼顾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生成,三者缺一不可。“学什么”不仅要考虑学习的内容,还要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课堂教学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目标。教学中,对于语篇教学目标,笔者通常将之分为四个递进层次:(1)学生能在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记忆课文。(2)学生能根据文本构架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提升总结、归纳能力及语言输出能力。(3)学生能围绕语篇话题迁移运用新授句型,能结合旧知识,创新运用新知识。(4)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holiday,National Day,call, Bund, Shanghai Museum,caught。(2)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会用句型:What did you do for the holiday?I ...Did you ...?Yes,I did. /No,I didn’t.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I went to... How was your holiday?It was... (3)學生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4)学生围绕话题融合旧知,创新运用新知。(5)学生懂得派对文化:携带礼物,乐于分享,快乐自己。
  二、把握教学的抓与放,让学能凸显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目标等同于需要讲解的内容,其实教学的目标及达成目标的路径有很多:有的必须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来达成;有的可以通过教师帮扶,学生合作探究、实践演练来达成;有的可以通过学生经验迁移、联系上下文思考主动获取……当下,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它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场域。小学英语课堂既不能完全由教师掌控,也做不到完全由学生自主学,教师只有弄清楚“哪些新授知识必须教师亲自教?哪些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哪些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学?”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还学于生。要精准把握“教”与“学”的比例,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思考:
  1.准确、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准确、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实现还学于生的基础。教师要准确、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学过哪些与话题相关的内容?他们能用这些学过的知识做什么?此课例中,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已经学过节日及其相关活动,已能用一般现在时对节日活动进行问答,如:Where do you go?What do you do there?Do you...?等,此外,学生在前两个单元还学过一般过去时的陈述句,对动词过去式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前,教师只有把学生课前的已知、已会弄得一清二楚,才能从一个精准的教学起点出发,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教”与“学”的比重,以学定教。
  2.准确估摸学生的学习潜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准确估摸学生的潜力,在这个具有可塑性的空间里,本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发挥学生的最大能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找到可行的通道。此课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起点及能力的分析,我们知道:学生可以借助以旧引新、音节拼读法来自学单词;学生可以借助课文答句推知一般过去时特殊疑问句的意思。这些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能为教学中的“放手”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3.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前两个步骤主要完成了“学生课前已会什么”和“学生课中可以做什么”的分析,下一步教师还要找出“学生课中做不到的是什么”,这就要分析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因素,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教参,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学内容和课型来进行具体分析。该课例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朗读感悟上,既要突出阅读策略指导,也要强调足量的朗读感悟。难点是学生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围绕holiday fun进行准确有序的问答。教师要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来呈现教学重点难点,还要提供足量的时间和平台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切实保障学生学习权利的落实。
  在分析教材时,加强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是课堂有效教学的起点。当教师弄清了“学生课前已会什么”“学生课中可以做什么”以及“学生课中做不到什么”时,就可以在“学生已会”的领域放手、在“学生可以做”的领域帮扶、在“学生做不到”的领域实施教学,合理安排“教”与“学”,让课堂收放自如。   三、讲究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让学力提升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可以较准确地找到学生参与学习的通道,但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力呢?笔者认为,这就要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通过主动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懂不会不能慢慢变成“我懂”“我会”“我能”,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样的体验又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势。
  1.在提问中培养思维。
  学贵有疑,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手段。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想问;提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问;给予指导,让他们会问;通过想问—能问—会问的能力培养,逐渐转向善问、好问习惯的养成。本课教学中,教师可在此二处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并通过主动探究来理解文本:(1)对课题提问After reading the titl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用what、how等疑问词提问。(2)对Mike’s holiday fun进行提问。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Liu Tao’s holiday fun,已初步了解围绕话题可以这样询问对方: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What did you do there? 此处让学生进行提问是水到渠成的,也體现了学中用的理念。引导学生提问,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也能让学习方向更为明确,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在逆推中训练思维。
  本课教学中,句型What did you do for the holiday?Did you ...?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How was your holiday?在学生眼里是似曾相识的,因为他们学过一般现在时中相似的表达,并且在前两个单元学过陈述句形式的一般过去时,应该说在朗读、理解上不存在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教师没有必要像一般的新句型教学那样拿出来先示范再认读,而可以通过PPT出示答句,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假日所做的事,然后直接提供这些句型,让学生通过理解答句去推断上一个问句应该是什么,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具体活动如图1、图2:
  这种逆向思维能改变学生常规的思考轨迹,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去研究和处理问题,这样便减去了教师不必要的教,从而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其通过分析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理清问答之间的联系,同时此举也为加强学生人物角色体验,增强其语言朗读感悟,进行课堂互动演练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不讲能懂的地方尽量放手让他们去思、去悟,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语言训练。
  3.在创新中发展思维。
  文本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当文本理解结束、朗读训练完成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进行输出活动,如S1扮演Mike或Liu Tao, S2围绕holiday fun这个主题对他们进行有条理的发问,此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书本中的句型提问,更要善于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拓展,如课文信息显示Liu Tao went to the Bund.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追问:Did you see many people there? Was the Bund very beautiful at night?此时,学生抛出的问题如同一座桥梁,将旧知与新课内容自然连接起来,思维被打开,课堂上他们不再囿于书本上的语言,而是能根据生活经验实实在在地谈论自己身边的事。如此,课堂便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课堂中的学习、知识的掌握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学习及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主动尝试中锻炼和提升能力,在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后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单篇式阅读方式,其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阅读上的连贯性和自主性。多个文本、一个议题、一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数量、速度和质量。实践证明,教师科学地选择群文阅读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有效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内容选择;为何;何为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
【摘要】深度的学习来自认知的不适。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遭遇认知遇阻、认知冲突与认知失衡时便会形成认知不适,这种认知不适是由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引发的。本案例意图通过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不适,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学习真正发生并走向深入,实现深度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认知不适;深度学习;线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
【摘要】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學”。“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用
【设计理念】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四下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如果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往往会用两个“第几”的描述方式,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样的描述方式源于生活经验,方便表达和交流,体现了自然数表示次序的作用。  本课在知识目标层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学习“列”与“行”的知识,接触有关数对的知识。如果将其置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视域内,那么教师还须考量:如何让
【关键词】核心内容;数学复习课;问题引领;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9-0054-03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变革的专业性在于在同等条件下带来学生课堂学习的增值。对于数学单元复习课而言,学习的增值就是打破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状态,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建
【摘要】所谓“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发现、创造、获取知识。要想让学生做个“再创造”者,教师首先得自己做个“再创造”者,教师要去发现、挖掘和创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和内容,要对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方式以及教学情境进行“再创造”。通过教师的“再创造”唤醒学生心底沉睡着的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实战中探究思考,激活“再创造”思维,就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探索路上的发现者、“再创造”者。 
【摘 要】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热点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研制好既符合群众期待,又遵循教育规律的适合当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江苏教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着力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不断完善各类优秀人才选拔机制,使招生考试工作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
学校社团是具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己参与建立的学习群体,是滋养他们生命成长的教育组织,也是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方式。社团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看是否形成适合成员个体发展的社团文化。目前,很多学校都很关注学生社团建设,但关注社团文化建构的却很少,有的即使关注社团文化建构,也仅关注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设计,尚未对社团文化进行整体建构。笔者认为,学校社团建设应围绕“让学生多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这一价
【摘要】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学习,学生自带平板进教室,冲破了语文学习时间与空间上的桎梏,让语文学习从“有限”走向了“无限”,从“难评”走向了“易测”,让语文课堂从“枯燥”变为“灵动”,比传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远,更加有效,更加灵动。  【关键词】BYOD;深远;有效;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12-02  【作者简介】许静
【摘 要】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历经恢复重建、改革发展与开放创新这三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累计培养师范生70余万人、60多万在职教师学历大幅提升,為1996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师范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创新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