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内涵,教学模式内涵,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有关思想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探究体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尝试性地构建运动生物力学选项课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希望对化解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运动生物力学 教学模式
运动生物力学是体育院校、体育系的专业基础课,虽然由于某种原因目前该课程在很多院校已经作为选修课,但它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由于在体育院系中开设众多理论课程中都不是直接研究体育运动的,而直接研究体育动作只有运动生物力学,然而被忽视的原因导致一部分运动生物力学的任课教师忽略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停留在过去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体系中,缺乏适用性与创新性。本文旨在在能力本位思想下,构建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培养具有较强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人才。
一、传统的“知识本位”下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知识本位”下的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模式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以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1],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术专家和权威,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评价中一般采用定量评价,多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平时出勤的分数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这种方式反馈滞后,并且过多地强调了考试成绩,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书本知识的培养,脱离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而体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理论知识就比较薄弱,对理论课知识本身就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这样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积极性逐渐消退,师生在课上不能有效互动,老师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课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因此能力本位下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能力本位”思想下的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其重心放在能力上,以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仅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而且强调该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应用[3]。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而言,能力本位思想下课程目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结构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定,避免了单一的以书本教学为主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本位思想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而非注重教师的教,教师不是学习的主体,只是充当引导者。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以学生卷面分数为基本标准,而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过程性教学评价为主,根据学生能力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反馈及时,及时性和有效性更强。
三、构建“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
模式
明确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等工作,他们学习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但现有的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缺少实践性。无论是对力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知识或运动生理学知识的阐述,还是对运动技术的分析,都只停留在书本上,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会觉得较为枯燥,认为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下能促使学生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从“学答”向“学问”转化,从“学用”向“会用”转化,可以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不是唯一的筹码,而实际操作的能力才是最重的砝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最先进的能力关和课程观,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成功的经验,鉴于此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体育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以能力为中心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目标上应以学生“应用”和“能力”为主旨和特征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但知识面宽,应用能力较强。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讲解过程中,传统的目标是掌握牛顿定律的推导过程,怎么得来的,定律是什么?而应用只是掌握。那么在能力本位思想下的牛顿定律的讲解过程是为什么在塑胶跑道上上跑步比在土操场上跑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什么在跳高动作中要加大蹬地力度,手臂加速上摆等,然后引出内容。换言之,在能力本位的思想下的运动生物力学的目标更贴近实践,更针对未来体育教师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所培养的人才类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目标是会分析多少个技术动作而不是背了多少技术原理。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传统的运动生物力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就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直接讲概念、动作原理等。而在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进一步讲解。如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传统方式是先讲原理再讲解动作,而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讲解是这样:让学生做这个动作,其他同学发现此动作有哪些问题,部分同学寻找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老师引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大家共同探究讨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只是简单引导即可。还如:投篮时使球产生了下旋,产生下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下旋?而在投篮的过程中产生下旋的球为什么容易投中?引出是由于要学习的内容伯努利定律和马格努斯效应产生的。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运动生物力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教学模式停留在“三个中心”及“传授知识—接受知识”这一旧模式的巢穴中[5]。在知识的传授上过于理论化而实际应用性不强,实例比较少,教学的理念脱离实际,教学的组织形式比较陈旧。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注重学而非教。不仅教学内容可因人而异,而且教材也是按有利于学习者自学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确定自己在本门课程中该掌握哪些知识。
参考文献:
[1]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张健.改革运动生物力学本科教材体系的设想[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5.17(2):91-92.
[3]靳玉乐.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138-140.
[4]钟江涛.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12-13.
[5]刘春生,徐长发.能力本位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2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YB201212)。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运动生物力学 教学模式
运动生物力学是体育院校、体育系的专业基础课,虽然由于某种原因目前该课程在很多院校已经作为选修课,但它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由于在体育院系中开设众多理论课程中都不是直接研究体育运动的,而直接研究体育动作只有运动生物力学,然而被忽视的原因导致一部分运动生物力学的任课教师忽略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停留在过去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体系中,缺乏适用性与创新性。本文旨在在能力本位思想下,构建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培养具有较强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人才。
一、传统的“知识本位”下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知识本位”下的运动生物力学教学模式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以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理论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1],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术专家和权威,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评价中一般采用定量评价,多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平时出勤的分数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这种方式反馈滞后,并且过多地强调了考试成绩,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书本知识的培养,脱离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而体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理论知识就比较薄弱,对理论课知识本身就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老师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这样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积极性逐渐消退,师生在课上不能有效互动,老师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久而久之,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课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因此能力本位下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能力本位”思想下的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其重心放在能力上,以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仅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具体方法,而且强调该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应用[3]。相对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而言,能力本位思想下课程目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结构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定,避免了单一的以书本教学为主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本位思想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而非注重教师的教,教师不是学习的主体,只是充当引导者。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模式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以学生卷面分数为基本标准,而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过程性教学评价为主,根据学生能力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反馈及时,及时性和有效性更强。
三、构建“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
模式
明确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管理人员等工作,他们学习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但现有的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缺少实践性。无论是对力学基础知识、解剖学知识或运动生理学知识的阐述,还是对运动技术的分析,都只停留在书本上,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会觉得较为枯燥,认为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下能促使学生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从“学答”向“学问”转化,从“学用”向“会用”转化,可以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不是唯一的筹码,而实际操作的能力才是最重的砝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最先进的能力关和课程观,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成功的经验,鉴于此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习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体育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以能力为中心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目标上应以学生“应用”和“能力”为主旨和特征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但知识面宽,应用能力较强。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讲解过程中,传统的目标是掌握牛顿定律的推导过程,怎么得来的,定律是什么?而应用只是掌握。那么在能力本位思想下的牛顿定律的讲解过程是为什么在塑胶跑道上上跑步比在土操场上跑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什么在跳高动作中要加大蹬地力度,手臂加速上摆等,然后引出内容。换言之,在能力本位的思想下的运动生物力学的目标更贴近实践,更针对未来体育教师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所培养的人才类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目标是会分析多少个技术动作而不是背了多少技术原理。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传统的运动生物力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就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直接讲概念、动作原理等。而在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进一步讲解。如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传统方式是先讲原理再讲解动作,而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讲解是这样:让学生做这个动作,其他同学发现此动作有哪些问题,部分同学寻找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老师引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大家共同探究讨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只是简单引导即可。还如:投篮时使球产生了下旋,产生下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下旋?而在投篮的过程中产生下旋的球为什么容易投中?引出是由于要学习的内容伯努利定律和马格努斯效应产生的。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传统的运动生物力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教学模式停留在“三个中心”及“传授知识—接受知识”这一旧模式的巢穴中[5]。在知识的传授上过于理论化而实际应用性不强,实例比较少,教学的理念脱离实际,教学的组织形式比较陈旧。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能力本位思想下的运动生物力学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注重学而非教。不仅教学内容可因人而异,而且教材也是按有利于学习者自学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开发的,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确定自己在本门课程中该掌握哪些知识。
参考文献:
[1]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张健.改革运动生物力学本科教材体系的设想[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5.17(2):91-92.
[3]靳玉乐.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138-140.
[4]钟江涛.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12-13.
[5]刘春生,徐长发.能力本位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2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基于能力本位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YB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