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u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例1、例2。主要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 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应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结合学生认知现状,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难点是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之一,本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等方法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学习重点,更是突破难点,获得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体会研究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从而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照样可以通过已获得的学习能力去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诊断分析
  (1)学生在探究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常常会不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导致数的不准确,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2)学生汇报探索出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3)在一个长方体中,如果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种情况是特殊的,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四、关于教学设计及评价方式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为此本课的设计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的小组活动中一步步地分析、推理,达到对知识的获取、内化、迁移和应用。教师在其间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相机给予中肯的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设计特色
  从熟悉的长方体盒子入手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逐步发现特征,获得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在交流中对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有所启发和比较、体验、积累,最终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三)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创情激趣引入新课、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全课总结”四大块,“创情激趣引入新课”主要是利用平面图形围成一个立体图形从而引发知识正迁移。“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是从已有知识出发,学生直观感知教师规范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接着通过“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引出冲突,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用已有知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学法指导,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在汇报交流辨析过程中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巩固提高”再次引发学生在回忆中梳理、内化新知,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重现关于长宽高的认识,巩固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最后一道拓展题目,是通过求棱长总和内化所学新知,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全课总结”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在回顾中疏理,在总结中反思,使后续学习更为有效,同时,留下动手操作的作业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学习方法的重温与巩固。
  (四)教材內容的处理
  本课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中我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又顾全了我班学生两级分化、整体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在一个长方体中,如果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注意引导了学生理解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又对原有例题进行了改编,如在教学例2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而是通过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的一个顶点,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而把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作为了家庭作业,让孩子和父母一起进行知识的回顾和理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最后一道题,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让学生在议练中学会运用角平分线性质两种解题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更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五)教学方法的使用
  本节课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六)评价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的口头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口头评价贯穿整个课堂之中,所以在课堂中我很注意评价的时机,使用生动的评价语言及时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
其他文献
新课标已实施多时,对语文教学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更清醒的认识到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教师在动态的语文课堂中,能找准“问点”,巧妙设疑,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明方向,启发思维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和学生,发掘问点,使课堂教学插上翅膀,翱翔学海。  一、抓住题眼设问  课文题目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明示文章的行文思路。而题眼是课
期刊
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我市实施的“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学讲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全程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学进去,讲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讲教学谈谈一些体会
期刊
现阶段的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须的。我们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知识與技能:1.能掌握new words:meaningless,action movies,cartoon 这些词汇并熟练运用,能熟练运用这个部分涉及的的形容词  2.能基本运用这些结构对话  key structures:  What do you think of…?  I love them. / I can’t stand them,because they are…  
期刊
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一个好的班级是离不开科任老师的教导。老师是班级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平时常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缺点,得到老师宽容,让学生从错误中得到引导指正。  记得有一天下午,韦吕华同学桌旁围着几名同学看什么?走近一看哪个那同学喊道:“老师,韦吕华带玩具车到学校来玩。”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看到几名围着的学生慢慢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韦吕华同学把双手伸进课桌
期刊
一、目前地理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地理教学新课改以后,各个学校都增加了新的教学设备,地理教师也都大胆创新了许多教学模式,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多是走形式,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或者生活化教学,从而导致地理教学改革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努力完善地理教学课改的生活化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期刊
伴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残疾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版第六条,还有《残疾人教育条例》中都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做出的全面规定。特教学校“送教上门”工作便也应运而生。对残障儿童教育的“零拒绝”,便也不再是一纸空谈,而是到了要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时期了。作为全国贫困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探索送教上门这一项工作中,我们采取“因地制
期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都处在一个信息交互的状态,可以说没有人能在没有信息的生活中生存,信息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带有意义的符号,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在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制定灵活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至3自然段  2.抓住重点句段,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祖国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品味作者的思想感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祖国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读中感悟  学法:
期刊
是怎样一种力量,穿越时间和空间,连接大地与海洋,只为完成一个遗愿,圆满一个梦想。  是怎样一种力量,撼动万千人的心田,模糊在座者的双眼,抒写感人至深,慷慨而激昂。  今日,读《感恩号出师表》,我们明白了,那便是孝道——一种强大而永恒的力量。  我们了解到,年近六旬的王凯、王锐兄弟俩,自制“感恩号”人力板车,两次徒步拉着年近八旬的母亲,一路欢歌,一路欣赏。517天的时间,37000多里的距离,他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