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幼儿“谈舞色变”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1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舞蹈教育是舞蹈启蒙的重要阶段,也是达到美育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孩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培训机构创建的环境圈里生长,对舞蹈的认知和喜爱程度逐渐发生偏离,出现“谈舞色变”的现象,使得幼儿舞蹈教学目标无法推进。笔者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促进幼儿舞蹈教育发展。
  一、何为“谈舞色变”
  “谈舞色变”是舞蹈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幼儿对艺术产生的极大逆反心理情绪。主要原因是当前教育机构越来越重专业化,以学生的软开度、技巧、考级和舞蹈大赛作为成绩的最终考核,抬升了舞蹈教育的门槛。高难度技巧的学习、软开度超负荷的训练、教师资源不固定等问题扼杀了孩子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当幼儿教育被当成一种“学科”后,它就慢慢被专业的教学模式笼罩,变得程式化,失去了原本教育的初衷。
  二、幼儿“谈舞色变”的问题分析
  (一)不理性的拔苗助长
  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并不能像成人一样接受超负荷的训练。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舞蹈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获得更多的快乐。但是,家长迫于社会导向的压力,普遍认为花钱把孩子放到培训班去学习,就必须有显著的成就,才能算是学有所成。培训班为了敛财,和家长拔苗助长的心理期盼达成一致,把孩子们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一味地抛于脑后,要求在短时间达到最好的结果,于是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了质疑,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的偏差。
  专业院校出来的教师,他们往往会把高校对他们的培养模式照搬到幼儿的课堂里,认为作为幼儿启蒙教育,就应该从专业化的训练开始,让幼儿在专业化的训练中变得优秀。幼儿处于成长高速发展的阶段,骨骼和肌肉还在生长,承受不了超负荷的舞蹈训练,这种不恰当的训练方法反而会使其骨骼变形,甚至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当幼儿面临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疼痛时,即便再喜欢跳舞,经过一段时间,其也会出现“谈舞色变”的现象。
  (二)一味追求共性化特征
  大部分教师认为,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因此对待舞蹈教学比较苛刻,要求幼儿在学习动作时,一招一式都必须符合成人的规范,忽略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幼儿普遍好动,不能像处在十三四岁的孩子那样,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其大脑皮层很兴奋,但时间一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幼儿的记忆能力和对知识的储备能力是有限的,当舞蹈教师给幼儿教授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知识内容时,他们很难消化吸收,记忆力差、动作没有章法、身体技术不支持等问题会让幼儿对舞蹈产生逆反情绪,没有愉悦感。趋向成人的专业化教学模式比较枯燥,技术要求高,教师又要求精益求精,一味追求学生的共性化培养,这种教学形式缺乏趣味,不利于開拓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不能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师资选择流动性大
  当前,培训机构的师资选择都停留在尚未有工作岗位的流动教师或者是在读大学生上。这种教育机构往往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师不固定,学生的上课时间都是以教师的时间安排,教师长期流动,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情绪。幼儿适应能力很弱,缺少自我交往能力,当和一个教师长期相处和磨合之后,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有研究指出,母子分离期间,如果儿童能幸运地得到一个替代母亲的照看,分离痛苦就会大大减轻,儿童的依恋行为会指向替代母亲。当幼儿在舞蹈的学习中把情感转向舞蹈教师后,就会产生依恋的关系,假使换教师,幼儿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去切换自己的情绪,不能马上和教师建立起相对信任的情感,产生排斥现象,对舞蹈产生巨大的抵触。
  三、针对幼儿“谈舞色变”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精心调控训练负荷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分阶段性的,对于幼儿来说,当下的学习任务就是在游戏中舞蹈、在游戏中摸索和开发智力。舞蹈是从严酷的身体训练开始的,对于幼儿来说,其整个骨化过程尚未完成,舞蹈软开度训练这块的可塑性很大,但是正因为硬度小、韧性大,所以骨骼容易歪曲,甚至发生损伤,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都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不能舍本求末,要强调课堂节奏,循序渐进。幼儿教学涉及的学科很多,如儿童心理学、舞蹈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等。因此,什么阶段可以搬腿、下腰、练习高难度的技巧等,这些都是有依据的,教师要适当增加负荷量,增加训练强度,由小到大,经过增加—适应—再增加—再适应的过程,逐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师还是专业的舞蹈教师都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有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教育认知能力。
  (二)以童趣为生,跳出思维局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幼儿的舞蹈童趣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把知识面拓宽,基于前瞻视野去创新少儿舞蹈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无形创作的快乐里身体力行地遵照教学要求完成每一个动作。因此,可以巧妙地根据幼儿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融入教材的重点内容,从幼儿的童趣中提取素材,让孩子们无形之中能把学和玩融合起来,在玩中学,学中玩。
  兴趣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能显著提高人的接受能力,特别是针对幼儿教育而言,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幼儿喜欢的色彩基调,他们自然而然会很快地融入到所创建的角色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共鸣。舞蹈教学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发展,更不能把学生教死。教师应解放思想,让幼儿开动脑筋,摒弃盲目的认同感。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思维才会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对于幼儿来说,具体形象的东西反而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把握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以移情训练为辅,建立教学机制
  移情是指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个体的移情是在对他人、社会认知能力理解和情感转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当幼儿存在分离焦虑情绪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移情训练方法。例如,教师通过讲故事创作情境,给每一个幼儿设立人物角色并让他们扮演,询问他们会怎么做,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播放一段幼儿喜欢的音乐,让幼儿即兴跳舞等,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虽然幼儿在移情训练的过程中动作毫无章法可言,但这些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舞蹈教师流动性强,各大培训机构和学校应该提前把替补教师带入舞蹈课堂,让幼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替补教师也能尽早观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精华之处,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对症下药,使幼儿教学不至于举步维艰。
  四、结语
  舞蹈是人们感物而动之后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表达,其作为集视、听、动为一体的多感官共同运作的综合艺术,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舞蹈教育的传播者,教师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本身。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因此教师应该把艺术教育的眼光放长、放远,使教育回归到情感教育为主的美育境界,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其他文献
17世纪,《堂吉诃德》问世,一个具有高度道德原则、理想主义但行为荒唐可笑的骑士形象诞生。凡是看过此书的人无不为他的愚蠢、疯癫捧腹,更有甚者将其树立为时代的反面教材,以此警醒世人。但深入探究《堂吉诃德》一书的语境与背景,人们不难发现,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人文魅力以及每个时代都适用的困境、出路与觉醒。本文将主要从《堂吉诃德》中的冲击性巨大矛盾入手,结合当时与如今时代特点,对这一形象进行反思。  阅读《堂
期刊
近年来,随着科幻电影的热映,中国的科幻型小说也越发受到重视。科幻小说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始终是小众,“出圈者”甚少。反之,国外却截然不同。与此同时,有关科幻体裁小说的相关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以认知为视角,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體性隐喻对《饥饿游戏》进行分析,研究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现象,使读者在阅读科幻题材小说时正确理解原作的寓意。  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
期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较为特别的一部,有别于其他小说的大团圆结局看似温馨幸福,实则蕴藏着无奈和悲凉。通过结构主义解读,人们可以发现,该文本存在着矛盾对立叙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倾城之恋》苍凉的美学风格。  一、白流苏与封建家庭的矛盾对立  小说开始于白公馆慢了一个小时的时钟,营造了一个跟不上时代的守旧的封建大家庭环境,而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就出身于这样的环境。她在前夫家受尽折磨与欺凌,最
期刊
自1996年《东方灵异传》问世以来,“东方Project”系列已走过二十余载光阴。“东方”之父、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太田顺也(ZUN)恐怕也没有想到,这么一款小小的打砖块游戏最终竟演变成了一个范围广大、影响深远的世界级文化现象。粉丝众多,设定庞大,二次创作不可胜数,二十年后的今天,东方俨然已经成为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即动画、漫画、游戏)文化的象征之一,本文以“东
期刊
新疆电影《昆仑兄弟》是由维吾尔族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和姜宏联合执导,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的。2019年4月26日晚,影片在乌鲁木齐首映,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背景,影片中一块遗失的珍贵玉石成为故事的切入点,导演通过纯洁珍贵的玉石意象很成功地呈现出新时代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影片
期刊
在戏曲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从外形视觉入手,更应从内心、剧情、舞台、视觉以及创新等角度多维度地进行揣摩和刻画。  笔者曾经在多部现代剧目中塑造过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天雪》中的香兰、《大漠胡杨》中的段香妮等。2018年,兵团豫剧团在兵团各级领导与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推出了改编自著名小说《母亲和我们》的大型现代豫剧《戈壁母亲》。笔者在该剧中饰演女一号“柳月季”
期刊
帕斯捷尔纳克在1946-1957年7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1958年凭借《日瓦戈医生》获奖。《日瓦戈医生》创作于1945-1955年,前后将近十年,作品开篇从1902年写起,“结局”写到1929年,“尾声”则已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岁月,时间跨度前后约半个世纪。小说《日瓦戈医生》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四次战争,即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卫国战争和三次革命。另外,还包括1
期刊
末日影片《后天》是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代表作,其中蕴含许多神话原型意象。本文运用诺斯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影片中呈现的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通过生态美学的观点阐释末日电影《后天》对人的教育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仪式学派,集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他认为,原型是指那些反复出现的或传统的神话和隐喻,作为人类文学整体经验的基本组成因素,它展现出人类共同的文学
期刊
新编滇剧《水莽草》自创作演出以来斩获众多大奖,近乎成为新编滇剧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该剧令人警醒的寓言式故事文本,戏曲程式化和众多表现手段的巧妙结合,让其有了常演不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此略作评析,以期为现代戏曲创作指出一二可斟酌之处。  2014-2019年,笔者曾几度观看滇剧《水莽草》的演出。五年间,《水莽草》不断修改提升,从剧本的反复打磨到愈来愈精致化的舞台呈现,让更多的人对滇剧有了了解,甚至喜
期刊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几乎都笼罩在“鲜血”之下。的确,这部剧使用“鲜血”意象的频率很高,高出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莎士比亚通过“鲜血”意象,给作品带来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突出了麦克白形象及其性格变化,展示了麦克白的心灵历程。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之一。该剧的主人公麦克白原是苏格兰骁勇善战、忠君爱国的正人君子,但为了一己私欲,他弑君篡位,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