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视野审视下的荀子史料评析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939639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代官修正史中存有许多与荀子相关的史料记载。这其中既有对荀子本人生平及相关著作的记录,亦有对其学术传承及学术影响的评估。这些正史典籍史料,清晰地记载了荀子的社会政治影响及历史地位的变迁。从正史史料视野下进行审视,荀子受到了汉至唐宋官方的肯定与认可,又遭遇了理学家的冷落。随着清代汉学的复兴,荀子再次受到学者的重视,重新回到统治者的视野。
  关键词:荀子;正史;学术传承;地位变迁
  荀子,名况,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后世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正因所此,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正史典籍---历代官修的纪传体史书 “二十五史”,其中存有许多与荀子相关的记载。梳理这些正史典籍中的荀子相关史料记载,可以更清晰地探知荀子在中国古代官方记载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正史对荀子本人生平及相关著作的记载
  梳理我国古代正史典籍,总括起来,与荀子本人相关的史实记载主要有如下几类:
  首先是对荀子生平相关史实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对荀子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性的记录。《史记》在其卷七十四的《孟子荀卿列传》载: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史记》的这段记载对荀子的生平及学术进行了概述。这段首创型的记载成为后世研究荀子生平第一手最重要的史料。同时,在这段列传中,司马迁首次将荀子与孟子并列记载,从儒学发展史上来看,这也奠定了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学两大宗的历史地位。而且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以“明礼义之统纪”来概括荀子的思想,在《史记》八《书》中首列《礼书》、《乐书》,书后还附上荀子的《礼论》、《乐论》,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荀子尤重礼、乐的契合度。
  《史记》在“荀卿列传”中指出荀子死后葬于兰陵,这是关于荀子墓葬地的最早记载。撰于北齐时期的《魏书》在记载兰陵郡时,记载其下领四县,其中兰陵县作如下记载:兰陵  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魏书》上续了《史记》荀子终老于兰陵的历史记载,并首次明确点明荀卿冢在魏晋南北朝这段动荡时期依然保存的史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兰陵当时对传统文化遗迹的重视程度。
  其次,正史典籍中记载了有影响力的与荀子相关的著作目录。荀子乃一介儒学大师,其影响力主要体现于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同时被正史典籍所收录。荀子相关书籍及其较有影响力的传注主要被收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及《清史稿》这五种正史典籍之中。详见如下:
  《隋书·经籍志》记载:
  《孙卿子》十二卷 楚兰陵令荀况撰。
  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
  《旧唐书·经籍志》记载:
  《孙卿子》十二卷 荀况撰。
  赵《荀况集》二卷
  《新唐书·艺文志》载:
  《荀卿子》十二卷荀况。
  赵《荀况集》二卷
  《宋史·艺文志》记载:
  荀卿《公子姓谱》二卷一名《帝王历纪谱》
  《荀卿子》二十卷战国赵人荀况书
  杨倞注《荀子》二十卷  黎錞《校勘荀子》二十卷
  陈之方《削荀子疵》一卷
  《清史稿·艺文志》记载:
  删定荀子一卷,方苞撰。荀子杨倞注校二十卷,附校勘补遗一卷。谢墉撰。荀子补注一卷。刘台拱撰。荀子补注二卷。郝懿行撰。荀子集解二十卷。王先谦撰。
  这些与荀子相关的史籍记载,明晰地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学者研究荀子的学术发展史。《隋书》及新旧《唐书》对荀子相关书籍的记载仅限于对前朝遗存荀子书籍的保存及再注录。而这种只因袭无发展的记载状况至《宋史》记载开始发生了变化。《宋史》首次将唐代杨倞所注的《荀子》列入艺文志中,这也是现今流传的《荀子》一书的最早注本。唐代的杨倞称荀子为“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他首为《荀子》作注,这首先证明了唐代学者对荀子学说的阐扬。自杨倞至明代,整理者均以杨倞注本为蓝本。杨倞阐扬荀学之功是不可没的。其次,这一注本记载的史实又体现出宋代官修史书对荀子之说的重视,反映了宋代学者对荀学研究的深入。
  随着宋明理学的逐步发展,荀子的地位在元明时期有所降低,尤其是《元史》及《明史》記载对荀子著作研究的阙失。这种状况至清代发展了改变。随着清代朴学的发展及经世致用之风的倡扬,带有学术兼容性的荀学获得了清代经学家们的肯定,一批颇具名声的经学家们如方苞等,对荀子著作进行质量较高的注解,呈现了较明显的荀学复兴的信号。
  二、正史视角下荀子的学术传承及学术影响
  作为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荀子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对于当时社会及后世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影响力。
  首先,荀子师承孔子,其弟子韩非、李斯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学术传承因此也就带有了较独特的色彩。对于其学术传承,正史典籍中有不少记载: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1]卷121
  (韩非者)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1]卷63
  高祖大悦,诏答之曰:“……张苍之传《左氏》,贾谊之袭荀卿,源本分镳,指归殊致,详略纷然,其来旧矣。”[2]卷40
  孟轲、荀卿始专脩孔氏,以折异端。[3]卷63   非荀卿、孟子之贤,谁兴正论。[4]卷18
  可见,司马迁在此处同样沿续了将孟子与荀子并列为孔子后学的看法,将荀子定义为发扬光大孔学的后继者,这是司马迁对荀子学术地位的肯定。但荀子并不拘泥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在批判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成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与李斯师出荀子,本身就说明了荀子思想中儒法兼容的集大成特色,其思想受到汉代思想界的欢迎。
  在汉代,荀子和孟子都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推崇,并长期并称为大儒。两汉著名的学者,如贾谊、司马迁等人,先后表现出不同程度地对荀子的推崇。贾谊是汉初比较接近于荀子的思想家,也是整个西汉继承荀学较多的思想家。在他看来,治国必须行仁义,但行仁义必须以权势法制为基础。这种“王霸”并用的治国方略,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融合儒法为一、兼有“外王”特征的荀子思想。在《梁史》中的梁高祖的这段诏文不仅再次表明了后人对于荀子思想对汉代大儒的影响,也证明了荀子思想对梁王室的影响力之所在。
  对于荀子学术传承的记载,值得注意的还有《隋书》中的这两段记载: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
  儒之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涉其流者,无禄而富,怀其道者,无位而尊。故仲尼顿挫于鲁君,孟轲抑扬于齐后,荀卿见珍于强楚,叔孙取贵于隆汉。其余处环堵以骄富贵,安陋巷而轻王公者,可胜数哉!
  这两段记载,表明了《隋书 》在盛赞儒学对于国君的帮助作用及对教化的重要意义之后,肯定荀子对于儒学的拓展意义。这充分反映了唐王朝的思想文化取向。唐朝对当时流行的儒、佛、道三家,基本上采取自由发展、互相融合的态度。而孟荀并称是唐代的开放性文化在儒学方面的典型表现。《周书》、《北史》、新旧《唐书》亦持相同看法。应当说,这是宋明理学兴盛之前的公论。说明了对荀子思想的认同肯定了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学术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儒生的影响。最具差异性及代表性的当数荀子思想对宋代儒生的影响。宋代学者对荀子的看法可以说是多样化的,较有代表性的有:
  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举进士,南省考宫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5]卷344
  (赵汝谈)尝论议韩非、李斯皆有荀卿之才,惟其富贵利欲之心重,故世得而贱之,惟卿独能守其身,不苟希合,士何可不自重哉。所著有《易》、《书》、《诗》、《论语》、《孟子》、《周礼》、《礼记》、《荀子》、《庄子》、《通鉴》、《杜诗注》。[5]卷413
  “本朝自嘉祐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钦慕而师尊之。会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载在祀典,比于荀、杨、韩氏,仍诏馆阁裒其遗书,校正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5]卷435
  胡安国喜议论,宗孟轲言性善,排荀卿、扬雄、韩愈、李翱之说,著《救性》七篇。[5]卷443
  在上述记载中,既有宋儒对荀子才能的褒奖,亦有宋儒希望将当世著名理学家邵雍、二程及张载按照荀子的故例进行封爵并载入祀典的上书。这些对荀子的肯定沿续了汉代以来的官方对荀子价值的认同。
  但同时,随着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儒生发展了唐代萌芽的宗孟排荀的倾向。扬孟抑荀思想的倾向始于唐代的儒学复兴潮流。韩愈为了维护儒学正统地位,反佛排道,排出一个儒家的“道统”谱系以与佛、道宣扬的道统论相抗衡。视孟柯承孔子为儒家的真传,而将荀子仅与扬雄并列,不在承传之列。本属儒家人性论之一派的孟子性善说,被理学家们推极致本,奉为道统正宗,以其所是为是,以其所非为非。荀子则因其“性恶”之说被目为孔门异端,遭到理学家们的百般诟病。这种扬孟抑荀思想至明代发展至顶点,这与明代将程朱理学奉为官方哲学密切相关。因此,荀子在宋代学者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多样化的,这与宋代学者的学术取向相联系,但明代的扬孟抑荀是屈从于其官方哲学价值取向的表现,这充分反映出在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荀子的历史地位也在学术与政治的选择之间发生着变迁。
  三、正史视角下的荀子之社会政治影响及地位变迁
  (一)社会政治影响
  首先,荀子对当时之世产生的政治影响被载入《史记》。荀子曾游学于齐国,任稷下学宫祭酒。又到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他对当时之世的影响力,《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彊。[1]卷78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备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1]85
  司马迁在肯定荀子学术地位的同时,“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的说法亦阐明了荀子学术思想在当时社会的传播。同时,司马迁还将楚国春申君灭鲁,任用荀卿为兰陵令这一历史事件与当时楚国的强盛并列而论,这凸显了荀子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
  其次,从正史典籍的记载来看,荀子的礼学思想对唐宋统治者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旨在理想社会秩序的重新确立。荀子把礼的规范仪轨的意义加以突出,使礼的“人道之极”的实践意义更为显著。荀子宣扬的用“礼义”来安养性情、教化社会的礼乐教化学说适应了战国时代形势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这主要表现在唐宋统治者在宗庙之制中对荀子礼制思想的反复征引:
  《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而礼家之说,世数不同。然自《礼记》《王制》、《祭法》、《礼器》,大儒荀卿、刘歆、班固、王肃之徒,以为七庙者多。……睿宗崩,博士陈贞节、苏献等议曰:“荀卿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世。’谓从祢以上也。……祔睿宗以继高宗。”   对于唐睿宗及中宗死后的入太庙的规格,诸臣在讨论时,一再引荀子“有天下者事七代,有一国者事五代”作为理论依据。在《宋史·吉礼》的“宗庙之制”亦记载有“自荀卿、王肃等皆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降杀以两。”荀子的礼乐教化学说,在这里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特色,这也彰显了荀子学说对上层统治者的政治功能。
  再次,正史典籍记载了荀子历史地位的变迁。前文提到过,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述的是孟荀并称,充分体现了对荀子思想在儒学官方体系地位的认同。宋代儒学家对荀子的看法随着理学的发展出现分化。
  《宋史》在《神宗本纪》中记载了荀况被封为兰陵伯,并从祀。这表明虽然宋代学者对荀子的看法因其学术派别的不同而多样化,但荀子的官方地位至宋代却达到顶峰。随着宋明理学逐步占据社会思想的垄断地位,由唐代萌芽、宋代生长的扬孟抑荀倾向至明代发展到极致。荀子从祀的地位至明代发生了转变。《明史·吉礼》记载:“给事中张九功推言之,并请罢荀况、公伯寮、蘧瑗等,而进后苍、王通、胡瑗。为礼官周洪谟所却而止。至是以璁力主,众不敢违。”据《清史稿》载,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丁巳,前祭酒王先谦进所著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荀子集解、日本源流考,赏内阁学士衔。”可见,明世宗嘉靖年间,荀况罢祀。清代,随着学者对宋明理学的反思及汉学的兴起,荀子的思想价值再次受到重视。不仅经学家们对荀子的研究传注在深入,荀子又重新走入了最高统治者的视野。
  从正史典籍对荀子记载的相关史料梳理,可以看出,荀子作为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在歷史长河中地位的变迁。他受到了汉至唐宋官方的认可,又遭遇了理学家的冷落。到了近代,出于救亡的需要,荀子思想又得到政治家的推崇。清代学者谭嗣同曾言“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章太炎亦称“自仲尼而后,孰为后圣……唯荀况足以称是。”可以说,荀子始终没有走出正统史学的视野,这充分证明了荀子及其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慎其所立”、“隆礼重法”等精神内核不仅为中国传统正史所记载流传,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社会仍具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程敬恭.汉唐时期荀子学术地位的变化[D].山西大学,2011.
  [10]  路德斌.一言之误读与荀学千年之命运———论宋儒对荀子“性恶”说的误读[J].河北学刊,2012,(05).
  [11]  张欣.荀子礼论[J].邯郸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左桂秋(1973-- ),历史学博士,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常常被分离开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但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表达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的内涵出现深层次的更新。在素质教育愈演愈烈的推进中,学校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最初重视成绩到现在关注人的成长,而养成教育恰好是教导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武都区三仓九年制学校为例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武都区三仓九年制学校;小学生;良好行
期刊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应当通过一段教学时间之后,学生具体所获得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效的进步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指标。所以教学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学认真,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足够多。而应当以学生为考核点出发,主要看学生是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本文通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力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一、开展问题导学法
期刊
摘 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如果他们想要有效果地开展互动教学,就需要先仔细地了解互动教学法的具体定义内容,之后再適当地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出教学实践的经验,并且还需要适当地提出一些关于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具有措施。教师需要首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始终都要坚持积极主动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且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逐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师应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有趣的小学语文课堂,促使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的重要性进行详细介绍,提出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魅力的措施,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  引言
期刊
摘 要:现阶段,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加快了小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和实践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生活化教学符合当前我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实际发展需求,有利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并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对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下面文章就针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管理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沟通不但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教学反馈。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沟通艺术有效应用到管理工作中,这样教师能够掌握小学生的想法与行为,进而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合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沟通艺术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期刊
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主要形式为视频,时间一般为5到8分钟,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易传播、内容虽少但结构完整的特点。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学生对习作有一种新奇感和抗拒心理。本文重在探讨微课在三年级习作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微课和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契合性,利用微课这把“钥匙”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效地解决儿童“不知道作文写什么” “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难题,提高学
期刊
摘 要:跨文化是指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跨文化现象、风俗和习惯,遭遇文化冲突,给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英语课程为例,探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综合素养  目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
期刊
摘 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实施策略:一是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二是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不断创新体育器材玩法;三是加强“家园共建”工作,增强户外体育活动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策略  在幼儿园健康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户外体育活动是实施体育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从活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家园共建等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