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取之,先予之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效建构概念,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丰富感知研究对象。“若要取之,先予之”。给予学生自我唤醒的情境,沟通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联系;给予学生广阔的数学空间,做好量变向质变的准备;给予学生思辨的快感,明晰概念的从属关系;给予学生实践的舞台,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检验提升。
  【关键词】概念教学;方程;教学对策
  在概念教学中,要践行“若要取之,先予之”。“取之”即为获得概念或形成概念,“予之”即给予学生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也就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研究对象,经历丰富体验后,在一系列认知活动中,完成概念的建构,落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以《认识方程》的教学谈谈实践体会。
  一、给予学生自我唤醒的情境,沟通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联系
  让孩子自觉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和为顺利学习铺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是为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心向,生活数学只有提升到学校数学(即科学数学),沟通其间的联系,这样才是有效的教学。方程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即“等式”“含有未知数”,其中“等式”是概念的外延,“含有未知数”是它的本质属性。而“等式”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则是“相等”,“相等”在生活中原形很多,而教材选取的是天平。天平的工作原理,在本课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核心词“平衡”,它对应的数学概念是“相等”,“相等”对应的数学表达符号是“=”,而“不平衡”对应的数学符号就是“>”或“<”。
  基于此,课始出示天平,学生介绍天平的相关信息,追问:如果天平横梁平衡了,则表示什么信息?“平衡”在数学上表示什么?相等用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不平衡”呢?到此,生活与数学已进行了无缝链接,下面的看图写式子则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给予学生广阔的数学空间,做好量变向质变的准备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界定有多种形式,“方程”教材采用的是描述。教学中,如果我们直接把概念呈现给学生,则“教师把课程视为‘法定的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尚方宝剑’,学生不能怀疑,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人成为知识的奴仆”[1]。而后现代知识观则要求:“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从知识发生的角度体验知识的过程。”[2]这样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会学习”[3]。因此,对于描述的概念,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事实中做好建构准备。
  教材中例题有4幅天平图,得到四个式子,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太少,所以学习材料要丰富。“为了概括事物及现象的特质,最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只向学生提供少量的实例”。[4]量的积累是学习的前提,只有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质变才有可能。
  三、给予学生思辨的快感,明晰概念的从属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老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5]对新知的建构是检验学生能否将新知划归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与同伴合作的水平将是否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方程概念建立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8道式子并分类,分类的过程就是明晰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5道等式,再分类,理解方程的本质属性;最后,小组交流,学生很自然地从上位概念等式中找到了方程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则是顺水推舟的事了。
  “概念的形成只有在观察过程中已形成了表象,才有可能。在进行观察时,事物与现象得到分析,其中种种特征得到确认。”[6]八个式子,观察的量有了保证,分类,“事物与现象得到分析”,学生意识中的分类标准成为方程概念形成的“最原始阶段”,在找类的进程中,学生“凭借思维”,“抽离”出等式、方程的“本质特征”。 概念建立后,要区分概念的从属关系,才能划归到旧的知识结构中去。在辨析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中,学生体会到思维的快乐,体验到思辨的魅力。
  四、给予学生实践的舞台,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检验提升
  “能正确地运用概念”是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7]。“运用”的目的一是检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二是体现学以致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习的价值。“正确”是能“运用”的前提,也是保证。如果达到“正确地运用”,则说明前期的学习是有效的。“运用”的场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但总的原则是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发展”。
  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础性练习。第一题是限时写方程;第二题,给出一组式子,判断其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与内涵。2.发展性练习。看图说出图意,再列方程,共3幅图:图1是直观天平实物图;图2是半抽象的圖,实物下面配以含集合思想的大括号;图3是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逐步提高。
  反观方程概念的学习过程,给予学生自我唤醒的情境、给予学生广阔的数学空间、给予学生思辨的快感和给予学生实践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正是这种“归依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不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来看,最终实现了“方程”这一概念的有效教学,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中,自闭症儿童不仅需要专业的训练人员、老师、家长等人的支持,也需要志愿者的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在给自闭症儿童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自闭症机构 自闭症儿童 志愿者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数量呈增长趋势,自闭症群体已引起
期刊
在过去关于教师的说法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说法,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坦率地说,就我个人的学习体会而言,我以为这种“工程师论”是类似的言论中说得较好的一种。  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这种说法没有被教师的经常性工作所困扰、纠缠,拨冗去芜,看取真谛,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灵魂”是什么?我们说,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一个人思想、精神方面的东西,诸如品行修养、人生態度、伦理道德、
期刊
【摘要】数形结合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儿童年龄特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直观思维,帮助他们提升数学思维力和数学情感。  【关键词】数形结合;核心素养;解决策略  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能从数学的角度敏锐地审视各种问题,能用数学的方法和策略,严谨地、灵活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近日观摩了胡玉兰老
期刊
【摘要】在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本文以降低学生习作难度的角度切入,从生活激发,在课堂激趣,通过多元激励,尝试让学生走好起步之路。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降低难度;激趣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习作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作文结构的完整,语言文字的具体生动,字数的要求……这些让三年级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的情绪。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
期刊
【摘要】学校的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获胜。而团队智能的释放,需要上下一体,沟通畅达。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将沟通提升到管理策略的高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学习沟通技术,重视沟通的主动性和双向性,促进学校管理顺畅而高效地展开。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本人从“找准‘位’更有‘味’——换位思考,关注需求;贴于‘心’更有‘情’——主动反馈,情感分享;授予‘渔’更有‘欲’——提供方法,紧盯过程”
期刊
【摘要】音乐是音乐情绪的积累和表达,学习音乐需要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来。本课设计围绕着丝竹乐的地域特色、演奏风格、乐队组成展开,让学生通过了解《喜洋洋》这首广东丝竹乐的代表作品的特点,深入了解汉族的代表音乐“丝竹乐”。  【关键词】参与;设计;深入了解  音乐是音乐情绪的积累和表达,学习音乐需要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来,尽量多的集合看、唱、听、奏、演来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课设计围绕着丝竹乐的
期刊
【摘要】纵观小学语文课堂,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手段屡见不鲜,可我们执教者可否思考过:看听学还是听学看,看似毫无顺序,难道真的毫无顺序吗?先看后学、先听后学、先学后看、先学后听,顺序不同,可能教学的效果也大大的不同。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刻画出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傲气十足、目中无人,又有点滑稽可笑的洪教头;一个忍辱负重、武艺高强、心地仁慈的梁山好
期刊
【摘要】体验既是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通过创设有效体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乐于创造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体验;数学思考;概念教学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万事万物的亲身经历而印象深刻的心灵感悟。《数学课程标准》对体验做了这样的界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期刊
【摘要】韩愈《师说》中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就是传授道理,教人明理的意思,这与当今热门的“德育”是一致的。提及德育,就不免谈到学科德育的问题。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很多,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课堂是学科德育的主阵地”的结论。由此可见品德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阐述了我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复习课中的教学思路。通过对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 氧化还原;复习教学;认知规律  近日我有幸参加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的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并荣获一等奖。通过此次磨炼,我感触颇深,收获颇丰。我参赛的课题《氧化还原反应》为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本文就准备过程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