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从学校角度来说,“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开齐、开足课程。具体到学科教学: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协同性及学生发展的多元性。
【关键词】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 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8-02
“全面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首先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教育教学主要是教育人的活动。其次价值取向具有科学性。价值取向要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个人在设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时,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计划、行动目标符合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教育教学要能体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人的发展趋向。再有价值取向具有其可行性。主观因素:自身素质、性格特点、潜力等;客观因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等。教育教学要能挖掘人的发展潜力。学校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更要具有超越性。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主体的积极开拓进取和拼搏精神。如此,教育才能服务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向前发展。
从学校角度来说,“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开齐、开足课程。现阶段,各学校不仅能开齐、开足课程,还出现了地方特色学校。如学生的大课间操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有绳操、键球操、棍操等一系列特色创建。促使一部分群体、一个地区的学生向一个方面发展。从学生会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来分析是可行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切忌喧宾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具体到学科教学:
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也就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把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学知识,只是为了会做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就必然急功近利,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需要。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协同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能,还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发挥各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第三是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全面发展不是一刀切,齐步走,平均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群体培养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共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多元发展,“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飞的飞。”《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首先是人的教育,人是社会的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现实出强烈的时代气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其实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启示:追求人生价值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不能一味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个体定位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也有区别。
“让学生主动发展” 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活动单导学” 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践证明,“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
[2]《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人民出版社 2008-12-1
[3]《金海访谈录》.韩世文,刘静静. 中国教练报 2011-12-1
【关键词】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 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8-02
“全面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首先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教育教学主要是教育人的活动。其次价值取向具有科学性。价值取向要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个人在设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时,必须使自己的思想、计划、行动目标符合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教育教学要能体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人的发展趋向。再有价值取向具有其可行性。主观因素:自身素质、性格特点、潜力等;客观因素: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等。教育教学要能挖掘人的发展潜力。学校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更要具有超越性。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主体的积极开拓进取和拼搏精神。如此,教育才能服务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向前发展。
从学校角度来说,“全面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开齐、开足课程。现阶段,各学校不仅能开齐、开足课程,还出现了地方特色学校。如学生的大课间操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有绳操、键球操、棍操等一系列特色创建。促使一部分群体、一个地区的学生向一个方面发展。从学生会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来分析是可行的。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切忌喧宾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具体到学科教学:
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也就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把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学知识,只是为了会做题,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就必然急功近利,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需要。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协同性。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能,还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发挥各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第三是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全面发展不是一刀切,齐步走,平均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群体培养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共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多元发展,“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跳的跳,能飞的飞。”《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首先是人的教育,人是社会的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现实出强烈的时代气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其实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启示:追求人生价值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不能一味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个体定位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也有区别。
“让学生主动发展” 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人格完善的过程。“活动单导学” 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实践证明,“学生一旦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焕发出极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
[2]《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人民出版社 2008-12-1
[3]《金海访谈录》.韩世文,刘静静. 中国教练报 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