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和叙事模式,并探索了《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儒林外史》;谴责小说;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丁欣(2000.1-),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高中生,喜爱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作,除了儒林众生百态,叙事结构特殊,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并且,《儒林外史》对后世谴责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晚清时期,谴责小说盛行,很多文学创作者都借鉴《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来进行谴责小说的创作。研究《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古代文學的了解,而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1.讽刺艺术
首先,《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达到了无我之境,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经常利用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来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人物来向读者展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小说中并没有出现作者视角的讽刺性语言,作者将对人物的讽刺都融入在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性格刻画之中;其次,《儒林外史》小说的讽刺艺术运用了多种手法。例如,对胡屠夫对待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突出体现了胡屠夫的权势,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现象。又如,在描写严监生之死的时候采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的守财奴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再如,在描写范进中举后的癫疯时,赢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范进中举后的精神状态,在表达对范进的悲哀的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
2.结构艺术
首先,《儒林外史》中的楔子部分会向读者提示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为全文奠定基调。《儒林外史》楔子中王冕所说的科举法定不好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并隐含地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其次,《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主体部门主要向读者展示儒林生活,脉络清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并且看起来人物比较复杂。但是,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将不同同类别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线来贯穿整部小说。并且,《儒林外史》主要采取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将任务形象的塑造融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任务形象十分饱满。最后,《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角人物,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作者正是通过群体形象的描述来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
3.叙事模式
首先,《儒林外史》的叙事多从人物观点入手,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观念。作者只是对人物进行客观的描述,营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且,作者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过程并没有使用诗词韵语,而是适应了十分形象化和个性化的语言,缩小了叙事者的世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另外,作者在人物描写和故事描写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视空间,使读者能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象形进行广泛想象和思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其次,在开场白中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是《儒林外史》叙事的又一创新,第三人称叙事能够缩短读者与小说的距离。作者将自己作为旁观者对故事进行叙事能够避免读者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实现作者与故事情节和故事中人物的直接接触,让读者更快地进入小说中。另外,《儒林外史》小说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故事性。
二、《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
2.1叙事特征方面的影响
《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都借鉴了《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例如,《官场现形记》这部谴责小说借鉴了《儒林外史》中的不连贯的短片记事的叙事特征。并且,小说的写作手法与《儒林外史》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情节不够完整,各个故事之间相互独立,人物之间缺乏联系,甚至还会勉强插入故事情节。另外,虽然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借鉴了《儒林外史》的叙事特征,但是在人称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情节。
2.2在结构篇章上面
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的结构篇章基本上都借鉴了《儒林外史》的连缀方法。然而,晚清时期谴责小说的连缀方法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故事的组合,作者在讲完一个故事之后会再讲另个一故事,但是故事之间的关联较小,故事人物之间的联系也比较脆弱。例如《官场现形记》虽然在结构篇章上完全模仿《儒林外史》,没有独立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布局,而是将一个个小故事连缀起来。并且,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另外,晚清时期的谴责为了统一故事层次而采用谴责基调,并使用揭露官场这一共同的主题。
2.3官场谴责为代表
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受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响,大多数谴责小说都是对官场的谴责,重点描写官场群体形象。而这一特点与《儒林外史》中描写儒林群体形象具有相通之处,都是对某一群体进行描写,进而反映社会的黑暗。而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十分重视民族生存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揭露和社会官员的贪婪和丑恶,对清朝官场社会进行了强烈讽刺,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看到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然而,谴责小说的诸多弊端限制了其发展,在清末时期,谴责小说也逐渐灭亡。
参考文献:
[1]“谴责小说”与晚清社会批判——以《官场现形记》为例[J]. 王学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9).
[2]辞气浮露 笔无藏锋——简论中国近代谴责小说的弊端[J]. 刘明坤,武和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关键词:《儒林外史》;谴责小说;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丁欣(2000.1-),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高中生,喜爱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作,除了儒林众生百态,叙事结构特殊,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并且,《儒林外史》对后世谴责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晚清时期,谴责小说盛行,很多文学创作者都借鉴《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来进行谴责小说的创作。研究《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古代文學的了解,而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1.讽刺艺术
首先,《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达到了无我之境,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经常利用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来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人物来向读者展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小说中并没有出现作者视角的讽刺性语言,作者将对人物的讽刺都融入在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性格刻画之中;其次,《儒林外史》小说的讽刺艺术运用了多种手法。例如,对胡屠夫对待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突出体现了胡屠夫的权势,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现象。又如,在描写严监生之死的时候采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严监生的守财奴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再如,在描写范进中举后的癫疯时,赢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范进中举后的精神状态,在表达对范进的悲哀的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
2.结构艺术
首先,《儒林外史》中的楔子部分会向读者提示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为全文奠定基调。《儒林外史》楔子中王冕所说的科举法定不好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并隐含地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其次,《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主体部门主要向读者展示儒林生活,脉络清晰。虽然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并且看起来人物比较复杂。但是,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将不同同类别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线来贯穿整部小说。并且,《儒林外史》主要采取形象塑造的表现手法,将任务形象的塑造融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且任务形象十分饱满。最后,《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虽然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角人物,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作者正是通过群体形象的描述来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
3.叙事模式
首先,《儒林外史》的叙事多从人物观点入手,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观念。作者只是对人物进行客观的描述,营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且,作者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过程并没有使用诗词韵语,而是适应了十分形象化和个性化的语言,缩小了叙事者的世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另外,作者在人物描写和故事描写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视空间,使读者能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象形进行广泛想象和思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其次,在开场白中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是《儒林外史》叙事的又一创新,第三人称叙事能够缩短读者与小说的距离。作者将自己作为旁观者对故事进行叙事能够避免读者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实现作者与故事情节和故事中人物的直接接触,让读者更快地进入小说中。另外,《儒林外史》小说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故事性。
二、《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
2.1叙事特征方面的影响
《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都借鉴了《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例如,《官场现形记》这部谴责小说借鉴了《儒林外史》中的不连贯的短片记事的叙事特征。并且,小说的写作手法与《儒林外史》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情节不够完整,各个故事之间相互独立,人物之间缺乏联系,甚至还会勉强插入故事情节。另外,虽然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借鉴了《儒林外史》的叙事特征,但是在人称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情节。
2.2在结构篇章上面
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的结构篇章基本上都借鉴了《儒林外史》的连缀方法。然而,晚清时期谴责小说的连缀方法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故事的组合,作者在讲完一个故事之后会再讲另个一故事,但是故事之间的关联较小,故事人物之间的联系也比较脆弱。例如《官场现形记》虽然在结构篇章上完全模仿《儒林外史》,没有独立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布局,而是将一个个小故事连缀起来。并且,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另外,晚清时期的谴责为了统一故事层次而采用谴责基调,并使用揭露官场这一共同的主题。
2.3官场谴责为代表
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受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响,大多数谴责小说都是对官场的谴责,重点描写官场群体形象。而这一特点与《儒林外史》中描写儒林群体形象具有相通之处,都是对某一群体进行描写,进而反映社会的黑暗。而晚清时期的谴责小说十分重视民族生存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揭露和社会官员的贪婪和丑恶,对清朝官场社会进行了强烈讽刺,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看到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然而,谴责小说的诸多弊端限制了其发展,在清末时期,谴责小说也逐渐灭亡。
参考文献:
[1]“谴责小说”与晚清社会批判——以《官场现形记》为例[J]. 王学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9).
[2]辞气浮露 笔无藏锋——简论中国近代谴责小说的弊端[J]. 刘明坤,武和兴.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