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ver1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多元语境中,中国戏曲面临着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的困境与难题。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要道,见证了戏曲的形成與发展过程。江苏是大运河流经区域涉面最广的省份,其沿线城市孕育的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对其演进历程、生存现状及传承策略等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对促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江苏运河戏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62-03
  【本文著录格式】吴林香.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62-164.
  大运河全长 1794 公里,在江苏境内约有700公里,形成了一条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阴、宿迁、徐州为代表的城市带,孕育如昆剧、锡剧、扬剧、淮海戏、淮剧、柳琴戏、徐州梆子等戏曲种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在戏曲艺术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研究综述
  大运河江苏段由于南北经济文化差异,导致大运河江苏段戏曲地保护传承研究存在不均衡状态:苏州昆曲的研究较丰盈, 如《昆曲艺术大典》(王文章、刘祯等,2010)、《昆曲创作与理论》(王安葵、何玉人,2005)、《20世纪昆曲唱腔研究三论》(朱夏君,2014)等,这些著作和文章分别对昆曲地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创作技法等作了具体详尽的介绍。在昆曲的传承方面,“丛兆桓在《‘非遗’昆剧地保护传承需要四个‘全面’》中提出:‘要将昆曲当成国学的整体来研究和传承’等”[1]。而苏北的淮海剧、扬剧、淮剧等保护传承研究较弱(刘莹,2019;朱炳坤,2016;承秩妍,2017;张雅琼,2018;武艳,2011)。虽然这些文章都分别指出了当前戏曲所面临的共性难题资金短缺、人才缺失、消费市场萎缩等,也提出了共识性地发展策略创新模式、加强宣传、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等,但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这些受地方语言特色限制的地方戏曲目前地发展现状和前景依然令人担忧,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和扶持。同时,经整理发现,学界对于大运河江苏段各剧种地发展源流考辨、经典剧目分析、音乐表演创作、唱腔流派特点、非遗戏曲传承人记述等方面都诞生了丰富研究成果:如现代经典淮剧现代戏《祥林嫂》“天问”唱腔的个案分析(汪人元,2017)、《锡剧渊源与唱腔研究》(于晓晶,2018)、《论扬剧流派唱腔的风格特征》(郭进怀,2018)、《论梁辰鱼的昆曲创作》(金鑫,2004)、海派淮剧的又一精美演绎 简析淮剧《半纸春光》音乐创作(张铨,2017)、《锡剧的音乐特色研究》(章崇彬,2017)等。但从对大运河文化与戏曲的关系方面研究目前还很少:如《中国戏曲与运河文化》(王沂,1995)、《京杭大运河与明清戏曲的传播》(苗菁,2015)、《从淮剧文化浅透大运河文化之大众性层面》(钱伟芳等,2010);而对“大运河江苏段”区域的戏曲传承研究目前只有《大运河江苏段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与传承》(柴少军,李永乐,2019)、《论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的发生与发展》(王珏,2018)。文章针对运河流域江苏段戏曲的发生与发展、戏曲特点、存在的优势与困难、保护与传承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指出大运河江苏段戏曲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得益于大运河交通的便利及其沿线城市经济商贸的发达等。
  综上所述,有关大运河江苏段所涉及的戏曲,对其戏曲艺术本体的艺术特征、生存现状及保护传承方面已呈现多元化的研究态势,但把大运河与戏曲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因此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仍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
  江苏是戏曲大省,由大运河特定环境所孕育的运河戏曲既包括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也有代表各地特色的地方剧种如锡剧、扬剧、淮海戏、淮剧、柳琴戏、徐州梆子等戏曲种类。中国大运河是这些戏曲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传播渠道,且由于大运河江苏段各城市区域自然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等存在差异,各地民俗习惯、民歌、曲艺等风格均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方言区域的戏曲种类。如:吴语区的昆剧、锡剧;江淮方言区的扬剧、淮剧、淮海戏;北方方言区的柳琴戏、徐州梆子等。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运河沿线城市地方戏曲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及经典剧目,在全国文华奖、戏剧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评奖过程中屡获佳绩,获奖数量在全国同行中位居前列。但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多元语境中,江苏运河流域戏曲的生存现状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
  (一)剧团数量分布及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大运河江苏流域的戏曲属于省级剧团的数量相对较少,除昆曲、锡剧、淮剧等规模相对大一些的剧种拥有省级剧团,其余属于地级市的剧团数量相对较多,还有一些县级剧团。这些院团地理位置分布也不均衡,譬如拥有13家的淮剧团,在盐城就有6家,其余分布在淮安、宝应等地。这样的结构分布不利于各个剧团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各个剧团普遍存在表演人员多、创作群体少,年龄结构大、年轻人群少的现实困境。由于戏曲的创作人员素养要求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学、音乐、表演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对所创作剧种的风格必须要有全面的掌握。因此,各剧团的创作群体人员极其匮乏,有的一个团里甚至一个剧种都找不到一个好的创作人员。虽然表演人员相对创作人员数量较多一些,但年龄也普遍偏大。由于戏曲当前整体发展同其他行业相比依然不景气,收入普遍偏低,且每个演员及创作人员的培养时间较长,很多青年人已不愿意投身于此,造成一些剧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
  (二)资金投入与配套设施不充分   各剧团的资金投入较低,政府拨款很难带来剧团的生存保障。“目前政府财政拨款对剧团实行差额预算管理,一般按剧团人员工资总额的 60%左右划拨,有的剧团甚至更低。”[2]近些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及江苏艺术基金为鼓励各院团进行艺术创作,在剧目生产、人才培养及传播交流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运河沿线的很多院团也抓住机遇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和经典剧目打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由江苏省淮剧团制作的大型淮剧现代戏《小镇》获得了国家政府戏曲最高奖“文华奖”,并得到国家及江苏艺术基金的资助,在全国范围内已连续巡演了200多场,对淮剧的传承与传播推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很多的县级剧团基础设施条件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临时搭台演出是他们的常态。长期的奔走送戏下乡,对于戏曲舞台演出需要的服装、灯光、音响等设备的损耗巨大。由于他们演出面对的大多是乡村观众群体,属于义务演出,营收渠道单一,人员工资收入单薄,没有多余出来的资金用于这些演出设备的维修,更谈不上有闲余的资金用来进行文艺创作。这种资源的紧缺严重影响了其表演和创作的质量,也极大地影响了院团自身包括该剧种的生存与发展。
  (三)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不灵活
  随着国家《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全省特别是大运河江苏沿线诸多戏剧院团都进行了转企改制,这种文化体制的改革,对于习惯以“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传统戏曲院团来说,面临重大挑战。目前集团化大多是同区域内各类艺术院团合并而成的演艺集团,有些只是形式上的合并。在集团内部的管理上并未實现各院团之间优势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且不同院团其演出和服务对象的定位也不够明确,造成各院团之间的效益分配比例不均等现象。同时,集团管理与市场需求相互脱钩,对院团所处的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没有做到充分的挖掘、融合和利用,未能准确实现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同时,很多县级包括地市级院团在演员的考核聘任制度、演出补贴制度、重点剧团的考评制度等管理机制上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艺术生产机制、市场营销机制还存在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脱节现象,所创作出的作品在艺术审美上还未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的传承策略
  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多元文化语境中,戏曲很难再现占据国人精神娱乐的主导地位。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甚至濒临灭亡。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芳介绍,“近10年全国378个剧种陆续流失了100多个,仅剩261个。困难的时候剧团一年的演出不超过10场戏,剧团的办公楼被迫改成了招待所,剧团的演员只能兼职去做服务员,不少年轻演员未来挣钱去歌厅当歌手,本人也到婚纱影楼当了一名兼职的化妆师”。[3]系统构建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地保护传承机制,对促进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和戏曲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大运河江苏段戏曲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营造有利于保护传承的文化生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对大运河包括戏曲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直接决定了该项工作的成效。对戏曲地保护不仅是指单独的对戏曲艺术本身单向度地保护,而要转变保护理念,将大运河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对戏曲地保护相融合,使其成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当前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各戏曲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方式,但目前很多剧种的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力已经出现乏倦。对大运河江苏段戏曲地保护和传承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其戏曲本体艺术特色不受影响和破坏,还要对其生存空间即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等相关诸要素进行整体性保护。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和健全的机制。应该与那些通过政府对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而建立起来的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公园、大运河非遗传习基地等进行融合。同时,应加强与中国各大戏曲学院、艺术研究院、戏曲传承基地等权威机构进行合作,构建大运河沿线戏曲文化合作、交流机制。
  (二)构建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体系
  在“互联网 ”思维引导下,对大运河江苏段戏曲的生产、传播、消费及经营上进行模式创新,不断完善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观众欣赏与消费环境等举措,以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戏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对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地界定,明确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大运河江苏段戏曲保护体系。其次,全面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资源的普查工作,尤其是要挖掘和整理运河关系密切但尚未发掘的戏曲种类,通过全面调查与系统梳理,建立完整的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资源清单并不断扩充、修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动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对经典戏曲剧目、名家名段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管理、展陈和传播,并建立动态的资源数据库和现代化管理服务平台。”[4]
  (三)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资源整合与创造性转化
  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的传承需要进行模式创新,首先,可以通过对同一剧目进行深度打磨使其成为经典而流传。鉴于戏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需要继续整合和扩大与其相关的资源,譬如与旅游、影视、动漫等产业进行融合,实现戏曲艺术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大运河文化及戏曲文化的资源利用与活化程度。通过“互联网 ”多媒体技术将大运河江苏段戏曲名家、戏服、乐器等印制成相关的服装、工艺品、电子产品、线下商店等吸引游客,在各个运河沿线旅游景点即时发布戏曲相关的演出短视频、音频,以及人物采访等,用户通过点赞、转载、评论、分享可以从信息地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进而产生更大的心理认同感。譬如在江苏九条河汇聚的建湖县九龙口沙庄古村,紧扣“生态湿地”和“淮剧艺术小镇”两个主题,同时要求把淮剧《小镇》融入九龙口旅游度假区保护开发中,再造还原剧情场景,深度提炼剧中人文精神,全面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长三角生态康养旅游基地。其次,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利用融媒体技术将戏曲经典唱段制作成精美短视频,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或进行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展受众面,增强市场吸引力。第三,要重复挖掘文化内涵,实现大运河江苏段戏曲艺术的教育价值。通过“戏曲进校园”,强调戏曲传承可以通过学校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渗透,突出戏曲知识、技艺、审美的教学,把戏曲传承与普及、演员培养与观众培养相结合。借力名家工作室,实施名家收徒计划,在相关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基地。
  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思想提出以来,该思想的实践成效逐步彰显,即纷纷成立“大运河戏曲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打造“戏曲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戏曲小镇”旅游景点等项目工程,成效显著。但大运河江苏段戏曲地保护与传承缺乏系统性建构,大运河文化建设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和困难。要创作性、高质量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必须将戏曲文化传承自觉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唐振华.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第七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座谈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6(4):42-44.
  [2]严艺祥.地方戏曲如何化解生存危机—江苏地方戏曲发展情况调研[J]群众,2013(1):64-65.
  [3]许晓青,蒋芳.个别非遗,好像濒临危动植物:非遗传承人“活路”在何方[EB/OL].[2019-04-19].
  [4]言唱.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化利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30-140.
  作者简介:吴林香(1981-),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地方传统文化研究 中俄音乐比较研究等。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语言的译介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一环,是少数民族进行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是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在四川考察30余年,对少数民族各种民间故事、历史事迹、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留下大量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观,从“三维”转化的认知角度探讨葛维汉专著《川苗故事与歌谣》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论证葛维汉创作过程中“适应性选择”,力求寻找川南苗族
本文研究美洲原住民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以语言为切入口,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前者对后者是否存在影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吉林省民政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
【摘要】原生态民歌地保护与传承,是我国优秀文化保护中的重点内容。针对该项工作要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能够从音乐传播角度,给出合理地保护方式与传播方式。确保原生态民歌能够经久不衰,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音乐传播;原生态民歌;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56-03  【本文著录格式】贾茹雅.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王羲之的书法曾被誉为“尽善尽美”和“古今之冠”。其书中的美韵,至今仍是书界努力探讨的课题之一。历史上出现这样一位精深博大、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必有其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条件;其艺术成就,亦必有后世不能重复甚至难于企及之处。  一、时代环境及其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就学术精神的高昂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可以与其媲美的,就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
期刊
【摘要】数码钢琴集体课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经过近30年地发展,数码钢琴集体课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自然也不例外。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出现为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展示出来。为了全方位地发挥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需要对高校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自身的水平、教师的
期刊
【摘要】文章旨在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粤剧艺术文化创意产品,起到宣扬、推广粤剧文化的作用。方法:通过对粤剧艺术文创产品的受众群体定位和分析,将粤剧视觉元素进行提取、打散、再创造,并进行设计实践。结论:创作出的粤剧艺术文创产品,兼具美观与实用的优点,与此同时通过文创产品对粤剧艺术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让粤剧具有商业价值的同时,走进千家万户。  【关键词】粤剧艺术;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
面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困境和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教育转化和开发途径研究势在必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结合意义
【摘要】位于山西平顺的大云院弥陀殿内现存壁画40余平,是国内仅存的五代时期寺观壁画。由于年代久远,壁画现状不容乐观。于是笔者对其开展了壁画现状临摹研究。试图在此个案内,探讨在科学的壁画保护与研究基础上,如何更准确地采用传统壁画制作材料对传统壁画制作工艺进行复制还原。顾及壁画的艺术性和绘画性的同时,在现状临摹作品中更多更准确地保留壁画的现状信息。并讨论了现状临摹研究在壁画保护中可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