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师可能思考不是很多,导致阅读教学内容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要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学内容的研究是重要的抓手之一。
从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将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画上了等号,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文本内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也提出教师使用教材,不应是“教教材”,而该是“用教材”。将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的做法往往忽视语文教材的范例功能,课堂教学的语文课程价值因此而弱化了。教什么,不仅是个内容问题,更重要是个教学目标问题。一些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窄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概括一下就是“两会两能”,即会读;会写;能领悟内容;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一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3) 欣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反映出其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楚,忽视了方法的传授,比如课文表达特色的学习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了九项阅读教学目标(这里不作赘述),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然不要求将九项目标一一落实,但是针对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的表达特色,“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目标应得到体现。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水平,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课程目标;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更要思考“学什么”;不仅要研究“写什么”,也要研究“怎么写”;不仅要注重“如何教”,更要注重“如何学”。那么,怎样提高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水平呢?
1. 明确阅读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内容有哪些?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尚无一致的意见,专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综合各方专家的观点,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内容应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言形式,人文资源,同时要渗透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一般能力的培养。
2. 坚持四项原则
其一,学生为本原则。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一些语文课中出现的“假教”、“假学”现象,反映出部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学生搁置于一边的不良教学思想,同时也暴露出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以生为本,应是现代教学中确定并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基石。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本位关怀建构,要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确定的教学内容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使学生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有很强的响应性。
其二,发展性原则
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是检验阅读教学内容是否恰适的一把评价标尺。如果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材料的理解上,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势必是一句空话。能给予学生生命关怀的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着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比如,一位老师教学《燕子》一课设计了三个组块:
(1) 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词,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晕、杆”;分组出现“乌黑发亮的羽毛”等一连串结构相同的词组,重点指导读出词组的重音、节奏,感受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
(2) 围绕燕子,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就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内容。重点指导学生练习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先逐句朗读,确定主要意思,理解“赶集”;再归纳出两个方面的意思:春天的景物、燕子归来;最后概括出这段的主要意思: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了。
(3) 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外形之美、飞行与停歇时的姿态之美)描写出来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细致地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外形之美。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其他段落,要求“用心感觉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回味这三个教学组块,结合该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语言品味和运用中发展了语感,在扎实地训练中提升了概括能力,在文本语言的欣赏和评价中发展了感受力、鉴赏力,同时学生在燕子的形象美、姿态美、飞行美,以及语言美的感受中培养了审美能力。
其三,灵活性原则
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框架下,以课文为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要体现出相当的灵活性。首先,课堂教学时间、学期教学课时是一个常数,倘若我们不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大量的课程学习内容的。其次,编者精心选编的课文均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防止“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一个样”的情况发生,要体现文体特点、单元特点、文本的个体特点等。其三,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不同,教师要对各年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做到心中有数,以避免出现“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一个样”的雷同现象。第四,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第五,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跟上时代,体现出时代特征。
其四,螺旋上升原则
学生语文素养不是直线攀升而是呈螺旋上升态势的,需要在不断地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渐渐提高。为此,老师要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依据课标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例的阅读教学内容,通过一篇篇文本为平台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式发展。
3. 具备两种视野
一是具备开放视野
语文课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它应面向历史,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生活。语文教学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既要追求中国特色,又要汲取他国研究成果;既要彰显学科特点,又能有效整合不同内容和方法。在如此开放视野观照下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更能拥有一份灵气和大气,更富有厚度和广度。
二是具备系统视野
系统的哲学观指出: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需要从整体和系统上加以考察。因此,基于一篇篇文本的阅读教学内容也不能作为一个个孤立的教学个体来看待,而应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量,我们要尽可能地辨识其与更大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真正让文本的“举一”功能得到发挥。比如《燕子》一课教什么,教师不能将教学视线只盯住该文本本身,而要将其放置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系统之中,甚至更大的系统之内进行审视,从而提高教学内容选取的适切度和准确性,提高该课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也就能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作者单位: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
从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他们将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画上了等号,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文本内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也提出教师使用教材,不应是“教教材”,而该是“用教材”。将语文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的做法往往忽视语文教材的范例功能,课堂教学的语文课程价值因此而弱化了。教什么,不仅是个内容问题,更重要是个教学目标问题。一些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窄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概括一下就是“两会两能”,即会读;会写;能领悟内容;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一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3) 欣赏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反映出其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楚,忽视了方法的传授,比如课文表达特色的学习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了九项阅读教学目标(这里不作赘述),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然不要求将九项目标一一落实,但是针对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的表达特色,“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目标应得到体现。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水平,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课程目标;不仅要思考“教什么”,更要思考“学什么”;不仅要研究“写什么”,也要研究“怎么写”;不仅要注重“如何教”,更要注重“如何学”。那么,怎样提高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水平呢?
1. 明确阅读教学的内容
阅读教学内容有哪些?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尚无一致的意见,专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综合各方专家的观点,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内容应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言形式,人文资源,同时要渗透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一般能力的培养。
2. 坚持四项原则
其一,学生为本原则。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一些语文课中出现的“假教”、“假学”现象,反映出部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将学生搁置于一边的不良教学思想,同时也暴露出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以生为本,应是现代教学中确定并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基石。教学内容要从学生本位关怀建构,要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确定的教学内容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使学生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有很强的响应性。
其二,发展性原则
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是检验阅读教学内容是否恰适的一把评价标尺。如果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材料的理解上,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势必是一句空话。能给予学生生命关怀的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着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比如,一位老师教学《燕子》一课设计了三个组块:
(1) 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词,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晕、杆”;分组出现“乌黑发亮的羽毛”等一连串结构相同的词组,重点指导读出词组的重音、节奏,感受课文语言的清新优美。
(2) 围绕燕子,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读完一个自然段就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内容。重点指导学生练习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先逐句朗读,确定主要意思,理解“赶集”;再归纳出两个方面的意思:春天的景物、燕子归来;最后概括出这段的主要意思:小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了。
(3) 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外形之美、飞行与停歇时的姿态之美)描写出来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细致地体会作者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描写外形之美。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其他段落,要求“用心感觉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回味这三个教学组块,结合该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语言品味和运用中发展了语感,在扎实地训练中提升了概括能力,在文本语言的欣赏和评价中发展了感受力、鉴赏力,同时学生在燕子的形象美、姿态美、飞行美,以及语言美的感受中培养了审美能力。
其三,灵活性原则
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框架下,以课文为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要体现出相当的灵活性。首先,课堂教学时间、学期教学课时是一个常数,倘若我们不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是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大量的课程学习内容的。其次,编者精心选编的课文均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防止“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一个样”的情况发生,要体现文体特点、单元特点、文本的个体特点等。其三,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不同,教师要对各年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做到心中有数,以避免出现“各年段的教学目标一个样”的雷同现象。第四,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研究。第五,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跟上时代,体现出时代特征。
其四,螺旋上升原则
学生语文素养不是直线攀升而是呈螺旋上升态势的,需要在不断地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渐渐提高。为此,老师要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依据课标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例的阅读教学内容,通过一篇篇文本为平台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螺旋式发展。
3. 具备两种视野
一是具备开放视野
语文课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它应面向历史,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生活。语文教学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时俱进;既要追求中国特色,又要汲取他国研究成果;既要彰显学科特点,又能有效整合不同内容和方法。在如此开放视野观照下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更能拥有一份灵气和大气,更富有厚度和广度。
二是具备系统视野
系统的哲学观指出: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需要从整体和系统上加以考察。因此,基于一篇篇文本的阅读教学内容也不能作为一个个孤立的教学个体来看待,而应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去考量,我们要尽可能地辨识其与更大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真正让文本的“举一”功能得到发挥。比如《燕子》一课教什么,教师不能将教学视线只盯住该文本本身,而要将其放置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系统之中,甚至更大的系统之内进行审视,从而提高教学内容选取的适切度和准确性,提高该课教学内容和其他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也就能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作者单位: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