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亚旅行很火爆,小众国家日益流行,重视体验超过重视剁手,越来越多的定制化线路取代跟团游……几个简单的切片勾勒出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现状:在经历了8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创造了出境旅行单次行程消费额的全球第一,从渗透率看赶上了1980年代日本的水平。
从传说中只会买买买、蹲在卢浮宫前吃方便面的消费者,到年龄层、出行目的迥异的旅行客,随着越来越多人跨过边境,中国出境游消费者的面目日益多元。麦肯锡公司最新发布的《迷思与真相:中国出境游市场深度观察》,在定量调查分析了2000多名消费者后发现,中国人的旅游半径正在迅速扩大,重购物也重体验、爱短途也爱长途,偏好的变化孵化出众多细分市场,老市场与新市场愉快地并存 着。
首先,让我们鸟瞰下中国的出境游市场。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次约为1.3亿,创造了单次行程消费额的全球第一。这种高速增长是从2010年开始的。国家统计局及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境游人次不足5000万,一年后便接近6000万人次,同比实现了20.40%的增速。超高速增长延续到了2013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2014年起,出境游人次增长率回落至个位数,但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又高企至15%。
体量巨大的市场依然在经历高速成长,麦肯锡的分析认为,如果维持6.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0年,中国市场的市值将超过20320亿元人民币。收入的提高,让中国人的出境经验愈发丰富,信息获取、国际航线也日益便捷,甚至各国针对中国旅行者的签证政策也在放宽。
有趣的是,2015年至今,中国人出境游的每次人均花费基本持平。在麦肯锡看来,到2020年这一数据可能还会出现0.3%的微跌。市场越发活跃,人均消费却保持原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出行与消费发生着分化,高端与平价、定制与穷游、长途与短线正在全面开花。
麦肯锡用认为中国人出境游以购物为主的说法有失偏颇,他们喜欢体验式的旅游。65%的被访者表示,自己会选择自然风光优美、适合举家出游的目的地,如欧洲、北美等。年轻的游客热爱探索新天地,非洲、中东等非传统意义上的目的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险者。如果纯粹为了购物,国内的香港、澳门是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种常见的迷思认为,随着出境游的普及和旅行半径的延长,传统的跟团游将在不断衰落后被自由行取代。这些观察家们看对了历史,却判错了现实。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经验日益丰富和灵活性需求不断上升,让半自助和高端跟团游越发兴旺。能够在机酒、语言、地接上有所保障的跟团游,更符合年长者的需求。数据显示,在20到24岁的游客中,有44%的人愿意自助游,但60岁以上的游客里持此意愿的仅有27%。与之形成对照,20到24岁的游客中仅有4%会参加跟团游,但在60岁以上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 30%。
东南亚和欧洲是跟团游比例最高的目的地。如果说港澳台是中国内地游客出境的第一站,东南亚一般是第二站。信心不足又语言不通,让他们往往不会丢掉跟团游这根“拐杖”。到欧洲跟团游的不少是“高段位玩家”,欧洲国家面积小,免不了跨境转场,又往往语言不通,这让旅行团的价值得到了凸显。北美、大洋洲等通行英语又面积辽阔的国家,旅行团的流行度就没有那么高。
毋庸置疑,中国是全球出境游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换言之,国人的剁手力常常让当地人自愧弗如。数据显示,访日的中国游客人均消费为2200美元,位列各国游客第一。澳大利亚的入境游客人次中,中国人名列第二,消费却排名第一。
中國的消费者和企业都很聪明。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用各式各样的优惠为境外消费提供着便利。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为美国的16倍以上。这固然与信用卡的使用历史较短不无关系,但中国人购买力爆发恰逢在线消费时代是更主要的原 因。
中国的消费者也早已习惯了通过数字渠道获取旅行信息、预订住宿和安排行程,而且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热门旅行App。比如港澳、东南亚等短途旅行,携程和马蜂窝更受欢迎,到访欧洲,则是Expedia、TripAdvisor等更受青睐。
数字渠道的流行并不意味着现金和信用卡的离场。麦肯锡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年龄组在使用现金的频率上和信用卡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仍有74%的消费者会使用当地的现 金。
面对林林总总的市场变化,最紧张的恐怕是传统旅行社。一方面,出境旅游的增速将超过整体的出境市场增速,换言之,这是一个仍处在上升期的市场;另一方面,BAT和携程掌控着数字渠道的入口,传统旅行社尤其是中小旅行社将无力维持客源。
好消息是做“小而专的新兴旅行社”正在为传统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机会。麦肯锡的观察指出,优途中国(UTour)专精出境游,它采购各种资源整合在同一个产品中,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完成交易,这让它在2011年到2015年间,实现了45%的收入增 长。
一般而言,选择跟团游的消费者普遍看重口碑、性价比,不愿意承担比较高的学习成本,某种意义上这是最接近传统旅行团的消费方式。另一头,高收入群体重视定制、独家、私密的偏好,使得目的清晰的主题旅行或向南极等无人之处进发的冒险之旅,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由此看来,细分客户群体依然是在变化中拥抱增长的法 宝。
从传说中只会买买买、蹲在卢浮宫前吃方便面的消费者,到年龄层、出行目的迥异的旅行客,随着越来越多人跨过边境,中国出境游消费者的面目日益多元。麦肯锡公司最新发布的《迷思与真相:中国出境游市场深度观察》,在定量调查分析了2000多名消费者后发现,中国人的旅游半径正在迅速扩大,重购物也重体验、爱短途也爱长途,偏好的变化孵化出众多细分市场,老市场与新市场愉快地并存 着。
首先,让我们鸟瞰下中国的出境游市场。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次约为1.3亿,创造了单次行程消费额的全球第一。这种高速增长是从2010年开始的。国家统计局及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出境游人次不足5000万,一年后便接近6000万人次,同比实现了20.40%的增速。超高速增长延续到了2013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2014年起,出境游人次增长率回落至个位数,但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据又高企至15%。
体量巨大的市场依然在经历高速成长,麦肯锡的分析认为,如果维持6.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0年,中国市场的市值将超过20320亿元人民币。收入的提高,让中国人的出境经验愈发丰富,信息获取、国际航线也日益便捷,甚至各国针对中国旅行者的签证政策也在放宽。
有趣的是,2015年至今,中国人出境游的每次人均花费基本持平。在麦肯锡看来,到2020年这一数据可能还会出现0.3%的微跌。市场越发活跃,人均消费却保持原位,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出行与消费发生着分化,高端与平价、定制与穷游、长途与短线正在全面开花。
麦肯锡用认为中国人出境游以购物为主的说法有失偏颇,他们喜欢体验式的旅游。65%的被访者表示,自己会选择自然风光优美、适合举家出游的目的地,如欧洲、北美等。年轻的游客热爱探索新天地,非洲、中东等非传统意义上的目的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探险者。如果纯粹为了购物,国内的香港、澳门是更好的选择。
还有一种常见的迷思认为,随着出境游的普及和旅行半径的延长,传统的跟团游将在不断衰落后被自由行取代。这些观察家们看对了历史,却判错了现实。麦肯锡的调查显示,经验日益丰富和灵活性需求不断上升,让半自助和高端跟团游越发兴旺。能够在机酒、语言、地接上有所保障的跟团游,更符合年长者的需求。数据显示,在20到24岁的游客中,有44%的人愿意自助游,但60岁以上的游客里持此意愿的仅有27%。与之形成对照,20到24岁的游客中仅有4%会参加跟团游,但在60岁以上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 30%。
东南亚和欧洲是跟团游比例最高的目的地。如果说港澳台是中国内地游客出境的第一站,东南亚一般是第二站。信心不足又语言不通,让他们往往不会丢掉跟团游这根“拐杖”。到欧洲跟团游的不少是“高段位玩家”,欧洲国家面积小,免不了跨境转场,又往往语言不通,这让旅行团的价值得到了凸显。北美、大洋洲等通行英语又面积辽阔的国家,旅行团的流行度就没有那么高。
毋庸置疑,中国是全球出境游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换言之,国人的剁手力常常让当地人自愧弗如。数据显示,访日的中国游客人均消费为2200美元,位列各国游客第一。澳大利亚的入境游客人次中,中国人名列第二,消费却排名第一。
中國的消费者和企业都很聪明。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用各式各样的优惠为境外消费提供着便利。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为美国的16倍以上。这固然与信用卡的使用历史较短不无关系,但中国人购买力爆发恰逢在线消费时代是更主要的原 因。
中国的消费者也早已习惯了通过数字渠道获取旅行信息、预订住宿和安排行程,而且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热门旅行App。比如港澳、东南亚等短途旅行,携程和马蜂窝更受欢迎,到访欧洲,则是Expedia、TripAdvisor等更受青睐。
数字渠道的流行并不意味着现金和信用卡的离场。麦肯锡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年龄组在使用现金的频率上和信用卡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仍有74%的消费者会使用当地的现 金。
面对林林总总的市场变化,最紧张的恐怕是传统旅行社。一方面,出境旅游的增速将超过整体的出境市场增速,换言之,这是一个仍处在上升期的市场;另一方面,BAT和携程掌控着数字渠道的入口,传统旅行社尤其是中小旅行社将无力维持客源。
好消息是做“小而专的新兴旅行社”正在为传统从业者提供一定的机会。麦肯锡的观察指出,优途中国(UTour)专精出境游,它采购各种资源整合在同一个产品中,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完成交易,这让它在2011年到2015年间,实现了45%的收入增 长。
一般而言,选择跟团游的消费者普遍看重口碑、性价比,不愿意承担比较高的学习成本,某种意义上这是最接近传统旅行团的消费方式。另一头,高收入群体重视定制、独家、私密的偏好,使得目的清晰的主题旅行或向南极等无人之处进发的冒险之旅,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由此看来,细分客户群体依然是在变化中拥抱增长的法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