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引进全新的教学方式,并大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具体阐述小学数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主要特征,并以直观教学法、数形结合法、联想与想象、实践教学法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形象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旨在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并全面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04-02
前言
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两种,通常情况下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直到中学阶段才会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形象思维能力融入其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应用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1.小学数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主要特征
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而言,其自身有着具体的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形象性。形象性又叫作直观性,这一特征也是数学思维能力中,形象、抽象之间的本质差异。就形象思维而言,基本上都是将形象材料作为主要的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联想,从而产生更多具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学生需要思维活动的核心就是具体的物品、形象,而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也应该是具体的,能够使学生以直观的角度掌握其特征。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大脑中,隐藏着很多的解析式、图形、图像,同时还包括数学中的很多定理、公理,而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表象性。
(2)层次性。对于学生大脑中表象的知识而言,实际上有着显著的层次性特征。当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联想时,层次性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平面图形完成联想,并最终扩展为立体联想。另外,在学生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很多的感性知识,从而实现对数学中抽象问题、概念的联想[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形象思维能力的方式
2.1 直观教学法
抽象性特征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大部分小學生已经能够对很多具体的形象进行思考,但是其抽象的思维能力并不健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直观教学法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具体来说,应用直观教学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与圆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两张圆形的纸,并保证二者之间大小相同。然后,教师可以将其中的一张圆形纸进行对折,从而引导学生对直径(折痕)进行观察,从而能够发现并验证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圆具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每一条都经过圆心。在此基础上,将已经折过圆形纸再次进行对折,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圆形的半径,并通过对纸的折叠掌握“圆形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同时,将直观教学法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对学生掌握的表象知识进行加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得到强化、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2.2 数形结合法
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就是研究、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等,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数”、“形”之间的巧妙结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同表象的数学图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打开”形象思维的模式,并以此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在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不仅符合数学科目的属性、特点,还能够对学生的大脑思维进行有效的培育,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在工作中,以此来拓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使学生具备数、形灵活转换的能力,为提高解题效率奠定基础[2]。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题干,其应用题需要配上与内容相符的插图,不仅能够缓解做题的枯燥性,还能够使小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与题干内容相关的数、形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并能够将数学中的兴趣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热情,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联想与想象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对于大脑中所储存的表现知识而言,能够通过人体的自我加工而形成全新的表象,也就说明形象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现象表象。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情景。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图片情景、语言情景等方式,活跃数学课堂的范围,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的丰富性,便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又如:在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主要是因为学生较为熟悉便于发挥自己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思考:“同学们,如果将长方形的对角向外拉伸,那么它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学生完成向外拉长方形对角的动作以后,教师则再次进行提问:“这个形状是从长方形演变而来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通过学生的引导,加强了学生对表象的联想、想象,从而掌握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具体特征,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能够发挥其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不同维度、层次的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提高数学综合能力[3]。
2.4实践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不同的技术、教具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为了能够丰富数学知识的形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并不重视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所以小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课程,常常会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减少甚至取消实践教学,主要是因为动手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现状设置实践课程的内容,从而鼓励学生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根本上提高大脑、眼睛、手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应用实践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便于更加积极、主动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结语
综上所述,形象思维能力有其具体的特征,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为基础,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表现进行了加工,拓展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文中的方式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冯小英.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31):157-158.
[2]何少芳.“画图策略”在低年级解决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1):151.
[3]谭琴.关于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讨[J].好家长,2017(50):155.
【关键词】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04-02
前言
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两种,通常情况下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直到中学阶段才会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形象思维能力融入其中,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应用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1.小学数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主要特征
对于形象思维能力而言,其自身有着具体的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形象性。形象性又叫作直观性,这一特征也是数学思维能力中,形象、抽象之间的本质差异。就形象思维而言,基本上都是将形象材料作为主要的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联想,从而产生更多具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学生需要思维活动的核心就是具体的物品、形象,而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也应该是具体的,能够使学生以直观的角度掌握其特征。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大脑中,隐藏着很多的解析式、图形、图像,同时还包括数学中的很多定理、公理,而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表象性。
(2)层次性。对于学生大脑中表象的知识而言,实际上有着显著的层次性特征。当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联想时,层次性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平面图形完成联想,并最终扩展为立体联想。另外,在学生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很多的感性知识,从而实现对数学中抽象问题、概念的联想[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形象思维能力的方式
2.1 直观教学法
抽象性特征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大部分小學生已经能够对很多具体的形象进行思考,但是其抽象的思维能力并不健全,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直观教学法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具体来说,应用直观教学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
例如:在学习与圆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法开展教学,首先教师需要准备两张圆形的纸,并保证二者之间大小相同。然后,教师可以将其中的一张圆形纸进行对折,从而引导学生对直径(折痕)进行观察,从而能够发现并验证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圆具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每一条都经过圆心。在此基础上,将已经折过圆形纸再次进行对折,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圆形的半径,并通过对纸的折叠掌握“圆形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同时,将直观教学法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对学生掌握的表象知识进行加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得到强化、深化,提高教学质量。
2.2 数形结合法
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就是研究、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等,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数”、“形”之间的巧妙结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同表象的数学图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打开”形象思维的模式,并以此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在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不仅符合数学科目的属性、特点,还能够对学生的大脑思维进行有效的培育,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在工作中,以此来拓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从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使学生具备数、形灵活转换的能力,为提高解题效率奠定基础[2]。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题干,其应用题需要配上与内容相符的插图,不仅能够缓解做题的枯燥性,还能够使小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与题干内容相关的数、形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并能够将数学中的兴趣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热情,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3 联想与想象
现代认识心理学认为:对于大脑中所储存的表现知识而言,能够通过人体的自我加工而形成全新的表象,也就说明形象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现象表象。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情景。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图片情景、语言情景等方式,活跃数学课堂的范围,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的丰富性,便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又如:在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主要是因为学生较为熟悉便于发挥自己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思考:“同学们,如果将长方形的对角向外拉伸,那么它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当学生完成向外拉长方形对角的动作以后,教师则再次进行提问:“这个形状是从长方形演变而来的,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通过学生的引导,加强了学生对表象的联想、想象,从而掌握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具体特征,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能够发挥其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不同维度、层次的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提高数学综合能力[3]。
2.4实践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不同的技术、教具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为了能够丰富数学知识的形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并不重视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所以小学生很难适应这样的课程,常常会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减少甚至取消实践教学,主要是因为动手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现状设置实践课程的内容,从而鼓励学生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根本上提高大脑、眼睛、手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应用实践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便于更加积极、主动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结语
综上所述,形象思维能力有其具体的特征,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为基础,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表现进行了加工,拓展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文中的方式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冯小英.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31):157-158.
[2]何少芳.“画图策略”在低年级解决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1):151.
[3]谭琴.关于改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讨[J].好家长,2017(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