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例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1069423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所占比重最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凭借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通过表情、动作,语文的有声有色,甚至多角度的描摹传情、启发,引导学生进人审美状态和审美境界,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如讲授《听潮》时,在内陆地区的孩子缺乏跟海交往的直接体验,真正领略过大海的风姿是很难的,这就更不容易理解作品中那些艺术描写的表现力,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真正的美感便无从产生。于是,我找来了有关大海涨潮、落潮景象的幻灯片,同时播放录有海水涨潮,退潮声音的录音带,再配以抑揚顿挫的朗读,创造一种海潮、海浪的情境来深深地感染学生,真正地领略作者笔下的艺术乐章,从而认识“海的美”、体会“海的美”、感受“海的美”,激起学生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
  二、挖掘内涵,让学生理解美
  理解美才能深刻的感受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美,语文教师应该挖掘文章内涵,从课文中诱导学生“看风景”、“悟人生”,发现美,挖掘美,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美、理解美、热爱美、追求美。
  首先,引导学生体味出神入化的景物美,产生动爱之心。鲁彦笔下静谧的大海:“深黯的海面上的银鳞般的月光”,“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色彩的搭配、明暗的谐调,描绘出大海缥缈显豁神秘的美景。
  “诗人般沉吟的大海”,“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像落花飘在水上”。这里作者把声音实体化,通感与比喻的配用,加上跳跃的语段,使文章具有一种疏散与动态的美感。
  还要以满怀感情地挖掘文中的人情美,如:《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人情美十分突出。有这么一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出自天真的孩子之口,却阐明了三代人的亲密关系。“我”对母亲和儿子道路的选择——“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又爱怜自己的孙子,同意孙子的选择,展示出和谐和谦让的美丽人生。“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中年人的背上背着的就是整个世界”,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更添光彩。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却是一部美丽充实的人生缩影。
  三、诱发想象,让学生欣赏美
  通过想象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王润滋在《卖蟹》中,讽刺了市侩人物的贪利,又描写了卖蟹女孩的纯洁善良。卖蟹女孩健美的身形、大而发亮的眼睛活像滴进的露水,笑声活像铃铛声、她真像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小说最后写到“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人美景美的自然融合,构成了一首赞美诗,让人贪婪,陶醉!
  四、引导启发,让学生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表现是创造美。学生由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到创造美,这才是美育的根本飞跃。它也是一种知识的反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美主要表现在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就是作文。所以,当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篇文章的美之后,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使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生发。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想象“于勒发财回家的情景后”等。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审美实践中去,创造美的世界。诸如旅游,排演课本剧,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编排板报等。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美的感受。如教学《松鼠》一文后,让学生进行仿写《猫》;教学《背影》后,让学生练习模仿写《灯光下爸爸(或妈妈)的背影》。还可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把成语扩写成故事,给课文插图写解说词等等。这都是感受美的实践和创造。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让学生感受作品里五光十色的美,使学生陶醉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续写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境界和人生理想,收到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任务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班主任工作在学生教育第一线,不但应该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上加强修养,努力提高洞察问题、分析处理问题、交际协调各种关系以及个性心理调节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教育艺术水平,以其大智慧来引导学生、感染
期刊
教学设计思路,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念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把教材呈现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学传媒等进行统筹规划的一个活动框架。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思路,教师要居高总揽。  一、精心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以“创设语文学习情境”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将语文学习置于特定环境中。这种情境,可以是一个蕴涵着某种实际问题的事件,也可以是教师描绘甚至虚构的语言述说。通过特定
期刊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更应率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它最具有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突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这些要素如春风化雨、细雨润物般地渗入学生心田,让师生得到心灵的交融、形神的契合、美感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从而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最终促
期刊
记得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人要去楚国,结果他驾着马车向着北方飞驰。路上的人提醒他走错路了,他却回答“我的车好、马好、路费多”,结果是越跑离楚国越远。这就是南辕北辙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管基础条件有多好,如果方向不对,那么花费的精力越大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就存在着“南辕北辙”的现象——目标定向不清,越教离实现教学目的越远。究其原因,是对教学目标
期刊
【题目设计】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注意联系生活,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写作指导】  如何写作命题作文“我已经长大了”呢?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抓住关键词,选角度立意  长大是一种非常真切的感受,却是比较抽象的情感。学生可能先想到的就是年龄增长了,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这时要引导学生不仅仅写这些,关键要由
期刊
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时,精当,有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应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真正成为衔接教学活動环节的红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评价语言要简洁准确  评价语言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语言简洁明了,不冗长,不含糊。对于着意要强调的某
期刊
提问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教学技能,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想活动的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
期刊
脚步轻缓,七月的天气,阳光热得浓烈,连呼吸都会觉得耗力,可是心中却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感情,手轻轻拂上这故里的墙面。这一条一条深入骨髓般的石纹,是否也承受了太多岁月的沧桑,太多强烈的感觉,永远消逝不去,就像你留在国人脑海中,烙印一般。你总是留着利落的平头,平整就如你的为人——刚正,最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你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犀利的眼神,洞察着一切世间的黑暗。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双慧眼,给历史添上浓重的一笔。 
期刊
为践行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理念,“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出已经多年。但就其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来说,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情实际等密切相关,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而实施的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仍嫌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更新观念,学生才会学习  在相对传统的观念下,“先学后教”的重点指向教师的教。但“先学”在前,其重点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