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智慧,让校园溢满文化的芳香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智慧”成了教育界的一个热词,课堂智慧、教育智慧、智慧教师、智慧文化等等,其中不乏精辟生动的论述,但也有不少文章言之似乎昭昭,读之使人昏昏,究其原因,可能还是思考的肤浅、实践的漂浮。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对“智慧化课堂”做了多年的研究,并由此辐射到教育教学的文化层面,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从遥远的历史中提炼现实的问题,在生动的禅事中挖掘教育的意趣,贴近时代,植根学校,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智慧教学、打造智慧文化,提供了一个视角。
  
  一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是举世公认的优秀民族。
  这个民族孕育并诞生了三个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基督教鼻祖耶稣,共产主义之父卡尔·马克思,相对论创立者爱因斯坦。他们分别在宗教、政治和科学三个方面对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这个民族在其他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伟大人物也是不计其数。
  这个民族。就是犹太游牧民族:这些伟大人物,正是犹太人。
  犹太民族,是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他们相信:祖国不应只是一块土地,不应只是一种物质。不应只是肉身的栖所:他们认为。祖国更应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心灵的家园,因而,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他们把《圣经·旧约》当作“可以携带的祖国”——祖国虽然不在他们脚下,但祖国时时都在他们心中。
  尽管,犹太人很早就在流亡中,尽管常常居无定所,然而,凭着信仰,凭着对书的酷爱,凭着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即使没有国家的保护。即使总是受到异族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得挺拔,生活得出色,生活得有尊严,生活得精明强干。
  我们大概不会怀疑:对民族而言。信仰是凝聚力的核心;对人而言,信仰是人牛的终极智慧,而酷爱读书,渴求知识。让人坚定信仰,走向智慧。犹太人所以优秀,正是由于他们在书籍中渴求知识,在求知中确立信仰,在信仰中走向智慧。
  ——犹太人。有着卓越的智慧:犹太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二
  
  智慧是什么?很难用一个定义来界定,也很难用一种描述去解说。
  有些故事。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理解智慧——
  故事一:
  一次,佛印与东坡把酒话禅时,救起一寻短见跳水的少妇。
  佛印问:“你年纪轻轻,为何要寻短见?”少妇哭答:“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另寻新欢抛弃了我。两岁的儿子成了我唯一的寄托,不想也重病离开人世。我什么都没了,还活着有什么意思?”
  怫印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少妇答:“那时无夫无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怫印笑曰:“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了三年前,你不是又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吗?”少妇听后恍然大悟。
  故事二:
  一位老禅师月夜散步回到他修行的茅屋,发现一个小偷正在他茅屋里偷东西。老禅师知道屋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又不想让小偷继续偷下去,便走进屋里。小偷赶紧躲到门后,老禅师立刻脱下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并平静地说道:“孩子,谢谢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
  小偷的背影消失在月色中,老禅师感慨地说:“但愿我送给他的是一轮明月,能照亮他夜色中的前程。”
  次日早上,老禅师一睁眼,只见大衣已平平整整叠放在门口,极为高兴,说:“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
  不难看出:智慧,是彻悟世界和人生后的一种豁达。是孕于大善出于大爱的一种宽容,是源于敏锐观察周密思考的一种果断;智慧,是哲人般深邃的目光。是佛陀般博爱的情怀;是喧嚣中的宁静,是激变时的从容;是有情而无痕的教化,是至简而深沉的启示。智慧,须知识的奠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包含智力因素,但智力无法直接导致智慧——智慧是一种大境界,是大真、大善、大美融为一体的大境界。
  
  三
  
  智慧,是人的天赋,人的潜能;智慧,使人告别动物,超越动物,成为“万物之灵”;智慧,让人成就大器。成就辉煌,成就美好生命;没有智慧的行动,是鲁莽的行动;缺乏智慧的人生,是黯淡的人生。因而,追求智慧,走向智慧,是人性的本然。
  那么,人何以有智慧?古希腊有句格言,叫做“闲暇出智慧”: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文化,根本是空暇的产物”。“文化的艺术,根本是悠闲的艺术”。“劳碌和智慧在哲学的观点上似乎是背道而驰的:智慧的人决不会劳碌,太劳碌的人也决不会成为智慧的人……”。
  无疑,这里的“闲暇”,不在于时间的富余,而在于精神的闲适:这里的“劳碌”,也不在于工作本身的繁忙。而在于情绪的紧张和思想的繁乱。智慧,是在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中、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里和淡定从容的心理状态下不着痕迹地生成,甚至是出其不意地焕发的。
  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说台湾有位漫画家。一次获得了大奖。他站在领奖台上说了这样几句话:“今天我能以漫画获得这个奖,完全要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没有为我做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为我设计任何的人生之路!因为他们没有将他们一生未做完的事业让我替他们完成!”话音刚落,四座皆惊,掌声如雷。
  这件事的确发人深省,试想:假如没有父母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因自由而带来的精神闲适。那位漫画家也就难以激活艺术的智慧焕发创作的灵感。
  
  四
  
  近现代教育如何呢?
  丹尼尔·科顿姆尖锐地批评说:“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成为书呆子: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沦为奴仆……”
  事实无情地证明,不少地区的教育正一步步误入了丹尼尔断言的歧途!
  我国新一轮课改并未能让教育全方位地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显性素质因素为主要指标、以书面测试为主要方式的考试制度和素质评估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的探索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内在文化素养、道德发展水平等隐性素质,依然是评价的盲区。这种评价导致了:教学内容的知识至上取向。关闭了自由的思想空间;教学关系的教师中心取向。缺失了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学方式的训练本位取向,脱离了经验的生成土壤。一句话:教学没有了闲适和从容,泯灭了敏感和激情。抑制了灵气和智慧。
  置身让我们“心变得麻木”,“个性变得沉闷”,使我们“成为书呆子”,“沦为奴隶”的教育,我们惊醒:亟待找回失落的教学价值。唤醒沉睡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在充满活力充满灵气的课堂上走向聪颖,走向智慧,走向真善美;我们惊醒:教学亟须走出知识至上、教师中心、训练本位的误区,将传承文化知识与培育智慧提升人格融为一体。将教育良知与教学方式、教改热情与专业素养有机统一,形成互动。
  我们亟须重建一种“为了智慧”(目的)和“充满智慧”(过程)的教学。
  
  五
  
  让课常焕发生命的活力,流淌智慧的甘泉。 给孩子一份充满诗意的生活、一个智慧成长的空间——这是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期待。也是教师从教应有的职业追求。
  为着教学生活的美好,为着师生生命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我们申报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展开了“课堂教学智慧化”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课堂实践为依托,以行动反思为主线,通过“专家引领”、“名师示范”、“骨干带培”、“团队协作”等方式,让研究过程深入细致,扎实有效。我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智慧和教学智慧的涵义、教学智慧生成的心理机制、教学智慧实现的行为过程、教学智慧表观的基本方式以及提升教学智慧的校本培训等若干内容。
  我们的研究。对课堂教学走向智慧的若干问题,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那就是:教学智慧的生成,有赖于教师高尚的职业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闲适的心理状态、独特的教学敏感:教学智慧的实现。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孕伏、在教学观察中酝酿、在教学对话中呈现;教学智慧的表现,主要有以情导行、以褒代贬、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四种调控艺术以及引导、暗示、点火、归谬、救场、等待、捕捉、周旋、调整和回授等十种应变策略。
  我们的研究,富有成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2010年10月。研究成果通过省市专家鉴定并得到一致好评。
  
  六
  
  走进新的十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有了新的憧憬,新的构想,那就是守望智慧,打造智慧文化,让智慧播洒博爱。在博爱中涵养智慧:让智慧践行责任。在责任中彰显智慧:让智慧创造幸福,在幸福中升华智慧,从而,使学校始终不渝用博爱塑造文化之魂。以责任担当事业精神,凭智慧守护专业根本,为幸福承诺崇善求真。
  守望智慧——我们要从课堂教学的智慧拓展开去,用人学观点和人本主义理论,来探索当代教师的需要、信念、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探索现代学校中教师关系及教师生存状态基本特征,努力以真情呼唤真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美德感召美德。以行动引导行动。在制度中渗透智慧,在评价中凸现智慧。在考核中弘扬智慧,激发教师创造潜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职业情操,逐步形成有痕无迹、有轨无形、自觉自律、互融互动的智慧管理形态,搭建舞台,创设机会。让每个教师充分施展其才智,尽情绽放其精彩。
  守望智慧——我们要从学校管理的智慧拓展开去,用人文感化和环境熏陶理念,来构想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升:我们将改建校舍。更新设备,优化校园景观。让花草树木隐喻智慧。让小桥流水言说智慧,让墙面画廊表达智慧。进而以环境来涵养智慧:我们将搬移图书阅览室,添置足够图书,建设书卷校园。创造良好阅读条件,进而以书香传递智慧:我们将创办健身俱乐部,配备运动设施。外聘资深教练。常年进行专业训练,进而以运动来外化智慧:我们将组建学生社团,开发活动课程,为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生领袖提供广阔空间。进而以协作互动来激活智慧……我们期望:就在精心营造智慧环境、积极浓郁智慧书香、大力倡导智慧运动、全面开展智慧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浸润着智慧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逐步建构充满智慧的学校文化。
  守望智慧,我们任重道远;守望智慧,我们充满信心;守望智慧,我们将携手同心,追寻智慧真谛。营建智慧文化,让校园溢满智慧文化的芳香,成为陶冶智慧品格、成就智慧人生的精神家园。
  
  (吕建国,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6)
其他文献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学生作文心态现状  通过对几所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学生“作文心态表现”现状的调研,结果显示情况并不乐观
摘要: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为基础,构建包括学生学习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的汽车维护项目课程评价机制,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可有效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40-04  一、以项目课程实施为  引领的汽车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关注知识结论的学习走向关注学习过程的引导,这种变革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教师过分追求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很多问题的教学都要让学生从“知识源头”出发思考,即使已掌握的知识也要让他们经历建构的过程。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现实基础,让他们“后移学习起点”,重复走一段路程,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时间,教
陈祖平 老师,你“逼”学生了吗?  熊开玉 且思且行教语文  熊开玉 让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  周德藩 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刘金玉 科学“先学”: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  堂真实践  姜树华 享受诗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应然  取向  倪佩芬 少年军校载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  理新策略  朱 琴 研究性学习有效指导“六要素”  陈美华 有效互动,始于倾听  陆珍红 自然 自我 自得  刘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动、有效的训练,造成了学生数学反思意识缺失。反思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需要借助外部条件的有效刺激才能逐步形成,教师要恰当利用时机,寻找合适的反思点,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拓宽思路,激活智慧,学会学习。  关键词:反思意识;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
摘要: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必须改革。数学课程的两难选择与价值不可替代性以及课改趋势都要求构建新课程《人文数学欣赏》。此门公选课能借人文力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借用人文因素让学生亲近数学,提高综合素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启发、趣味、点面结合等原则。课程实施中要把启发思维与点燃激情相结合,以增强技能训练效果。其不足之处应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文数学欣赏》课程;开设;素
教学时间:2007年10月  教学地点:东南大学礼堂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在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它的准确性、简洁性。  2.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体验数学创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初次见面,能告诉我,哪个班的?  生:五(2)班。  师:噢,是五年级的二班,对吗?  生:对!  师:那为什么不老老实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已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他们的情绪体验也已相当丰富,拥有对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对鲜亮色彩敏锐的直觉,对未知世界美妙的想象,阅读可以催促这些特质的发展。然而,单纯的文字阅读往往会使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失去阅读的耐性,无法快速深入孩子的心灵,绘本应该是他们阅读方向的一个引领点。    一、直击简洁、生动的语言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基本两显著”的总体目标。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  一、教育信息
编者按:本期,成尚荣和张盘荣在各自的文章中都谈到了一个观点:“课改必须改课。”在不约而同的背后,是一种已然达成的普遍共识: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优劣甚至是成败。作为对这一共识的积极回应,本期“课堂围观”栏目推出“十年一课”主题策划,试图从特级教师周婷“和自己同课异构”的自觉行动中窥斑见豹,感知新课程给课堂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也欢迎作者、读者推荐或自荐优质“十年一课”案例,“课堂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