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36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个外因,而内因则是学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扮演好作为一个教师的角色。那么,要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呢?本人认为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设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激情。
  
  一、用“设问”导入新课
  
  历史教材的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存在内在联系。利用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设问,引出与本节知识的联系点,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及时进入状态,这成为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
  例如:在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一节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革命形势表面上势如破竹,到十一月中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但是在革命胜利向前发展的同时又存在危机,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里应外合,从内部破坏革命;而帝国主义则勾结袁世凯,利用各种反动势力从外部破坏革命。那么,武昌起义以后,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反动势力是采取什么卑劣手段来镇压中国革命的呢?中国的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又会面临怎样的前途和命运呢?”通过这样的设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积极思考,带着探究这些问题的欲望,积极配合教师走进《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一
  节的教学。
  
  二、用“设问”过度零散的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中,对于各个分散的知识点,用“设问”加以联接与过度,能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节中的“袁世凯称帝”和“护国运动”两个知识点的衔接时这样讲:“袁世凯在宋教仁案后镇压了国民党,进而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对一切有碍其称帝的法制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并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与日本签定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获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紧接着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复辟帝制的准备工作,将在一九一六年元旦登基,袁世凯做着复辟的美梦。那么,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日趋黯淡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革命派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是坐视国家民族的衰落还是要奋起一搏呢?要解决这些问题,请看下一个知识点”。这样,顺水推舟,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护国运动”这个知识点上了。
  
  三、用“设问”过度章节,启导学生自动预习
  
  两个章节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要善于探索,找出与下一章节之间的接口,充分利用“设问”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欲望,自主预习,走在教学前头。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结束时,可以这样启导学生,激发学生自主预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在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地开展工运工作。在全国举行大小罢工百余次,参加人数达三十多万,大多数罢工都取得了胜利,出现了第一次工运高潮。但是,把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顶点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却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这次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的,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那么,中共要组建革命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会联合什么样的阶级和政党呢?这种联合是否得以实现?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会怎样?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预习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设问”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需要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去探索与实践,将其用好用活,给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改观。
  (作者单位:551600贵州省大方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
期刊
“中共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有关中共领导地位的论断,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的论断。我们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当时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来认识中共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本人认为可以从中国国情及中国各阶
期刊
众所周知,物质推断题是中、高考化学试题中必不可少的题型之一。这是因为它能把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化学实验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推断题的综合性强,常常是学生学习中不易攻克的难点。许多学生反映这方面的练习做得不少,但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还是出错。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解推断题的能力呢?    一、囊中有物,才能明察秋毫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转变
期刊
愉快教学始于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挖掘,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发展。下面说几点我个人体会。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因为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一堂课,我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次,举实例说明。如现在全
期刊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跟其他学科相比,更显得呆板、单调。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已从“政治挂帅”发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专学校,更突出了专业的特点,学生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更显不足:“政治、政治,读着无味”,把挨了批评形容为“上了一堂政治课”。加上一些老师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结果,背诵背死了,考试考腻了,离政治教学的目的越来越远。  既然饭菜不合口,可在辅料、花样上下工夫,作为厨师应该多动脑筋,怎样才能
期刊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主要目的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对科学方法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物理 学习转变 能力培养 方法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要使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方法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的潜在力量。科学方法教育既注意学生现在的一
期刊
纵观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因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获得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令人忧思的是在政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未认识这一“规律”,或不重视这一问题
期刊
单元测试是高三生物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题讲评能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一堂高质量的试题评讲课往往能达到做几份练习的功效。因此,我们应重视单元试题讲课的教学。笔者认为,单元试题讲评课的重点在“五个注重”。    一、注重错误分析    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症
期刊
【摘要】用自制的温水摧芽箱对蔬菜种子进行摧芽。结果表明,此法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方法摧芽时,因菜种数量少,上堆不易来热,摧芽过程中水分易失调等问题,发芽率高、芽子整齐、粗壮,摧芽效果好。    1、简易温水摧芽箱  由木箱、棉絮、细砂、5~15W灯泡、塑料纸、温水及温度计构成。木箱可就地取材,大小随摧芽种子多少而定;木箱内的四壁及底板均要用破旧棉絮铺好。在木箱底部的棉絮上铺一层细砂,细砂上放电灯泡一个
期刊
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而且对于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那么,怎样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启发教学,激发兴趣    现在的中学生精力充沛,富有想象力,爱动脑筋,会提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启发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关键。一但对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