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学段特点提升质疑能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低年级学生要培养兴趣,教给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很大层面上是基于好奇、兴趣,基于教师的表扬、鼓励。《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問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可见,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低年级就要开始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大胆质疑予以鼓励,对学生习得质疑方法表扬有加,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大胆地质疑,从而提高质疑的效果。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创新的冲动。但是,学生这种质疑的能力、创新的冲动,是需要教师创造条件、教给方法,不断引领,才能逐渐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否则,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长久停留在幼稚可笑、杂乱无章、机械肤浅的层面。
  基于以上认识,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刚开始的时候,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应该给予鼓励。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慢慢引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最基本的提问方法。比如教学《秋天》一课,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篇课文,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可提“什么是秋天?”“秋天是什么样的?”“你在哪里见过秋天?”“秋天的景物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总之,就是学会抓住课题“秋天”尽量多提问题,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比较离谱也没关系,重在质疑兴趣的培养。经过这样的训练,随着学生质疑方法的熟练掌握,质疑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到了学习《乌鸦喝水》一课,学生看到课题,就能非常容易地提出“乌鸦为什么要喝水”“乌鸦是怎样喝水的”“乌鸦喝到水了吗”这样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了。
  低年级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适时地教给基本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会提问题,提的问题越多,他们的好奇心就越强,学习的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处质疑、从结尾处质疑、从课后练习处质疑,这是基本的质疑方法。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只教给最基本的质疑方法,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
  二、中年级学生要学会迁移,提升能力
  到了中年级,学生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大,体验感受和探索的能力有所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学生的质疑就应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中年级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应该是学会从课题、结尾、课后练习题质疑,到学会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会迁移,提升能力。
  比如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我出示课题之后,学生很容易就会提出:“‘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本课的课后第4题是“结合课文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老师稍加引导,学生也很容易提出“卧薪尝胆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通过训练,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学会迁移,懂得了从课题和课后练习题进行质疑的方法,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此,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也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随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教学《卧薪尝胆》第三自然段,学生便提出“勾践夫妇是怎样来到吴国的”“石头房是什么样的”“他们受到了哪些屈辱”“他们为什么能回到自己的国家”等问题。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鼓励表扬依然是中年级学生所需要的。于是,我接着说:“你们的问题提得真好,感谢你们。接下来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解答了问题,还有的小组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了问题。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就会更上一个台阶,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三、高年级学生要敢于提问,作出判断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他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意见不以为然、甚至反驳抵制,有了自己的判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如下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高年级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应该是敢于提问,作出正确判断。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逐渐培养起了问题意识,也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能提问题已经不成问题,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应有学段的特点,有系统的训练。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果还满足于“什么是克隆”“克隆神奇在哪里”等问题,那么教学显然是不分学段、收效甚微的。学生的发问,反映出他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从上面学生的回答中,看出学生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知识性的问题上,是肤浅的。像这样通过顺向思维提出的问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难度已经不大,价值也不高,不建议使用或者少用。教学应该抓住文本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神奇的克隆》的第一自然段就很有特点,教学的时候我说:“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是一篇说明文,写的是克隆。现在你们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有什么发现?请大家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大胆提出来。”经过这样一引导,学生便提出了:“本课写的是克隆,为什么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要写《西游记》里的孙大圣?这是不是离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然后,老师再把这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去精读课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大胆提出来的,在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思维碰撞得更加激烈,作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准确有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学校大力创建书法特色学校,书法艺术逐渐深入人心。  如何有个正确的开始,对学习书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小学书法教学工作,略有所思,略有所悟,以之共勉。  一、书写姿势是起跑  书写姿势包括执笔和坐站的姿势。其实,正确的执笔方法和端正的书写姿势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统称为书
期刊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矛盾,反映生活。由于具有情境感、冲突性、思想性的特点,因而能吸引观众,具有生命力。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乃戏剧三大要素。  广西师范大学高蔚教授提出,“作为艺术方式而生成的诗,它需要一个言说方式,它需要言说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对象化,以便言说者和倾听者都能够看到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至情绪,而不至于让诗成为一堆思想和感情
期刊
板书是教师凭借黑板,以凝练的文字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
期刊
本文利用弹性地基梁法对支护结构侧位移和支撑内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对计算中的关键参数--土体弹性抗力系数进行了现场的旁压试验,并由试验得到抗力系数随位移变化的关系曲线,
《苏东坡传》以四卷文字写出了北宋文豪苏轼浮沉曲折、潇洒清旷的一生.师生阅读交流这本书,要在了解苏轼一生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苏轼在风雨浮沉中清旷的心态.在与六
期刊
针对深基坑技术桩弯曲问题,采用双参数弹性地基梁模型建立常微分议程体系编程模拟分析,发现考虑地基土的横向剪切作用(编程时增加横向剪切系数)能够更好地模拟土体工作性能。桩身
儿童“概念化”习作的一种呈现形式是优美语言的概念化。造成这类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成人(教师和家长)普遍将优美语言定义成好词好句。而好词好句的标准一般会狭隘地概括成如下几种:形容词的堆砌、深奥鲜见的词句、大量成语的运用、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式。很多孩子的“采蜜本”上有大量好词好句的摘抄,甚至,有些成人要求孩子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和整篇文章,以便在考试时能够“信手拈来”。作为语言的积累乃至适切地运用,这本
期刊
近几年来,用m法计算支护结构的位移在支护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之间存在较大误差.究其原因,在选择用m法进行计算的桩部位尚有值得商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