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教书和育人的责任。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好化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是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化学在初中阶段只是入门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好的教学方法是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设定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学校化学教育中,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按层次划分课程目标可以分成学科内总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这里我们只探讨学科内总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两层。
  第一层,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学科性的总目标,就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课改以来课程三维目标已经深入人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明确:在化学课堂上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传达给学生过程与方法。譬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摸索,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获得的印象,这样学生在获得结果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最后还要传递出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每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化学教学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我们的化学课堂设计,我们的化学课才能变得更加有立体感。
  第二层是课时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目的就是将整节课的结构脉络划分清晰,在进行教學的预设时要考虑到全体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身心相吻合。目标设立不能过于宽泛,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有主题,不能全面开花。其次,在课堂生成阶段要考虑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掌握。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教材、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将其提炼内化。最终通过预设和生成形成一堂优质的化学教学。
  二、开展探究教学
  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改进和设计实验方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假设、实验、相互交流和讨论,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向自动探究转变。
  三、运用现代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化学课改提供了有利条件,展现出新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及其反应规律。
  四、合理布置作业
  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分数占据的比例较小,不布置作业就不能引起学生重视,不合理又会加重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厌学,那么,作业应该怎样布置呢?
  针对化学学科而言,课后习题中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点课后作业中都有涉及。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印象特别深刻,同时获取的知识不易遗忘,从而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可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瘦肉精”、苏丹红鸡蛋、化学火锅事件,还有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白色污染、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等。通过做这些作业,不仅仅能让学生从化学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了食品安全教育。因此,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五、结束语
  在逐步推行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发展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波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李先林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探究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教学思考,2011。
  [3]蒋大忠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
其他文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若和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只是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促动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提出了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教学、发展性教学、生命化教学。教师
期刊
摘 要:围绕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兴趣 多媒体 有效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学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
期刊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一、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探究式学习以其日益凸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高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注重,特别是在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但是就目前来说,在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養和全面性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对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创新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更加注重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语文课堂要还语文本来的面目,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文化浸润的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使语文课堂散发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和文化气息。  关键词:新课标 小语语文 课堂教学 原生态  孩子是自然界最有活力的生命,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充满大自然气息,就要有生命的活力。让生态走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孩子
期刊
摘 要:反思中学生物的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过程,探究式教学使师生有更高层次的提升空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坚定信念。  关键词:中学生物 探究式教学 思考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
期刊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氣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关键词:贴近 生活 步入 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
期刊
摘 要: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避免幼儿园小学化;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作息、自己收拾东西、做事专注、独立思考、阅读等习惯的培养。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关键词:幼小衔接 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孩子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上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要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就是要体现教师、学生、教材的“三维”性,遵循材料收集到材料整合、课堂展示到课后
期刊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有效应对 结合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