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材中一部分精美、典范乃至流锤千古的篇章,而怎样学好古诗词,怎样激发学生想去诵读那些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古诗词呢?由于古诗词自身特定的特点:语言精炼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层面的感知上,难以去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因此,只有把他们“想读”的兴趣打开,“渴望读”的心情点燃,“迫切读”的冲动挑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热情地进入诗词意境。
一、 走近古诗词。
走近古诗词就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想使学生走进古诗词,使他们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题西林壁》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不同角度写庐山,作者大胆奇特的视角,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其中的道理。《枫桥夜泊》中作者通过“月落”、“乌啼”、“钟声”等巧妙的表现,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千年哀伤,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二、走进古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珍珠。
我们充分发挥早读时间和课外阅读课的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让学生在教学之前先熟读成诵,然后与教师共同感悟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诵读效益,师生经常一起或朗读、吟读、唱读(用各自喜爱的歌曲、戏曲等的优美旋律把诗词演唱出来)、背读、译读;或共同背诵,听写、默写;或合作学习,相互赏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准确地默写这些优秀片段、名句。学生在读——背——写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逐渐就养成了勤读书、勤积累的良好习惯,诵读水平和欣赏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诗歌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初步欣赏诗词的水平,光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会对诗词的整体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整体感悟呢?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相关资料和注释,来学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已有的生体验和课堂所学的经验,加深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相互质疑、释疑,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内外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并不断鼓励学生把独特的体验写出来,向外投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果形成了这种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感悟的高层水平就是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地引进课堂,把课堂学得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不少学有所长的学生能把独特的生活感悟描绘出来,积极向外宣传推广,并能形成气候,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经典中,让学生亲近经典,走进经典。将诵读与感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犹如一叶扁舟的双桨,我们只有和谐地荡起双桨,小船儿才能轻快前进,学生才能乘风破浪……
让我们荡起双桨,带领学生在诗海中尽情遨游吧!
一、 走近古诗词。
走近古诗词就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想使学生走进古诗词,使他们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题西林壁》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不同角度写庐山,作者大胆奇特的视角,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其中的道理。《枫桥夜泊》中作者通过“月落”、“乌啼”、“钟声”等巧妙的表现,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千年哀伤,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二、走进古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珍珠。
我们充分发挥早读时间和课外阅读课的优势,灵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习教材和《课标》中推荐的诗文篇目。让学生在教学之前先熟读成诵,然后与教师共同感悟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诵读效益,师生经常一起或朗读、吟读、唱读(用各自喜爱的歌曲、戏曲等的优美旋律把诗词演唱出来)、背读、译读;或共同背诵,听写、默写;或合作学习,相互赏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准确地默写这些优秀片段、名句。学生在读——背——写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逐渐就养成了勤读书、勤积累的良好习惯,诵读水平和欣赏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诗歌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初步欣赏诗词的水平,光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会对诗词的整体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整体感悟呢?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相关资料和注释,来学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已有的生体验和课堂所学的经验,加深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相互质疑、释疑,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内外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并不断鼓励学生把独特的体验写出来,向外投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果形成了这种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感悟的高层水平就是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地引进课堂,把课堂学得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不少学有所长的学生能把独特的生活感悟描绘出来,积极向外宣传推广,并能形成气候,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中华经典中,让学生亲近经典,走进经典。将诵读与感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犹如一叶扁舟的双桨,我们只有和谐地荡起双桨,小船儿才能轻快前进,学生才能乘风破浪……
让我们荡起双桨,带领学生在诗海中尽情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