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其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非常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该如何应对?
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4人或6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在进行小组汇报后,教师以编号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在小组代表不明确的前提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参与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3.“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状况:一是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4人以上(含4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我们班共有54名同学,我将其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能力强、反应灵敏、表述清晰、有一定组织能力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为组长,并有针对地进行培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中等生偏多的情况,每组人员为6人或8人,优中差的比例为1∶3∶2或2∶4∶2。在小组中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各不相似,体现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如何培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时,一般是直接给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包括分工要求。例如,在《沏茶问题》课例中,引导出讨论问题:如何尽快让李阿姨喝上热茶?进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1.想一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能尽快让李阿姨喝上热茶;
2.摆一摆:用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
3.画一画:独立在学习单上画出流程图并列式计算出所需的时间;
4.两人进行汇报(一人摆工序图、一人汇报流程)。
各小组在清楚要求后,能否清楚自己承担的角色,如何表现自己以及关注他人,能否在小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这是我目前存在的疑虑。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常常是在综合运用中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新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深入推进?
1.落实规范的小组评价依据
只注重结果,并以此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跟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其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非常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该如何应对?
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4人或6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在进行小组汇报后,教师以编号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在小组代表不明确的前提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参与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3.“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状况:一是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4人以上(含4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我们班共有54名同学,我将其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能力强、反应灵敏、表述清晰、有一定组织能力且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为组长,并有针对地进行培养。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中等生偏多的情况,每组人员为6人或8人,优中差的比例为1∶3∶2或2∶4∶2。在小组中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各不相似,体现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如何培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我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时,一般是直接给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包括分工要求。例如,在《沏茶问题》课例中,引导出讨论问题:如何尽快让李阿姨喝上热茶?进而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流程:
1.想一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能尽快让李阿姨喝上热茶;
2.摆一摆:用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
3.画一画:独立在学习单上画出流程图并列式计算出所需的时间;
4.两人进行汇报(一人摆工序图、一人汇报流程)。
各小组在清楚要求后,能否清楚自己承担的角色,如何表现自己以及关注他人,能否在小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参与,这是我目前存在的疑虑。
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常常是在综合运用中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二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就急于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参与。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活动后的效果不理想,教师还得回到原来提出问题时的环节重新引导,白白浪费了教学时间。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深入推进?
1.落实规范的小组评价依据
只注重结果,并以此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跟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