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立德树人 绽放荆楚光彩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sngmmsn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汉江之滨,屹立着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襄阳。作为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汉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襄阳贯有尊贤重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为现代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片地灵人杰的土地上,成长了一位勇于创新、全心育人的教育人——程敬荣。他以“真诚、赤诚、精诚、忠诚”为座右铭,积极发挥非权力因素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从普通教师到模范校长,再到具有“荆楚气派”的教育局局长,他始终忠于教育理想和初心;他精心打造“讲台上的教育家”,营造区域良好教育生态,构建智慧教育场域,竭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让每个师生“成就最好自己”。
  校园里的“程转转”
  自1978年考入师范大学开始,程敬荣就将“当一个好老师”的信念根植于心并以此为荣。参加工作后,他从未脱离过教育一线,养成了“天天学习、天天实践、天天反思、天天改善”的习惯。在襄阳东风中学的20余载,程敬荣身兼数学教师、班主任、校长多种职务,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每个学生都是家国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等教育理念,先后获得“东风杰出青年人才”“湖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善于发掘人的闪光点,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关怀和鼓励,从而形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实现每个个体理想化的发展。对教师如此,对学生更是如此。”程敬荣说,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意义和价值,即要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普遍激励则是将激励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唤醒师生的潜能和天赋,激发其向上向善的热情和动力。
  为将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程敬荣鼓励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将激励融入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每节课至少表扬三个学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受到三次表扬”,把热爱学生内化为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他还主张让“转化一个学困生”的教师和“培养一个拔尖学生”的教师受到同样的肯定和奖励,形成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
  2008年11月11日,程敬荣调任襄阳四中校长。当时,学校的教育质量正滑向低谷,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程敬荣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抓作风转变,要求所有中层以上干部提前半小时上班,努力向上早自习的教师看齐。
  “转转?”“转转!”几乎每个四中教职工见到程敬荣都要用“转转”作为打招呼的方式,“程转转”这个昵称也因此而来。清晨6点20,在校门口迎接完师生后,程敬荣便开启了“走动式”管理,每天少则“三转”,多则“五转”,每一“转”都要一个不落地观察完90个班级的情况。除了到教室和办公室观察师生情况,他还与学生一起用餐,参与学生文体活动,每周在学生宿舍楼教师值班室陪住一晚。作为教育管理者,他的“转”不仅起到有效督导作用,形成即时服务模式,还“转”出了质量,树立了“和师生在一起”的亲切形象,给大家多一分轻松感和安全感。
  在襄阳四中的七年间,程敬荣进一步深化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的理念,结合四中的文化传统,提出了富有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具有导向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理念——“成就最好自己,服务祖国人民”,出版了《以人为本、普遍激励》《成就最好自己》等教育论著。
  为实现“教育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想,程敬荣实事求是,独辟蹊径,探索形成了学生至上、教师至上、规则至上、质量至上的“四至”工作理念;方向比努力重要、态度比能力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做人比做事重要的“四比”价值导向;襄阳一流、湖北一流、中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四个一流”办学目标;凡事民主公开、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担当、凡事追求完美的“四个凡事”工作机制等系列“四维”办学思想,并带头落实。
  拒绝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程敬荣是四中出了名的“光杆司令”。干部竞聘由教职工投票决定、重要决策由职代会集体商议,程敬荣始终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他公平公正地热爱每一位师生,激发了全体师生的智慧与活力;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能更好、一切的一切在人”教育价值观引领学校发展。包含80华里远足、18岁成人仪式、科技节、体育节、隆中艺术节在内的系列实践教育和精品德育课程,是程敬荣创新打造的“德育套餐”。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回归本真的生动例证,程敬荣认为“教育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在完美社会、完美世界”。
  在一次精英云集的校友会上,一位校友觉得,和其他人相比,现在开餐馆的自己“很没出息”,辜负了学校的培养。程敬荣对他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只要在服务社会中得到认可,做什么工作都能實现自己的价值,都是奉献社会、造福人民。”教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要铿锵有力、活力四射。“成就最好自己,服务祖国人民”,这不只是程敬荣的教育担当,更是一泓激发师生不懈奋斗、努力进取的精神清泉。
  在先进办学思想的引导下,四中的办学质量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实现了由荆楚名校到全国名校的蝶变。优秀成绩的背后,是程敬荣和同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勇毅笃行的奋斗精神,还有躬耕不辍的艰苦付出。程敬荣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校长”“隆中名校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以第十二届湖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为教育建言献策。作为“隆中名校长”候选人考察时,全校300多名教职工给予了他100%的信任票。
  “讲台上的教育家”
  程敬荣称自己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生师”:“我们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用‘生师’很恰当。我们永远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教师。”作为荆楚大地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程敬荣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从未止步,他以别开生面的师资建设改革,搅动了襄阳教育的一池春水。
  师者,悠悠杏坛之大者。程敬荣认为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教师,只有追求卓越、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2015年,程敬荣上任襄阳市教育局局长,挑起了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致力打造一支服务本土、素养过硬的“讲台上的教育家”队伍。   程敬荣将“教育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教育家,如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教育家,如陶行知、顾明远、于漪等;三是区域教育家,即从本土成长起来的教育实干家,如襄阳涌现出的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和名师。“过去,我们吝啬于给教师‘家’的称号和荣誉。其实,教育家不仅是教育管理大家、教育理论大家,更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家。每个教师都有成为‘教育家’的潜力——那些能够把每一节课上好、把每一个班级带好的教师,就是‘讲台上的教育家’。我们既不能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教育家神秘化。”程敬荣说。
  “襄派教育家”工程以“教育家办学”为顶层设计,鼓励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教学、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争当具有襄阳风格、襄阳特色、襄阳情怀和襄阳气派的“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
  崔德丽是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她坚守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已30余载,用博爱无私的精神认真教导每一名学生。作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她以“有激情、讲合作、重落实”的教学风格感染学生,与青年教师一起教研、磨课,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倾囊相授。荣获“襄派教育家”后,她感慨道:“这个称号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做名副其实的‘襄派教育家’。”
  一直以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似乎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天花板,“襄派教育家”工程激励教师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职业发展的“倦怠”,推动襄阳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发展。近年来,襄阳市共培养出市、县(区)、校三级名师10240人,在岗特级教师100余人,也涌现出一大批和崔德丽一样爱岗敬业、敢想敢为的教育名家——金源中学校长刘明伦,以“五育并举、四全育人、四维治校”的办学理念赢得了师生对他“无与伦比”的工作评价;恒大名都小学原校长张德兰,致力于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让学校与世界一起奔跑,让师生在奔跑中与时代共舞,在奔跑中看见整个世界。
  程敬荣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入开展“双培养工程”,把更多的优秀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更多的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优秀骨干教师这两支队伍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如今,全市中小学每年发展的教师党员中优秀教师以及培养的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中党员均占90%以上。
  海容小学的校长彭琼兴致勃勃地谈起刚刚结束的“学生志愿者”主题教育,如利用网上主题班会宣传“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主题活动;到襄城区麒麟社区开展“把爱带回家”寒假儿童关爱服务,解决了辖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无家长陪护儿童假期的教育管护问题;开展“学雷锋、美环境”活动,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本次主题教育的主要策划人余磊是“双培养”工程培养出的党员名师,他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先后获得“襄阳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襄阳市学生最满意教师”等称号。
  襄阳五中实验中学校长杨立军基于“双培养”工程,提出了“建设政治核心、凝聚全校人心、引领教学中心”的党建理念和“党建领航、文化浸润、制度至上、落实第一”的治校方略,试行蹲点校领导兼任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兼任年级主任制度,干部、党员人人争当育人标兵,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一大批非党员教师备受鼓舞,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襄州区朱小平名师工作室指导30余名党员青年教师成长为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师,5人获评“隆中名师”,朱小平本人被湖北省教育厅聘为“国培”主讲教师。谷城县去年82名骨干教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5名党员被评为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21名党员得到组织和群众认可,成为学校管理骨干。
  把优秀教师吸纳进党员队伍,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促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从根本上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速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珠穆朗玛峰”
  随着襄阳四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襄阳四中与襄阳五中有了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基础。一系列教研交流、干部交流、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的开展,两所学校齐头并进,逐渐形成了有特色、高质量的“襄阳品牌”。十余年来,四中、五中持续领先荆楚高中教育,越来越多的襄阳学子成长为高素质的杰出人才。这种“双元竞合、双星争辉”的区域教育格局,极大地焕发了两所名校和襄阳其他所有学校的办学活力。
  从“办好一所学校”到“办好区域内每一所学校”,程敬荣深刻意识到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实现“公平优质”教育的基石。他将建立校际良好的竞争合作机制作为激活区域教育活力的有效途径,为同类学校配备同等生源和教育资源。鼓励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实现“一盘棋、共进步”。
  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招考改革。襄阳城区义务教育于2020年全面实现平台招生,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60%的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规范招生,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并安排城区60余所公办中小学100%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中考招生工作采取“两考合一、指标到校、平行志愿、统一录取”等改革措施,遏制了各种招生乱象,维护了招生制度的公平公正。襄阳四中和襄阳五中100%的计划招生名额被分配到全市203所初中学校,襄阳一中、襄阳三中80%计划招生名额被分配到城区各初中学校。同时,“一校一线”的招生录取方式,改变了“唯分录取”固有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享有进入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有效缓解了“择校热”。
  建立和完善初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指导各校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則,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在中考改革中,襄阳实现了“每一节体育课的出勤和表现”都将成为中考体育分数,真正做到“全程育人”。   另一方面,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教育竞争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秉持着“相信大家、依靠大家、尊重大家、团结大家”的理念,程敬荣努力学习思考、持续完善自我,尽可能以自身积极向上的言行影响同仁、激励同仁、成就同仁,众志成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经过充分调研,2017年,程敬荣多次向湖北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建议:出台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倾斜政策,凡在乡村任教15年、30年的教师,不受职数限制评聘中高级职称,这一建议被部分吸纳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2019年,襄阳率先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下放中级职称评审权,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满15年、30年及以上的教师,设置中、高级教师职务评聘绿色通道,两年来超职数评聘了中高级职称2066人。同时,襄阳市还充分发挥教育督導作用,大力督促县(市)区政府落实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确保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2015年到2020年,襄阳市教育质量快速提高,筑起高品质区域教育高地,创造了湖北高考“襄阳现象”。在回答襄阳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问题时,程敬荣说:“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珠穆朗玛峰!只有把每个学校都办好,把每个学生都教育好,充分焕发他们的天赋和潜能,拔尖创新人才才会茁壮成长。”
  郑志伟、胡华智是程敬荣2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两人的学习基础都不是特别好,但在程敬荣的激励下,他们找到了成长的意义。郑志伟坚守“永远做好人、天天做好事”的信念,现在已经是东风康明斯的高级管理人员;胡华智执着于计算机科学的学习研究,创立了亿航无人机公司,成为中国无人机领域领军人物。2020年,襄阳四中校友朱师达作为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的负责人,带领团队率先研制出新冠病毒测试盒,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为国、为民培养拔尖人才,是襄阳基础教育永恒的追求。
  “人人争当美德少年、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人人成为生态公民、人人书写伟大梦想”的“四个人人”主题教育为襄阳青少年的发展明确了具体的方向。每年评选表彰的万名“美德少年”成为全市百万中小学生的先进典型,影响深远;“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等让思政课程的教学更活、更实、更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襄阳教育局多措并举,实现了襄阳教育更加公平、更加生动、更高质量的发展。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程敬荣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为襄阳教育营造了一方净土和良好的生态。新时代里,他带领襄阳教育人,围绕“公平优质”不断改革创新,为创办更高水平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不断奋进。
其他文献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就要做到“四心俱到”:爱心、细心、耐心和真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  一、爱心护童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期刊
赞科夫曾表示,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影响它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尽管师生关系如此重要,但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却难以寻找建立和评判师生关系的依据,大家主要凭借个人的主观认识处理和判断师生关系,这给教育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在英国学习期间的几件小事激发了笔者对师生关系的重新认识,通过古今中外影响师生关系的政策法规比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契约精神对建立和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期刊
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艺术、休闲、惊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南方人把轮滑(旱冰)和蹦迪融为一起,作为室内运动引进中国。  轮滑动感激情,有挑战性,能考验人的耐力和勇气。这个时尚运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广场、公园甚至商业建筑楼下的开阔空地,都是轮滑爱好者的天堂,各种轮滑俱乐部、训练班更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2010年,轮滑已经成为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一
期刊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中学生的层次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漠视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面强调实际却未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以及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得力措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改变这一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试着以“分层导学”为主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几年的分层实践表明,它合乎教学改革方向,且小有成效。  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本质追求,要求教师、学校将教育教
期刊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恰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仍没有超越“知识本位”“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
期刊
我明显地感觉到解决问题是小学生的一个难点,每次测验总是在“解决问题”这部分丢分;“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拦路虎”。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注意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英语的习得是一件需要毅力、勇气和意志的实践。由于受母语思维与语境的限制,会出现枯燥、乏味、收效缓慢等现象。这就决定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决定学生英语水平、英语成绩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条件、智商,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
期刊
“问题研讨—行动推进”式校本教研实践研究,旨在借鉴“行动教育”的模式,建立一种符合中学一线教师开展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的、具体的问题,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校本教研的模式能引导教师从小问题入手,并对问题表象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下面就以2013届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的复习为例,来谈谈
期刊
随着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我校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有效落实,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与习惯初步形成,教师也由以往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组织者和协调者。为了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改革成果,有效创新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创设高效的生态思想品德课堂。  一、生态思想品德课堂的内涵  生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教育理论使人们将目光逐渐由重教转移到重学上。中职处于基础教育最后阶段,很快面临随之而来的上岗就业,从学生自身、中职教育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出发,作为文化基础的语文科,应积极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  一、中职语文学科自主学习培养的意义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三年中职学习即是岗前的培训学习,是最后的班级集体学习,是中职生由班级教学过渡到自主学习的交替期,在这个时期有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