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收购西锐带来什么?

来源 :公务与通用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shilei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中航工业通飞全资收购了美国西锐飞机公司,在经历了两年多的磨合后,这家出身名门的全球第二大通用飞机制造商,终于重新找到了感觉。2013年截至目前,西锐飞机公司的市场表现可圈可点。然而,中航工业收购西锐,希望得到的不仅是投资价值,更希望从战略上获得收益。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8年,当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小型通用飞机市场需求迅速萎缩,4座级单发活塞飞机的全球交付量更是减少6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西锐飞机公司的经营情况直线下降,企业发展进入严重困境。然而,西锐当时的困境,对于中航工业通飞来说,则是一个有利时机,中航工业通飞没有错过这样的机会,于2011年成功实现了对西锐飞机公司的战略性并购。
  收购需实现战略价值
  对于这一次并购,外界评价很多,但普遍认为,这次收购对于中航工业通飞来说,既能完善自身通用飞机的产品体系,跨越式地提升小型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市场营销水平,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全面学习美国航空制造企业先进的研发、制造、取证、营销等运营管理经验,打造海外业务平台,培养符合建设跨国公司需要的优秀人才。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以上的战略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西锐是一个流淌着外国文化血液的企业,同时也曾是一个在运营管理、研发制造方面远远超越我们的对手。仅仅拥有股权,中航工业最多只能获取资本回报,要想真正实现收购的战略价值,中航工业通飞必须加强对收购企业的管控、实现深度融合,才能让股东意志自由体现!
  如何管控是一门学问
  并购完成后,世界经济形势再次探底,西锐飞机公司经营风险频发,资金严重短缺。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航工业通飞既面临压力,也有机遇。压力是,面对风险,如何坚持为西锐飞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保证其正常的运营及研发投入;机遇则是,在企业身陷困境时,相对容易采取措施加强对公司的治理和经营管控。
  这一次,中航工业通飞再次抓住了危机中的机遇,一方面充分发挥西锐飞机公司在品牌、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研发、生产、销售、适航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加速推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一方面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变革公司管理结构,加强经营管控。
  在公司管理方面,按照现代管理制度要求,成立了新一届公司董事会,修订了公司章程,基本明确了股东、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在继续留用大部分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及关键技术、市场营销人员的基础上,任命了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尔(Dale Klapmeier)为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任命了为西锐飞机公司服务25年的帕特里克(Patrick Waddick)担任西锐飞机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在加强管控方面,派遣了中航工业通飞副总经理、原国际合作部部长及财务部副部长等高管和骨干人员到西锐飞机公司担任董事长、运营副总裁、财务副总裁。
  与此同时,中航工业通飞还在坚持将西锐飞机公司纳入成员单位管理的原则下,针对境外企业特点,突出重点地建立了规划、计划、预算、报表、考核、股东事务等职能的管理和信息渠道,并面向人才市场竞争和挂钩绩效考核调整了西锐飞机公司的薪酬福利政策。西锐飞机公司根据中航工业集团和通飞的要求,采取了全新的运营数据报告系统、月和周经营会议安排以及平衡记分卡等系统。
  深度融合是收购成功的关键
  中航工业通飞深知,与西锐飞机公司只有在“发展战略、文化和价值观、管理体系、技术研发和产业分工”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才能为双方员工创造融洽的工作氛围,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共享,否则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沟通不畅、合作不力,就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方向和路径!
  为实现不同背景下企业管理,经营、文化的相互融合,这几年,通飞做了很多有益地尝试。
  其中在市场和销售体系的融合方面,通飞公司在珠海成立了西锐飞机亚非营销中心,并于2012年派出了首批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赴西锐培训,在学习借鉴西锐市场营销体系,培育和规划通飞全球营销体系的同时,统一和促进了西锐飞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而在产业协同方面,中航工业通飞也加快了步伐,首先在珠海建设了西锐SR2X系列飞机的集成总装生产线。2012年10月,生产线顺利建成,首批组装生产的3架飞机于当年10月12日成功首飞。珠海航展期间,这几款飞机进行了飞行表演和静态展示,今年将有SR2X飞机在这条生产线上投入生产。目前西锐飞机公司正在支持中航工业通飞在珠海建立SR2X的生产质量体系,并共同建立SR2X飞机部装生产线以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PC认证。中航工业通飞生产试飞员,也走进了美国德鲁斯接受西锐飞机公司专业而系统地培训。
  2012年,西锐飞机公司派遣了技术顾问常驻珠海,支持“领航”150飞机的航电系统设计,并向中航工业通飞工程师提供了复材制造的技术培训;中航通飞研究院的设计力量也已与西锐设计团队携手,共同研发设计SF50飞机。
  经过1年多的努力,现在,西锐飞机公司的员工已经基本认可了“为中航工业通飞创造独一无二的股东价值”这一经营理念。
  营销,营销!
  西锐飞机公司的市场营销体系和理念,是西锐飞机公司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中航工业通飞并购西锐的重要战略价值点。即使是在并购后初期资金短缺极其困难的经营状况下,西锐飞机公司也没有丝毫减弱对市场营销的投入。
  为有效地开拓新的客户市场,2011年起,西锐飞机公司积极开发机队和机构客户,先后取得美国空军、法国空军、沙特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全球“重量级”客户的批量订单。在保持传统零售市场(B2C)营销特色的情况下,西锐初步走出了一条开发机构/机队客户(B2B)的营销道路。
  2013年4月3日,西锐的销售团队又传来喜讯,他们成功签下沙特空军25架西锐sR系列飞机订单。该合同是西锐飞机公司自成功进入美国空军、法国空军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世界级“大客户”市场后的又一次区域性市场“突破”。   销售业绩的增长一方面来自员工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员工更多的热情。一名销售人员在发给同事的邮件中兴奋地说:“才刚过了半年,我就销售了10架飞机,10架飞机的销售指标曾是我今年‘巨大’的个人目标,这是多么好的开端啊,我非常激动,等不及想看到今年后半年会是什么样了!”
  截至6月底,西锐飞机的订单同比增加60%以上,交付量同比增加20架,全面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其中一季度,西锐飞机的细分市场占有率达到36%,创下历史新高,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5月底,当月实现净利润为正值。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6.22%,利润同比改善91.02%。预计2013年全年,西锐飞机公司将销售飞机305架,交付飞机262架,总收入达到1.8亿美元。
  目前,西锐飞机的交付计划已经排到年底。保持较高水平的储备订单,再次验证了西锐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创新才能创造需求
  西锐飞机公司CEO戴尔(Dale Klapmeier)曾说:“现在,西锐飞机公司正在谱写新的篇章,今年,我们刚刚推出了第五代SR22/22T飞机,并迎来了强劲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又大幅加快了SF50飞机的研发。”
  已拥有500多架订单的SF50飞机,是西锐飞机公司在研的一款5~7座级全复合材料单发喷气超轻型公务机,被誉为“中航工业通飞首个按市场经济规律全部自行投资开发的革命性和创新性飞机项目”,2012年初正式获得中航工业立项批复。截止目前,这款飞机已完成了飞行594次,累计飞行632.4小时,发动机开机累计944.4小时。目前,这款飞机研发工作进展顺利。同时,西锐飞机公司已经启动SF50的市场营销,飞行培训、客户服务等商务准备。
  今年1月,西锐飞机公司在美国总部德鲁斯举行全球销售大会,来自全球各地60多名经销商,服务商参加了大会。会上,西锐营销团队正式推出了西锐飞机公司第五代产品——2013年新款SR(G5)飞机。G5飞机是西锐飞机公司有史以来最先进的飞机,该飞机集成了西锐率先使用并深受客户欢迎的各项先进技术,如CAPS整机降落伞技术、PerspectiveTM先进航电技术,FIKI防冰技术等,性价比大幅提升。
  G5的推出,使得西锐飞机得以继续占领市场的“制高点”。2013年2月5日,该型号正式获得FAA的批准,2月8日,首架飞机交付客户。
  乔布斯曾说,客户的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不是自发产生的!
  西锐深谙这句话的道理,唯有创新,唯有给客户提供更多选择,才能激发市场的潜在需求,而那些走在创新前列的企业,往往最终都会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美国人的看法在改变
  西锐飞机公司被中航工业通飞收购之后,其一举一动都受到美国各界的关注。西锐G5飞机的热销和西锐市场人员的努力,也再次引发了媒体对西锐的关注。5月份,西锐飞机同时成为了三家航空主流媒体的封面主题,这是一种业内罕见的现象。
  近日,美通社(PRNewswire)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大幅报道了西锐飞机公司大福克斯部件厂热压罐安装到位、扩充大福克斯产能,为喷气机生产做准备的消息,迅速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该热压罐将主要用于活塞飞机碳纤维机翼大梁的制造和喷气式飞机SF50机翼大梁和其他碳纤维部件的制造,可大幅度降低成本,扩大西锐飞机公司的生产能力。
  归入中航工业通飞旗下之后,西锐飞机公司管理层与当地政府官员、议员和新闻媒体加强了沟通,提高了当地社会对中航工业通飞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中国公司并购美国整机制造公司的在美社会效益也在不断形成中。
其他文献
2013年5月,民航局首次公布了通用航空专项资金使用方案,截止到2014年12月初,预算方案已公布了3期。近两年,社会资本在通航领域十分活跃,通航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否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自2012年12月民航局、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以来,民航局已分别于2013年5月24日、2013年12月5日、2014年12月4日公示了《2013年
期刊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在建或规划中的通航产业园都选择了以制造业为切入点,进而打造集制造、运营、销售、维修托管、航空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否科学,能否持续,是值得怀疑的。  据有关机构统计,当前全国各地规划的以通用航空为主题的产业园区(航空城、开发区),由2010年的21个增加到2013年7月的116个,遍及全国28个省市。在这些已建或计划建设的通航产业园中,90%以上选择了以制造业作
期刊
2014年,喷气公务机厂商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热情不减,一些新项目陆续公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湾流G650ER、G600和G500项目,达索的“猎鹰”8x项目。以及Aerion公司的AS2三发超声速公务机项目。此外,一些在研机型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其中最突出是莱格赛450、“奖状纬度”、“奖状经度”、“猎鹰”5x、里尔85、“环球”7000和8000、PC-24、本田喷气、SF50等,莱格赛500在这一
期刊
在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交界处的北纬65度,有一座为冰雪苔原所覆盖的火山小岛。这座熔岩岛全部由火山喷发物堆砌而成,加之孤悬海外,不受外来物种打扰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地表环境和物种分布,这里就是冰岛。由于靠近北极圈,其荒芜寒冷的内陆冰川岩原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接近月球表面的陆地环境。美国宇航员登月之前曾在这里进行模拟月表登陆的适应性训练。除了很多直接以冰岛为背景的幻想影片,近日好莱坞科幻大片—
期刊
20世纪80-90年代取证投产的公务机采用了第一代CMS,它们基于模拟式联合管理技术架构,子系统间没有组网,仅能提供简易的客舱管理功能,如灯光管理、卡带式音频视频播放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代CMS已基本退出市场。90年代开始,第二代CMS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基于集成化技术架构,数模混用,客舱设备之间通常采用串行数据通讯,部分子系统是全数字化的。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代CMS逐渐兴起
期刊
2010年年底至今,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中国通航实现了过去几十年没有实现的目标——行业指导政策趋向细化,宏观规划布局渐渐成型,地方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民间飞行活动日益兴起。  这些变化虽然还不是根本性的,暂时也不能改变中国通航落后的面貌,但是足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产业。随着私人飞行、公务机等一个个原本“神秘”或者“陌生”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众中流行,中国通用航空的潜在需求越积越大。  相对需求的
期刊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意见》将低空空域开放划分为三个阶段,2011年前为试点阶段,2011年至2015年底前为推广阶段,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阶段。  受上述政策影响,大量资本蜂拥而入通航产业。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通航企业共149家,其中46家为2010年后新增企业。此外,还有约120家通航企业正在筹
期刊
当前,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中各业务类型的投资前景并不容易精准把握,只有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政策等各类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通用航空发展的总体趋势,才能理性看待产业发展现实,把握好投资方向。  近年来,我国针对通用航空产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在政策引导作用下,我国通用航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通用航空正逐渐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选择,而且多方资本的投资热情也日渐提高。  
期刊
摘 要:为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及解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质认定条件及其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口径进行了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统筹好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的关系,主动参与登记与入库。同时,关注税收政策优惠比例及时限,留意追溯享受与年度汇算清缴规定,重视研发支出的会计管理,做好后续维护工作,在政策界限与操作规
期刊
2013年9月5-8日,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以下简称直博会)在天津市中航工业直升机产业基地隆重举行。在5-6日的专业日期间,来自世界各国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突破8000人:而在公众日期间,展会现场累计接待各类观众达4万人。  本次直博会突出国际化,有近300家国内外直升机产业的生产商与配套企业参展,除中航直升机公司以外,国际直升机巨头如欧直公司、西科斯基公司、阿古斯特维斯特兰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