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让问题发生发散思维让问题解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的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性是学习的状态;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生成性是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高潮、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以课为媒,立足课堂,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
  【关键词】高效课堂 生成性问题 头脑风暴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0-01
  一、如何产生有效的生成性问题
  1.把握好时机:有效的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一定是在学生有感而发的时候。比如:在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中,多数教师可能会播放一个与二氧化硫用途有关的视频,也会做一些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还会设计知识应用环节。这些环节的设置,在学生的头脑中都会形成新旧知识的碰撞,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碰撞,已掌握的解题方法和新的解题思路的碰撞。这时,如果老师轻轻的问一句:大家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便会提出许多生成性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来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好形式:为了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头脑风暴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学生不受限制,自由发言、相互影响,形成思维的热潮。教师不得批评任何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动作和神色。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教学时,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时,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学生能提出许多生成性问题:如①二氧化硫为何有毒性?②亚硫酸有没有吸水性?③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有何区别?④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为何不生成硫酸?⑤亚硫酸为何不稳定?⑥溴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⑦高锰酸钾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⑧将氯气和二氧化硫放在一起漂白性会增强吗?⑨二氧化硫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这些生成性问题,都与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关,也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都是有效的生成性问题,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达到高潮。
  二、教师如何应对生成性问题
  当大量的生成性问题出现时,问题如果逐个解决,可能面临时间不够、用现有知识和方法无法解决、或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教师应如何应对生成性问题?我认为教师应把握两三个原则,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有条不紊。
  1.不回避:教师应当多鼓励,将各种设想全部记录下来,即使自己认为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设想,亦不得予以驳斥。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上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同学们才可能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集中全部精力开拓自己的思路,为后面解决问题创造民主环境。
  2.活筛选:课堂教学中方便解决的当堂解决;与本堂课重点难点相关的集中解决,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的优先解决;若与本堂课内容关系不大,难度过大,课堂无法解决的可下节课再解决;师生利用课堂资源无法解决的可利用网络学习解决。如问题③④⑤⑥⑦⑧这些问题与本堂课重点难点相关可课堂解决;问题①②⑨可以提示学生利用网络课后解决。只有将问题列举、归类,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这样解决问题可以有的放矢。
  3.会利用: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仅靠教师,教师绝对不能当知识的“二传手”。教师应当很好地利用教材、利用已有知识、利用实验、利用网络、利用视频、利用学生的智慧让问题理性解决。
  三、如何解决生成性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学家维特罗克对生成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最早的研究,他认为[1],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是主动的构建自己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解决生成性问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建构,通过发散思维,将问题不断解决。
  1.横向思维:如问题④和⑤,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可逆过程,从化合价、可逆反应、溶于水的实验现象、存在的粒子等进行横向类比研究,运用好横向类比思维,可让路走得越来越宽,使问题轻松解决。
  2.多路思维: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如问题③,教师可通过类比二氧化硫与氯气、活性炭的漂白原理、漂白效果、漂白的可逆性等进行知识点拨,还可通过演示实验强化对比、再通过生活中两者的应用视频等多角度、多方面获得知识,融会贯通。
  3.组合思维: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问题。如问题⑥⑦⑧,这些问题都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有关,教师可以以溴水和二氧化硫反应为例,从标化合价入手,从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的角度对方程式进行书写。再举一反三,逐类旁通。进一步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思路。
  生成性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所拥有的主体作用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础上,重视新知与已有长时记忆内容与信息相互联系作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豆瓣读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人们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应该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众说纷纭。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针对综合性学习“课题”性的特点分课题评价,明晰反映三维目标,其次实施全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发展,第三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法,有效突出评价重点,最后实现评价者多元化,促进多向交流互动。笔者旨
期刊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快乐自然地深入学生内心,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其成为生活中的坚韧顽强者!在授课“刘禹锡《陋室铭》”一课时,笔者主要从引导学生认识刘禹锡的良好品性,让学生真正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强生命的韧性,去其生命的脆弱浮华,提高其生命的质和量!绽放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品质 为政清廉 生命的韧性 生命的宽度 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2  当前,我国处在由产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的重大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的生存和发展令人堪忧,引人思考。今年我所任职的专业有财管、金保和社管,这些专业虽然不跟语文这门学科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是无论学生的职业就业塑造和基本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语文课的熏陶。语文课在这里不仅仅是传统的识字组文
期刊
【摘要】语文中的对比教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内容或结构相同的课文结合在一起教学,通过对一篇或多篇课文的背景、情感、人物行为、结尾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对比、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比 背景 托物言志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对比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方法、写作艺术,反复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逐段分析、逐段讲解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学生接触多了,容易产生厌倦,而找准切入点进行分析理解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丰碑》的教学对这种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切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忙个不停,但学习效率、效果难如人意。本文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结合部分复习内容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对复习课课堂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6-01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最终带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曾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是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教学例谈 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4-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6-01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都必然是立足于教学之上的,自2014年以来,胶州教研室在基础年级全面启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就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下探究,自主学习、了解、发现问题,课上通过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去解决问题。而作为全方位备战高
期刊
【摘要】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认为翻译的宗旨是以目的语读者为本, 强调他们作出的反应须与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意合。在意合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对意合的内涵,现象、特点、规律以及意合手段等都进行过探讨。本文尝试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并以读者反应论为基础, 提出了具体的意合方法,认为在旅游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得其文本信息的传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