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有不少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问题。同时,这些重要论述又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紧密相连。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领导干部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4-0069-04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有不少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问题。同时,这些重要论述又与改革發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紧密相连。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领导干部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
如何正确对待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早在2009年3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曾经针对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他认为,在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解决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本领当然不可能是天生的,这就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所以,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就是所谓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的内容,习近平认为“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他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之后,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又多次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中仅在2014年就先后四次强调了这个问题。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他还特别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增强文化自信[2]。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他表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3]。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是,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则既需要我们对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这是因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4]。时隔两天后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
所以,一方面,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者一项事业的领导者而言,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修养、增长智慧乃至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如同“君子之德风”的道理一样,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经世济用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更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关键是要着眼于资政育人,最大限度地汲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养分以及思想精华,帮助自己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工作本领。限于篇幅,结合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中引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从为人之道、治理之道及“和合”之道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修身立德——为人之道
修身立德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也是习近平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修身立德就是要“自省、自察、自我批评”——通过反求诸己,以德行自立。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习近平就把“严以修身”摆在了首位,在其他很多场合他也一再强调领导干部修身的重要性。习近平对修身立德的要求体现为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2013年3月3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引用了孟子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勉励共产党人追求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做坚定、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1]。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就引用了管仲《管子·戒》中的“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和《论语·为政》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名言,以勉励和告诫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增强道德力量作为人生重要的必修课,自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养浩然之气[6]。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清代郑板桥《竹石》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以竹品借喻人品,突出为了事业“历百折而仍向东”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道德理想[3]。 (二)为官为政——治理之道
政通人和是历代执政者的政治理想和终极追求。为官为政之本就是要造福于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官为政的智慧对我们领导干部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是以民为本。早在2004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撰文《无心百姓莫为官》。在文中,他引用明代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一句,以煤炭自喻,抒发自己为民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同时告诫领导干部必须心有百姓[7]26。他多次引用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来论述安民治政的重要性。二是居安思危。改革进入深水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习近平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告诫广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7]27。三是廉潔奉公。习近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阐明干部保持廉洁的方法。他认为,为官须“慎微”“慎独”“慎欲”。“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慎独”——“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一文中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慎欲”,谨防“贪欲”之害。四是选贤任能。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引用《墨子·尚贤》中的“尚贤者,政之本也”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来说明选贤任能是为政之要义。习近平曾在基层工作,他十分重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他曾多次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强调了从基层一线培养、任用人才的重要性。五是于法有据。法者,治之端也,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治理念虽然从本质上不同于现代民主法治体系,但传统文化中朴素的法理思想及其包含的许多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仍值得我们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借鉴。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一文中引用明朝张居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调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思维,政府依法行政是良好法治环境的基础。
(三)和合——家国之道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谈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习近平关于“和合”的理念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其外交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中。今天,“和平发展”与“互利合作”的“和合”文化理念已成为中国处理与各国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一是坚持正确义利观,合作共赢,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础。2013年10月3日,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引用“计利当计天下利”(于右任题赠蒋经国对联);2014年11月22日,他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引用《老子·第八十一章》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来传达在多边合作与交流中平等互信,互慧互利,彼此共赢的理念——既要确保本国利益和发展空间,也要寻找同合作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8]。二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合和”是一种多元、开放、包容的理念。由于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各国从文化到历史,从政治到制度都有多样性的存在与选择。只有认识到差别,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向世人阐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应互相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发展这一主张[9]。
三、中华传统文化:有扬弃的继承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继承与弘扬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当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它的“根”和“魂”,它就无法生存和延续下去。所以,习近平秉承历代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态度,强调指出:“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10]181因为,在习近平看来,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而且“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4]
(二)勤学与笃行
早在2009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曾就领导干部的读书问题发表过专门的讲话。他认为,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并把“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列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阅读的三个方面的书籍之一。在他看来,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他还对部分领导干部不好读书、不勤读书、不善读书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告诫领导干部要发扬挤劲、钻劲、韧劲,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12]。2013年3月,习近平虽已不再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但他仍然出席了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再次专门就学习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借用《荀子·大略》中“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这一名句,借此向广大领导干部强调学习是为官者的基本功,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以致用,增长才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还再次就部分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的现象进行批评,认为“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1]当然,在习近平看来,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他强调,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入“喜欢乱嚷”“好吹嘘”“饶舌”的“客里空”[1]。 (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就其内容和性质而言,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低劣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总之,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还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肯定甚至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反复论述和强调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积极的一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習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3]传统文化既然有这一性质和特点,我们今天当然“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这就有一个如何处理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164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陈旧的部分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紧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5]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人民日报,2014-10-16(1).
[6]平萍,张建新.努力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侧记[N].河南日报,2014-05-12(2).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N].人民日报,2014-11-22(2).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 c1024-24758504.html.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1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05-18(1).
[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4-0069-04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有不少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问题。同时,这些重要论述又与改革發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紧密相连。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领导干部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个人修养和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定力,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
如何正确对待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早在2009年3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曾经针对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他认为,在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解决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本领当然不可能是天生的,这就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所以,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这就是所谓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的内容,习近平认为“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他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之后,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又多次强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中仅在2014年就先后四次强调了这个问题。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他还特别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增强文化自信[2]。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他表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3]。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是,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则既需要我们对我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这是因为,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4]。时隔两天后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
所以,一方面,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地区或者一项事业的领导者而言,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修养、增长智慧乃至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如同“君子之德风”的道理一样,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激发出更大的潜能,展现出更大的魅力。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经世济用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更不是为了装点门面。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关键是要着眼于资政育人,最大限度地汲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养分以及思想精华,帮助自己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工作本领。限于篇幅,结合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中引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从为人之道、治理之道及“和合”之道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修身立德——为人之道
修身立德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也是习近平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修身立德就是要“自省、自察、自我批评”——通过反求诸己,以德行自立。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习近平就把“严以修身”摆在了首位,在其他很多场合他也一再强调领导干部修身的重要性。习近平对修身立德的要求体现为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2013年3月3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引用了孟子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勉励共产党人追求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做坚定、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1]。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就引用了管仲《管子·戒》中的“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和《论语·为政》中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名言,以勉励和告诫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增强道德力量作为人生重要的必修课,自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养浩然之气[6]。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清代郑板桥《竹石》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以竹品借喻人品,突出为了事业“历百折而仍向东”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道德理想[3]。 (二)为官为政——治理之道
政通人和是历代执政者的政治理想和终极追求。为官为政之本就是要造福于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官为政的智慧对我们领导干部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一是以民为本。早在2004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撰文《无心百姓莫为官》。在文中,他引用明代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一句,以煤炭自喻,抒发自己为民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同时告诫领导干部必须心有百姓[7]26。他多次引用一代名相张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来论述安民治政的重要性。二是居安思危。改革进入深水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习近平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告诫广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7]27。三是廉潔奉公。习近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阐明干部保持廉洁的方法。他认为,为官须“慎微”“慎独”“慎欲”。“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慎独”——“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一文中谆谆告诫党员干部要“慎欲”,谨防“贪欲”之害。四是选贤任能。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引用《墨子·尚贤》中的“尚贤者,政之本也”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来说明选贤任能是为政之要义。习近平曾在基层工作,他十分重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他曾多次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强调了从基层一线培养、任用人才的重要性。五是于法有据。法者,治之端也,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治理念虽然从本质上不同于现代民主法治体系,但传统文化中朴素的法理思想及其包含的许多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仍值得我们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借鉴。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一文中引用明朝张居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强调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思维,政府依法行政是良好法治环境的基础。
(三)和合——家国之道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谈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习近平关于“和合”的理念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其外交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中。今天,“和平发展”与“互利合作”的“和合”文化理念已成为中国处理与各国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一是坚持正确义利观,合作共赢,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础。2013年10月3日,他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时,引用“计利当计天下利”(于右任题赠蒋经国对联);2014年11月22日,他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引用《老子·第八十一章》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来传达在多边合作与交流中平等互信,互慧互利,彼此共赢的理念——既要确保本国利益和发展空间,也要寻找同合作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8]。二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合和”是一种多元、开放、包容的理念。由于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各国从文化到历史,从政治到制度都有多样性的存在与选择。只有认识到差别,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才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中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向世人阐述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应互相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发展这一主张[9]。
三、中华传统文化:有扬弃的继承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继承与弘扬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当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领导干部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它的“根”和“魂”,它就无法生存和延续下去。所以,习近平秉承历代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态度,强调指出:“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10]181因为,在习近平看来,不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1],而且“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4]
(二)勤学与笃行
早在2009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曾就领导干部的读书问题发表过专门的讲话。他认为,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并把“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列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阅读的三个方面的书籍之一。在他看来,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他还对部分领导干部不好读书、不勤读书、不善读书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告诫领导干部要发扬挤劲、钻劲、韧劲,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12]。2013年3月,习近平虽已不再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但他仍然出席了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再次专门就学习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借用《荀子·大略》中“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这一名句,借此向广大领导干部强调学习是为官者的基本功,只有不断的学习,学以致用,增长才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还再次就部分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的现象进行批评,认为“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1]当然,在习近平看来,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他强调,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入“喜欢乱嚷”“好吹嘘”“饶舌”的“客里空”[1]。 (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就其内容和性质而言,总是包含着两个方面——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低劣的一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总之,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还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肯定甚至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复古主义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反复论述和强调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积极的一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習近平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3]传统文化既然有这一性质和特点,我们今天当然“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这就有一个如何处理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164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陈旧的部分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紧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5]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人民日报,2014-10-16(1).
[6]平萍,张建新.努力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侧记[N].河南日报,2014-05-12(2).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N].人民日报,2014-11-22(2).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8/ c1024-24758504.html.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12]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05-18(1).
[1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