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事业是关系国家兴旺、民族富强的伟大事业,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维护和关注的大事。从教育的從属来看,学校是教育的机构,老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其他人似乎是教育的局外人。从教育的社会性来看,人人都是教育的当局者,每个人从小孩成为大人就是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转变。这样说来,人人都是教育者了。因此,我们要关注教育,清醒地认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在此,笔者借鉴一些教育观点,浅议一下教育的功利性问题。
一、认识教育的功利性
曾有记者采访一位陕北的放羊娃,记者:“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卖钱。” 记者:“卖钱做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娶媳妇做什么?” 放羊娃:“养娃。” 记者:“养娃做什么?” 放羊娃:“放羊。”听到故事的人无不报之以笑声,认为这个放羊娃太简单,或者说太可笑。可是,类似的对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干啥?”“考个好大学啊”“考大学干啥?”“将来找个好工作啊”。“妈妈,给我买个足球吧”“不行,这次考试你才考了80分,还想去玩!”我们听到这样的对话,不但习以为常,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在英文媒体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中说:“中国国内的初级教育系统并不是在教育人。那只是一个考试中心,那些在应试中获得成功的,有机会去大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没能培育出多才多艺、善于交际、自力更生、富于质疑精神的年轻人来,他们只培育出了两种人:赢家和输家。赢家去了大学进行‘商业研究’。输家只能回家种田或去工厂劳作。学校很少有体育或课外活动,喜欢运动的孩子被挑出来送到专门的学校,学习如何去赢取奥运会金牌,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被赶去艺术学校,他们天赋中的热情和喜悦被训练消磨掉了。”这段话是对我们现有的教育的评价。
二、教育功利性的危害
1、教育的功利性改变了教育本质
功利化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父母关心的首先是孩子的成绩,在许多成人的头脑中为儿童设定的一条理想道路是:好好读书——上大学——有好工作——成为成功者——实现人生目的。每年的六月高考是最揪心的日子,面对成绩,几家欢喜几家忧。考上大学的,学生大有“船到码头,车到岸”的轻松,家长有“大功告成”的欣喜;考不上的,学生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沉重,家长有“恨铁不成钢”的恼怒。学校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好,考高分、各种考试把学生变成了一架考试机器,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定论老师的能力,评价学生的优劣,把学生切割为“好学生”和“差学生”。曾有中国教育代表团去美国交流,当问对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比例时,美国的一个中学校长吃惊地说:“差生?我们这里没有差生,只有特点不一样,优势不一样的学生。”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不能有所感悟吗?功利化的教育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遏止了青春活力。学校教育的本质也由此发生了异化,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素养,重规范整齐轻创新独立。教育的本质似乎就是为了考试。
2、教育的功利性扭曲了学生的本性
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需求。功利主义是 “为分数而奋斗”的应试教育。我们看到,小学生的书包又大又沉,高中生的课桌上书本高高的像一道厚实的屏障,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有生字、算术、英语的作业。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他们不会思考,不会质疑,只会死记硬背,只会重复完成作业。数学家丘成桐说,“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比其它许多国家要沉重得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材,不惜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代之以各种课余学习,这让他们痛苦不堪”。
三、摆脱功利教育的措施
未来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不会生活的人。教育的意义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1、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谈到教育时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中小学要改变单纯灌输式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21世纪国际委员会指出,学会生存的准确含义是“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要明确: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经受挫折的毅力比单纯地提高考试分数重要的多。
2、多方配合,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自我教育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和谐共生。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正确的主导作用,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提升家长的育人方法,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近两年来,我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支持教育的策略,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投资优化教学设施,鼓励并奖励高考优秀学生、家长,表彰先进教师师德标兵等,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先后派了三四批优秀教师及校长到福建省厦门市东渡六中挂职培训,学习了福建省集美中学等学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公开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以生为本,发展个性的学生培养目标,特别是学习和探究了现任厦门六中校长、特级教师刘卫平的“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与改革模式,同时,我县教育局还请刘卫平等专家来我县讲授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指导我县教师授课的方法,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有利地促进了我县教学改革。和谐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主题,我们可以结合本县实际,学习他们先进的方法 。
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王牌。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根本,人人受到尊重、人人得到发展、人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才是 真正的教育。
一、认识教育的功利性
曾有记者采访一位陕北的放羊娃,记者:“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放羊娃:“卖钱。” 记者:“卖钱做什么?” 放羊娃:“娶媳妇。” 记者:“娶媳妇做什么?” 放羊娃:“养娃。” 记者:“养娃做什么?” 放羊娃:“放羊。”听到故事的人无不报之以笑声,认为这个放羊娃太简单,或者说太可笑。可是,类似的对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干啥?”“考个好大学啊”“考大学干啥?”“将来找个好工作啊”。“妈妈,给我买个足球吧”“不行,这次考试你才考了80分,还想去玩!”我们听到这样的对话,不但习以为常,而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在英文媒体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中说:“中国国内的初级教育系统并不是在教育人。那只是一个考试中心,那些在应试中获得成功的,有机会去大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没能培育出多才多艺、善于交际、自力更生、富于质疑精神的年轻人来,他们只培育出了两种人:赢家和输家。赢家去了大学进行‘商业研究’。输家只能回家种田或去工厂劳作。学校很少有体育或课外活动,喜欢运动的孩子被挑出来送到专门的学校,学习如何去赢取奥运会金牌,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被赶去艺术学校,他们天赋中的热情和喜悦被训练消磨掉了。”这段话是对我们现有的教育的评价。
二、教育功利性的危害
1、教育的功利性改变了教育本质
功利化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父母关心的首先是孩子的成绩,在许多成人的头脑中为儿童设定的一条理想道路是:好好读书——上大学——有好工作——成为成功者——实现人生目的。每年的六月高考是最揪心的日子,面对成绩,几家欢喜几家忧。考上大学的,学生大有“船到码头,车到岸”的轻松,家长有“大功告成”的欣喜;考不上的,学生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沉重,家长有“恨铁不成钢”的恼怒。学校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好,考高分、各种考试把学生变成了一架考试机器,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定论老师的能力,评价学生的优劣,把学生切割为“好学生”和“差学生”。曾有中国教育代表团去美国交流,当问对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比例时,美国的一个中学校长吃惊地说:“差生?我们这里没有差生,只有特点不一样,优势不一样的学生。”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不能有所感悟吗?功利化的教育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遏止了青春活力。学校教育的本质也由此发生了异化,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素养,重规范整齐轻创新独立。教育的本质似乎就是为了考试。
2、教育的功利性扭曲了学生的本性
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需求。功利主义是 “为分数而奋斗”的应试教育。我们看到,小学生的书包又大又沉,高中生的课桌上书本高高的像一道厚实的屏障,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有生字、算术、英语的作业。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他们不会思考,不会质疑,只会死记硬背,只会重复完成作业。数学家丘成桐说,“中国孩子的课业负担比其它许多国家要沉重得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材,不惜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代之以各种课余学习,这让他们痛苦不堪”。
三、摆脱功利教育的措施
未来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不会生活的人。教育的意义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1、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谈到教育时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中小学要改变单纯灌输式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21世纪国际委员会指出,学会生存的准确含义是“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要明确: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经受挫折的毅力比单纯地提高考试分数重要的多。
2、多方配合,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自我教育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和谐共生。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正确的主导作用,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提升家长的育人方法,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使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近两年来,我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支持教育的策略,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投资优化教学设施,鼓励并奖励高考优秀学生、家长,表彰先进教师师德标兵等,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先后派了三四批优秀教师及校长到福建省厦门市东渡六中挂职培训,学习了福建省集美中学等学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公开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以生为本,发展个性的学生培养目标,特别是学习和探究了现任厦门六中校长、特级教师刘卫平的“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与改革模式,同时,我县教育局还请刘卫平等专家来我县讲授教育教学理论,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指导我县教师授课的方法,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策略有利地促进了我县教学改革。和谐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主题,我们可以结合本县实际,学习他们先进的方法 。
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王牌。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根本,人人受到尊重、人人得到发展、人人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才是 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