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马克思义,传播马克思主义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3532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出版界的同志要我回忆一下解放以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怎样翻译马列著作的(《新哲学手册》,一九四八年上海大用图书公司出版)。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从我怎样信仰马克思主义开始说起。
  我生在清王朝的末期(光绪十四年)的江南水乡绍兴。那时是黑暗的年代,内忧外患交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志的青年都愤然起来革命。绍兴是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光复会就是浙江地区的革命团体。它的首脑人物徐锡麟在安庆枪杀安徽巡抚恩铭,首先发难起义,不幸失败,被剖心炒食,壮烈牺牲。在绍兴的革命女英雄秋瑾也被清政府在轩亭口斩首。那时我还年轻,但徐锡麟、秋瑾的死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当时人们对辛亥革命寄予了深切的期望,总以为从此社会会光明起来。但是,辛亥革命仅仅赶走了一个皇帝,剪去了拖在背后的辫子。辛亥革命的成果不久就被袁世凯所篡夺,人民仍然被压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两座大山下面。以后军阀混战,搞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北伐的胜利,又曾给人们带来过希望,但日子不常,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捕杀了几十万革命志士,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一个有头脑的爱国知识分子看到这种情况,怎么能不深思和焦虑。
  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讲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庶民的胜利,工农政权为世界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革命的先驱者们决心以俄为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传播到中国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领路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很快就在中国传播开来。
  一九二一年,我进入商务印书馆当一名小雇员。那时就接触到瞿秋白、杨之华、茅盾、侯绍袭、杨贤江等共产党人,并和他们结成亲密的友谊。秋白曾约我到上海大学讲进化论;侯绍裘曾约我到松江女子中学讲妇女解放。他们两人后来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但是他们的革命精神却使我永生难忘。那时我开始学习一点马列主义著作,结合我亲身经历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所带来的痛苦,使我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所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因而使我向往着共产党。那时,结合着编辑生物书籍,开始翻译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如苏联乌拉诺夫斯基著的《马克思主义和自然科学》(一九三八年、上海珠林书店出版),以后感到应该翻译点马恩的原著,在人民中间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马列主义的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哲学,才能懂得革命的道理。但马列主义的哲学著作是很多的,为了普及易懂,选了一本英国朋司(E·Burns)选辑的马恩的哲学著作《新哲学手册》翻译。开始时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我失业在孤岛的上海,因病贫交困,一直耽搁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遇上大用图书公司的负责人王德鹏,他说:“你可以译点马恩的书吧!”于是我又捡起来,在女儿周哗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大用图书公司因为出版进步书籍而屡次被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所迫害,王德鹏只得出逃。
  翻译介绍马克思的著作一直是我的宿愿,以后我专门买了一套德文版马恩列斯的选集,其中列宁的《哲学笔记》我看过多遍,想把它译出来,但终未成功。马恩的《共产党宣言》早有中译本。但是我总觉得马恩在一八八○年再版时,把书名改为《共产主义宣言》(内容也有修改),是很有道理的,应该把中译本书名改为《共产主义宣言》才对,其中一些译文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总想把它重译过,但也因琐事缠身,以后是患眼病,视力衰退,终于未能如愿。我想后人总是会做这工作的,而且会做得更好。
  现在马恩著作已有全集的译本,我过去译的东西已没有什么用处了。只是回想起过去翻译马恩著作的情况,不胜今昔之感。在那黑暗年代,读马恩的著作就有被杀头的危险,而现在有这么多马恩的原著,可以供大家自由阅读,这个幸福来之不易。时代在前进,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是永远灿烂的。在今天宣传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要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研究。我相信后来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习和运用,一定会做得更好。
  
  一九八二年二月
  
  (本文是周建人同志为马列著作编译局所编《马恩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文集而写,此书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颇有特色,他把读书看作一种精神享受,其意境是很高的。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年轻的陶渊明就有这样超脱的意境,的确与众不同。他在《读》十三首的诗序中把他读书的乐趣描绘的历历如画。当初夏季节草木茂盛,住房周围的树木枝叶繁密,小鸟在枝头欢欣歌唱。春播春耕告一段落,他回到家里读书。东风吹拂,细雨,一个人安静地读《穆天子传》和《山海经》。神游于
山西平遥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一项乐趣:看家中长辈搓“莜(yóu)面栲(kǎo)栳(lǎo)栳”。只见老人给莜面淋上开水,用擀面杖搅拌成面团,趁热将其揉精,然后在表面光滑的石板上滴一点油,将一块莜面夹在中指和食指间,一摁一推,再一卷,便形成一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舌形薄片圆筒。整套工作不过三五秒,孩子们却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老人把这些圆筒一个挨一个地整齐排立在已备好的蒸笼上。  莜面栲栳栳是平遥人最
吴桃柄,1936年出生于陕西旬邑县,中共党员,1947年为“保卫延安”参加解放军,经历过著名的瓦子街战役和解放兰州战役等大小战役20余次,还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后转业回到延安工作。吴桃柄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本刊特约记者赵卫东 / 摄)中图:2021年清明节前,吴桃柄在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扫墓。(本刊特约记者杨芳桢 / 摄)右图:吴桃柄学习过的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和《实践论》。  “清明时节雨纷
在新兴的版画运动中,李桦是一位热忱的老战士。早在三十年代初,他团结学生,组成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在鲁迅先生亲切指导下,从事木刻运动,创作了许多木刻作品,出版了《现代版画》手印会刊,包括藏书票专集在内,编印了十八卷之多;还出版了个人专集、数人合集、木刻连环画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和好评。鲁迅先生引导他们表现自己经验过的生活,开拓新路,扩大体裁范围,以引起读书界的注意;更主
台湾旅美女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已在国内出版了。这本一度在台湾曾是留学美国必读的心理准备书,听说在海外风行一时。它道出了海外一代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没有“根”的苦恼。使“没有根的一代”,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流行的名词。  小说的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出国留美,得了博士学位,留在美国教书。十年以后,他回台湾省亲。他虽在美国学成业就,但却处处被寂寞笼罩着:离乡去
李大钊(张桐饰)在工人中演讲。青年毛泽东(侯京健饰)在雨中跑过长沙街头。鲁迅(曹磊饰)创作《狂人日记》。蔡元培(马少骅饰)雪中访陈独秀。  1988年,16岁的山东少年张永新带着干粮和水壶出去看电影,在影院一坐一整天。看完张艺谋的《老井》,出来都不想和周围人说话了,完全沉浸在想象中,从那以后,坚定要入这一行。  20岁时,张永新来到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第一年,他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春季,满城黄沙漫天。
“ 纸牌屋”式的黑暗早就侵入了美国的政治圈、法律圈,围绕所谓“ 中国病毒”的各种叫嚣,不过是美国式滥诉的国际版本。  5月24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很抓人眼球:没有照片也没有图表,而是密密麻麻列出了1000名美国新冠肺炎死者的姓名、年龄和身份。导语中编者写道:“这里列出的1000人仅占死者总数的1%。”在美国新冠肺炎死者近十万之时,该报以此向逝者致哀:“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他们曾经是我们中的一员
2021年2月8日,王程韡在北京清华大学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韡,音同伟,意思是光明、丰盛。《诗经·棠棣》里有这么一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翻译成当代白话歌词,大概是:棠棣花儿开成片,花萼花蒂多娇艳。世上何物最珍贵,山高水长兄弟情。  上世纪90年代,家住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初中生王宇,并不知道这些。那个年代,速算风靡全国,身处东北偏远小县城,教学资源匮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的《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一册(全书分为两册)最近问世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应该首先加以肯定。  乔治·卢卡契(GeorgLukács,一八八五——一九七一)的名字,对于我国文艺界并不陌生。早在四十年代初,著名美学家吕荧就在《七月》杂志上译载了卢卡契的《叙述与描写》一文(这里顺便提一句:吕荧同志曾因胡风一案的牵连,遭到了莫须有的批判。后来虽被解脱“胡风分子”之嫌
林品  “这是哪门子的《天龙八部》?”新版《天龙八部》8月中旬开播以来,吐槽之声不绝于耳。这部剧豆瓣开分低至3.4分,在《天龙八部》全部9个版本的影视改编中位列倒数第一。  就剧情而言,主要角色在第一集里就如走马灯一般悉数亮相,乔峰、虚竹、慕容复等角色提前发生交汇;就角色而言,乔峰缺乏“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侠气场,王语嫣缺乏“身旁似有烟霞轻笼”的飘飘仙气,虚竹缺乏天真无邪的单纯气质,段誉更是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