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秸秆焚烧的综合利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she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当今社会更是环境保护的新阶段。而且目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更是当务之急。现在,虽然各省市都在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愈发严重。而农村中的秸秆焚烧引发的污染更是越来越严峻,为此以秸秆焚烧致较大污染将公开通报的政策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再采取其他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秸秆焚烧 新农村
  作者简介:李娇,四川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172-02
  一、 农村秸秆焚烧概述
  我国幅员广阔,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更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单就秸秆产量来说,每年有上8到9亿吨的产量,据有效统计,我国的秸秆产量占据世界总量的30%,为此如何有效利用秸秆保护环境又成了一大重要问题。因为目前不容忽视的是,农民大多采用在田间就地焚烧秸秆,产生的大量浓烟,对大气污染、人体健康、交通安全都造成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秸秆势必就出现了大量过剩的现象,以至于一到收获的季节农民直接把秸秆于田间焚烧,为农村的环境恶化问题增加了更严重的因素。随着新能源的推出和社会大力倡导的环保意识对人们的加深,怎样合理利用秸秆问题成了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重点。
  环境保护部更是于2015年10月10日明令指出:秸秆焚烧致较大污染将公开通报,环保部督促各市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对秸秆禁烧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的相关部门严格问责,并将问责情况向全社会公开。这是因为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发布了卫星遥感巡查监测2015夏季全国秸秆焚烧情况。数据表明:2015年5月20日至2015年7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共1158个,较2014年同比减少961个,减幅为45.35%。但部分地区违法焚烧秸秆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秸秆焚烧火点数同比大幅度增加的现象,秸秆污染防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二、秸秆就地焚烧的影响
  焚烧秸秆会污染环境,因为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有害物质,遇到下雨时会产生酸雨。导致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秸秆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总结如下:
  (一)污染空气
  露天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排放在空气中会污染大气环境,这种现象尤其会出现每年的收获季节。许多农民为了让秸秆作为肥料来滋润来年的庄稼,就地焚烧秸秆,这导致焚烧产生的悬浮颗粒物将污染空气。这是因为焚烧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呼吸会有害于身体健康。而且在南方降雨季节,更会引起酸雨,造成腐蚀建筑物等危害。
  (二)影响交通安全
  露天就地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对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有影响,这也会对交通安全造成相应的威胁。在有些机场附近的地方,当遇到收获季节当地的能见度低于400m,这都是露天焚烧引起的能见度低下。影响了飞机场航班的正常起飞和降落时间,一旦导致事故后果将不可想象。
  (三)加剧大气温室效应
  秸秆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而产生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氧化性起到降低效果,从而使甲烷久久的停留在大气中不能挥发。这无疑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加剧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在焚烧过程中生成的碳氢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在一定情况下与阳光融合生成光化学烟雾,造成光化学污染。
  三、 秸秆农作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秸秆的利用必须采取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的措施,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是,根据相关统计合法处理的秸秆数量仅为1600万吨,且数量仅是秸秆总量的2.67%。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存在着很大问题,而这个将会影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个人觉得有如下问题:
  (一)农民的科学认识受限
  农村是欠发达地区,而农民很多缺乏相关的科学文化,对秸秆的综合利用认识水平比较缺乏。比如很多农民认为在田地里就地焚烧秸秆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劳动力,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这样就污染了大气、易引发火灾、还使土壤的养分降低。还有很多农民片面依赖化肥,排除秸秆还田,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从而减低了土壤肥沃力,也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这一系列都是农民对秸秆焚烧的错误认识,这是农村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二)相应的资金投入欠缺
  农村本来经济就欠发达,而综合利用秸秆需要大量金钱作支撑,我们以秸秆还田为例来说明。秸秆还田机加上配套的设施,总计约需2万多元。而且,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明显提升,但是经济效益却不明显,相应的对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有负面影响。
  (三) 法律法规的缺失
  实践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命令在现实中效果太微弱,很多都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少、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管理、干预和控制就无法可依,而且没有对焚烧秸秆的行为规定相应的强制措施和手段,这使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力度减小了。为此也使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受到了限制。
  四、 秸秆的综合利用
  据有关数据来看,全国秸秆焚烧火点强度看,平均每千公顷耕地面积火点数排前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正如环保部汪东青所说,在各地政府的努力下,今年夏季秸秆焚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秸秆禁烧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秸秆禁烧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大意义。环境保护部已发文向省(区、市)人民政府通报秸秆焚烧造成较大污染的情况,建议高度重视秋季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工作,督促各市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组织力量加强对秸秆禁烧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的市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问责,并将问责情况向社会公开。环保部出台的这些政策无疑会引导各省加大对秸秆焚烧的惩治力度,从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循环发展。那么该从哪些方面来对秸秆进行改善和治理呢?   从根本上来说,秸秆焚烧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肥料化(秸秆还田);二是饲料化即通过青贮玉米发展草畜牧业;三是基料化即把它作为使用菌的培养基充分利用起来。当然还有很多方法,笔者总结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秸秆还田
  都说事物应该取之于田,用之于天,那么对于秸秆也不例外。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硫、钙等养分,而秸秆中就富含有这些养分。秸秆还田无疑达到了充分利用且无害的目的。秸秆还田是让秸秆经过粉碎然后埋藏于地下,让土壤中的微生物腐化分解秸秆。从另一方面,粉碎后的秸秆进入到土壤中,可以掩盖地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减弱,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也增加了土壤保水、保温与透气能力,提高土壤肥沃力。这种方法在很多地方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但也有很多农民觉得这样很麻烦且粉碎秸秆需要使用机具,这无疑又会增加成本。为此,笔者建议: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秸秆还田,对积极购买机具进行粉碎秸秆的农民进行补贴,让农民积极参与到秸秆还田的行动中来,这是既有效又方便的方法了 。
  (二)制作沼气
  玉米、稻谷、小麦秸秆等属于有机物质,更是制作沼气的好材料。其可以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南方气温较高,利用沼气的季节长。制取沼气的方法是厌痒发酵,它符合现代化农村发展的需求,在很多地方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利用。简单来说,沼气的制取将秸秆循环利用,这是一个有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不仅方便了农民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沼气的制取花费成本较高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支持。
  (三)用于提取工业原料
  众所周知造纸的原料是木材,而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谷秸秆也可用于造纸,并且还可以进行改进成纤维木材。这无疑会弥补木材资源不足的缺陷,从而减少人们对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又是一个生态循环发展的可持续过程。为此,这种方式可以广泛利用不仅有效改善我国木材资源不足缺陷还可以保护因秸秆焚烧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值得大力推荐。
  (四)培育食用菌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物,能够做到生物转化,而且根据数据表明其转化率可以达到300%。培育食用菌的良好材料就是秸秆,在农村秸秆又比较廉价且易取得。此与食用菌培育常用的其他材料相比较,其价格成本可缩小一半。把秸秆粉碎后与其他原料进行科学配对后,就可以形成栽培香菇、木耳及其他菌类食用菌的基料。这可以使成本降低,提高收益,在实践中还解决了原料不充足的难题。当然,剩余的下脚料作为一种有机肥料倒入农田中,也可以提高农田土壤质量,这也实现了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五)提供农民环保意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农村是经济较弱的地方,农民的教育也比较缺乏。农民对环保的意识也是相当薄弱,甚至才会出现很多就地焚烧秸秆的行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环保、农业部门还可以采用电视广播、现场讲解等有关渠道,起到宣传教育作用,从而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认识水平。让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和焚烧秸秆带来的种种危害有正确认识,使农民自发的对秸秆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
  要实现对秸秆的综合利用需要足够的资金做支撑。因此可以制定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使秸秆的综合利用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这样也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充足的保障。
  秸秆焚烧的问题,严重影响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控制秸秆的焚烧是现实的应有之义。合理并合法的处理这一问题将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对于农民来说也是有利的。我国目前的禁烧制度反映出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缺陷,环境保护与公民个人权利的行使有冲突是难免的,为此才会长期以来存在的偏重公共利益思想。为此,当下环境保护部规定对于秸秆焚烧较大污染的将公开通报措施需要政府部门严格把关,这样才能达到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目的,进而控制秸秆的大量就地焚烧。
  注释: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秸秆焚烧遥感监测日报.
  马骥.秸秆焚烧政府监管模式及其效果比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
  参考文献:
  [1]张波屏.焚烧秸秆:立法与科技同行.中国环境报.1998.
  [2]孙桂兰.生态农业技术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3]李周.农业发展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4]丁贺.杨培权,等.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研究.安徽农业.2007.
  [5]河南农业大学编.秸秆饲料资源与利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6]徐玉宏.我国秸秆焚烧污染与防治对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相互依托、彼此推动的。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但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和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人类常有意无意地忽略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友好的环境形势,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兼顾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行政问责制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08163。  作
摘 要 电影《刮痧》中许大同因为被误认为丹丹而被调查,我们欣赏电影中所反映的,并且美国社会实际存在的完善的防治儿童虐待的法律体系,如明确的强制报告制度,严密的司法审理程序等。回看我国社会,对于儿童虐待问题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必须在考虑中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吸取美国有关防治儿童虐待的成功经验,来完善我国儿童虐待制度。  关键词 儿童虐待 《刮痧》 强制报告制度  作者简介:宋佳,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摘 要 用人权是执政党的核心权力,是执政党构建队伍、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手段,用人上不正之风表面上是损害用人权,实际上是对执政党的执政根基的损害。当前,除了选拔干部,预防和惩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党组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试从法利益学角度就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屡禁不止以及如何整治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用人权 利益 根源  作者简介:李晓慧、周伟,仪征市委组织部;吴良鹏,仪
摘要本文主要从2007年的“黑砖窑”事件及其相关法律判决为背景,以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为切入点,关注了本罪在适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并与外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做了初步的比较,认为这个刑法中新增的法条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以回应社会上对其适用的一些批评的声音。  关键词雇用童工单位犯罪奴隶制劳动罪非法拘禁强迫职工劳动  作者简介:曹丽丽,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代理审判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  一张张让
摘 要 检察文化对弘扬检察精神,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建设先进检察文化,提高检察人员素质,增强法律监督能力,逐渐成为各级检察机关的共识。在全省检察機关文化建设热潮蓬勃兴起的新形势下,结合我院的实践经验,对检察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和建设途径,作一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 检察文化 检察精神 法律监督  作者简介:顾盼,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
摘 要 现代战争的复杂性、激烈性和残酷性决定了其成与败不再仅限于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孰优孰良,其中法律的运用、舆论的导向以及人心的相背等因素都将直接对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选择美军战时对法律语言的掌控——从“战俘”到“战犯”称呼上的的变更这一点说明法律语言的重要性。  关键词 法律 战俘 战犯  作者简介:黄亦池,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 要 内部人事管理行为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公务员的身份或财产利益,现行法律将其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本文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切入,分析了该理论的起源与修正,指出该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将内部人事管理行为部分的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并将司法救济与行政救济程序有效衔接。  关键词 内部人事管理行为 特别权力关系 重要性理论  作者简介:崔瑜,中国政法大学2013
摘 要 强制执行力是公证相对重要的一个法律效力,因为公证的强制执行力,强制执行公证因其对债权人的资金安全具有保障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信托制度是中国很早就引进的一个特殊的制度,近几年,信托发展的比较迅速,信托业务的发展,将信托业务类合同办理强制执行公证以保障债权人权益已经成为强制执行公证业务发展的一个新形势。本文旨在通过一个信托强制执行公证的案例,从法理以及实践意义中分析信托强制执行公证的办理
摘 要 我国《民法通则》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度,定义的法人是单位法人特征,而西方民法典的“法人”制度,其承认民法是私法,依据民法典设立的法人是私法人,虽然同称法人,概念却不尽相同。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了“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民间组织”等诸多称谓变迁,从法律法规层面,社会组织被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依据相关的行政法规进行登记注册和管理,但是法人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
摘 要 我国税收一直包涵着公平正义原则,特别是最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它的调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文试从法理学角度探讨个人所得税调整的自然法依据,在法律的视角下深刻分析个人所得税调整的深刻内涵。将对个税调节、分配的正义性,立法、执法的公平性两个方面做详尽阐述,以此来延伸法律思维,扩展法理学研究思路。  关键词 个税调整 正义性 公平性 自然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