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美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y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于陶瓷而言,意味着对窑火的成功驾驭。当然,也意味着高成品率。不过,这不是艺术,至多只能算是产品,泯灭了个性,有着千篇一律的面孔。
  不稳定,或者叫作“变数”,恰恰正是铸就建盏美学的艺术密码。窑炉中,火、釉、土,三者犹如难以驯服的野兽,腾跃、飞舞、舔舐……张狂不羁。火灭窑冷,出窑的刹那,一抹华丽的斑纹在一片黑釉盏中脱颖而出,心头涌上的兴奋也随之冲破了紧张和不安。
  或鹧鸪,或油滴,或兔毫,偶得的窑变,透着幽邃的寂光。这是建盏最令吴兴乾痴迷的魅力所在。他的建盏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多变之美。
  “愤青”的觉悟
  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双酷炫的马丁靴,一身很“潮”的服装,加之高挑的身材和充满金属质感的声音,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摇滚歌手。
  这样的装束,似乎更适合出现在麦克风前,而不是陶车前。然而,就是在如此“朋克”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
  如果没有一次偶然的日本之行,也许他这辈子都不会和建盏有交集。“那会儿,有个日本朋友邀我去日本玩。到了那里,我发现日本人对陶瓷艺术尤其是古陶瓷特别地珍视和尊重,这是我们国人无法体会到的。”
  朋友拿出一只黑釉碗说:“这是你们中国宋代建窑烧制的茶盏,也是我心爱的(东西)。你是不是也很喜欢这类东西?”话音刚落,他就懵了,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是尴尬地笑了笑。
  接下来的情形,更是让吴兴乾感到惭愧不已。 “这位朋友还如数家珍般地说了许多关于建窑建盏的知识,就好像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东西一样。”他捋了捋散落在额前的头发,语气里透着无奈。“一只看似普通的茶碗,却让外国人有那么大的兴趣。建盏明明是我们中国人的艺术品,最顶级的‘曜变天目盏’却被日本人奉为‘国宝’,收藏在他们的博物馆里!”
  一只建盏,让这个“愤青”有所觉悟了,一个朦胧的想法也在他心底悄然萌发了。
  学习,从砸钱开始
  “这是孙建兴的作品。绀黑的釉面上,不规则地散落着点点油斑,就像浩瀚的宇宙里灿烂的繁星。”他打开精致的木盒,小心翼翼地拈起一只口沿镶银的油滴斑建盏,用掌心托着,细细品赏。“这是上世纪80年代出口创汇的盏,从日本回流国内,光这只盏就花我了三万八的银子。”他有些自嘲地说。
  在他看来,这钱绝对花得值了。“它太美了!和其它窑口的盏不同,它不是靠亮彩取胜,而是一种温润和静的味道以及古拙朴实的质感,釉面似隐似现,不显露,幽玄神秘。如果放在阳光下,它会反射出冥冥幽光,摄人心魄。”他一边端详,一边感叹。“就是一只这么简单的黑盏,让宋代达官贵人像中了魔似的把玩、斗茶、吟颂,传到日本,也让日本人着迷。”
  难以抵挡建盏“魅惑”的结果就是不断地往建阳跑,然后不断地掏腰包。在买盏的过程中,他还认识了一个“同道中人”。“这个同行跟我差不多,也是刚开始烧窑。因为气味相投,我们聊得特来。当时他的作品虽然是一般般,但是他坚持传统工艺手作,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于是,他俩就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创作心得,一起探讨建盏的烧制工艺。
  “在烧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多了。我们又都是菜鸟级的。该怎么办?找大师傅讨教呗!”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访遍了建盏艺术的名师,其间就有蔡炳盛、蔡炳龙、蔡炳昆、孙建兴、黄美金、陈大鹏、阙梅娇等等,在向他们说明来意的同时,并向他们交了“学费”——购买他们的作品。久而久之,他与大师们全都成了忘年交。
  最令他感动的是,在他自创的窑口一直没有烧出精品的时候,这些名师除了慷慨授艺之外,还把他们的得意作品交给他去销售。“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创作水平,也让我的品牌销售体系变得更加成熟。”
  极不稳定的艺术
  建盏的古朴自然、幽玄深邃之美,让吴兴乾沉醉不已,他甚至用了“无法自拔”这个词。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思索隐藏在窑火里的奥秘。
  “建阳当地有这么一句老话:‘烧一千只盏出一只极品兔毫,一万只出一个油滴,十万只出一个鹧鸪斑,百万千万出一个曜变’。可见,古人要烧出一只顶级建盏有多难!”他在水吉镇自建了一个窑口,取名字中的一字,叫“九段乾工”。
  陶土温墩厚朴的质感,是蕴藏着神秘力量的火与陶土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关系,就像盏与茶、盏与人的和谐。于是,他试图在现代高科技与古法柴烧技艺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即参照古法选用水吉上等红土进行手工拉坯,施以当地的釉矿,并通过各种现代高科技设备,来缩短烧窑升温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控制窑内的气氛。当窑温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停止加温,然后往窑内投入松柴,来实现窑变。
  建窑烧制之难正是难在柴烧工艺的掌握上。“柴烧永远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烧制的成品率很低,优秀作品就少之又少了。”然而,这样“极不稳定”的艺术却是柴烧建盏的真正魅力所在。“我的作品不追求规规整整,更不是一模一样,是独一无二的。我只想用品质和质感告诉人们,它(指作品)就像简素静美的传统写意山水画,展现的是意境与神韵,能直抵人心。”
其他文献
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今已经走过60个年头。它,曾肩负着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任,在上世纪90年代,举步维艰地挺过国企改革的阵痛期。它,当市场充斥着清香型铁观音时,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酱油色”。它,当别人抱怨行情不好时,却将产品卖到脱销。它,响当当的老字号却从不卖老,坚守传统,坚持创新,破茧化蝶。  它,就是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沧桑巨变中筑造“海堤”,走过近六十载屹立不倒,甚至逆势上扬。  传
期刊
第一次见陈如山已经是一年多前,也因这次机会,我认识了大漆的庐山真面目。陈如山的漆器崇尚极简主义,毫不造作的线条,经典红黑的搭配,正如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 “少即是多”,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  再次约访陈如山,他正在北峰山上忙着筹备自己新的漆器工作室,从设计规划到施工监管,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事无巨细。和上回见面相比,老师脸上的确多了些许倦容,但
期刊
常年喝茶,却很少买茶。  茶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亲戚朋友相送的,不择优劣,不囤货居奇,让其堆积如山,也算是惜福的一种修行吧!茶,无论良莠,结缘就好,一来可感恩送茶之情,二来各类的茶,都是修心之助缘。有些茶,色香味俱全,感其良品;另一些茶呢,姿色平平,其味也寡,但静静旁观,也能体会到美好之处。正所谓,于平凡,乃至于残缺中寻觅美好,往往比直观美妙来得更真切,这也算得上品茶中的别样滋味吧!  平日里,我喜
期刊
“叫我阿牛吧,打铁的阿牛。”他背对夕阳,宽阔的身形在光影里实在安稳。  我和阿牛同在一个城市,同处和茶相关的行业,同在一个微信群,而这是我们第一次坐下来喝茶。从相识到相见,时间跨度将近一年半。  起初,我只知道他叫陈吉树,手工做些茶器,在群里偶尔说话,言语活泼。偶然的机会,彼此进入了对方的朋友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陈吉树用图片和大家沟通,温雅的图传递着安静,觉得是一位心境不错的喝茶人。了解,就这样
期刊
早就耳闻海南的茶是中国最南方的茶,因为纬度低,春天来得更早,加之四面环海的海岛优势,这里的茶就让人向望了。  海南有什么茶?来旅游的人群都只知道苦丁茶与“兰贵人”什么的,而这些“非茶之茶”缺少茶味,真正的茶,在海南的产量并不低,它们大多数是被加工成红茶与绿茶的,比如海南的白沙绿茶,五指山水满红茶等。海岛的土壤与热带气候,使得这里的茶有着特别的滋味。  最特别的海南茶长在五指山,在海南岛,五指山海拨
期刊
2015年的头一个月,已过不惑之年的李亮东就收获了两件得意之作:先是他的“阜山窑”里成功地烧出了一尊影青釉释迦摩尼佛像,釉色纯一,质地细腻,毫无悬念地成为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他艺术成就的作品。此后没几天,妻子的产房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哭声,儿子呱呱坠地了。  双喜临门,让李亮东一下子陷入了幸福的包围,他那张有些沧桑的脸庞竟笑得像小孩般阳光灿烂。他笑言,自从回到家乡以后,幸运和幸福就在一天天一点点地“生长”
期刊
普洱茶喝的是正味 人们通常喜爱的气味,是诱人或令人惬意的气味,所言的陈香气味,也是诱人而使人惬意的气味,而不是使人厌弃或至少无诱惑力的气味。但凡有过霉变的茶,无论是茶叶还是茶汤,或浓或淡,难免带有霉气味或陈旧性霉味,刺鼻而令人厌恶或至少不诱人,有着不使人感到惬意的气味,因而都是霉臭味,而不是陈香味,包括现代“熟茶”的气味也不是纯正的陈香味。所以,凡是曾霉变过的茶,包括有过霉变而带有类似气味的熟茶,
期刊
怒江茶马古道,从始至终都没有一段平坦。整日为马帮安全操心的马哥头位根本无暇欣赏苍茫大地、月白风清,他们沿怒江溯流北上,后来被人们用来抒情的无限风光则是令他们胆颤心惊的坎。石门关,有杀气;石月亮,有血光;秋那桶,仙女与鬼魅共存;老姆登,泥石流行动诡异。  我也无法免俗,到怒江全为一睹怒江的风景。遥远的怒江在峡谷间默默奔流,而峡谷之上,是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是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一条已被衰草掩埋的
期刊
经过千年的传播与流通,全世界大约有40多亿人饮茶,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产茶叶。然而,有饮茶习惯、有生产茶叶不等于就有茶文化,茶文化的形成必须要有人文的参与和内涵。世界茶文化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乌龙茶文化、绿茶文化、红茶文化。  世界三大茶文化中,西方以红茶独占鳌头,东方是乌龙茶和绿茶的天下。而在世界三大茶文化中,不论乌龙茶文化、绿茶文化或红茶文化,它的颜色、香气、滋味和外形各有特色,都具有自己感
期刊
3l枚茶章,是茶学与印学的交汇,于方寸之间展现了武夷岩茶的产区和品种,  这种以茶入印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正是宏扬茶学的一个良好形式。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好好传承下去。”在武夷山脚下“瑶珍号”第1 2代传人刘水兴眼里,31枚老茶章是祖辈留给他最值钱的东西。  武夷山茶博会期间,机缘巧合,记者在刘氏“万里瑶珍”茶店见到了武夷岩茶“瑶珍号”的31枚茶章。它们为“瑶珍号”第12代传人刘水生、刘水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