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画画学英语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88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再次站到画前回忆的时候,她也会时不时地告诉我:“妈妈,嫣嫣看到过sea,坐过motorbike!”
  我们都知道英语启蒙越早越好,但似乎很多家长都混淆了启蒙与教学的概念:启蒙重在玩中学,是双向互动的,非一味地单向输出。所以,在日常中,我除了给女儿创造一个听觉氛围(听英语儿歌),还有一种更好玩、更默契的方式——就是画画。而这些绘画都是基于她的认知展开的,这样她才不会有陌生感,易于接受。

场景1 作息时间表


  女儿一岁半左右开始接触英语,当时的词汇量很少,我基于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结合思维导图,作了第一幅画——《女儿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虽然一岁半的她没有时间这个概念,但那时她对我的画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开始利用这张图给孩子英语启蒙了。
  我有时候会问:“What time is it?”女儿会用中文瞎回答,她还认不清时钟,但她能理解到这个点妈妈是要和我干嘛。比如到点睡觉了,我会边运用肢体动作边告诉她:“It’s 8 o’clock and time for sleep.”她也会用“ok”或“no”来回答我。当她能说的东西越来越多时,也会跑到画前去指认。
  现在孩子两岁三个月,能读出画中所有的单词、词组,比如饭前会说“time for lunch”;看到图画中篮球说“Dad likes playing bastketball”等等。

场景2 环岛旅行


  女儿不到两岁时,我们带她去了台湾环岛游,回家后我把行程的所见所闻画了一幅图,指认她认识的东西,跟她介绍我们到过的一些城市,乘坐的交通工具,中英文夹杂着说。
  时间一久,当我们再次站到画前回忆的时候,她也会时不时地告诉我:“妈妈,嫣嫣看到过sea,坐过motorbike!”

场景3 食物的颜色分类


  全职妈妈不免经常带娃出没菜市场,看到色彩鲜艳的食材,很多孩子都会开启一连串式的问号。所以,妈妈们千万别放过这个机会,因为这些琳琅满目的食材正是最好的启蒙助手呢。比如,有段时间,女儿对颜色特别有兴趣,除了现场的不断解说和重复外,我为此就颜色给食物分类作了幅画。
  一开始,她只会偶尔吐出“blue、orange、pink”,虽说经常弄错,但我们也没有每次都刻意纠正。随着阅读的积累和各方面的刺激,有关颜色的单词,比如:pink、red、orange、brown、yellow、green、blue、purple、black,她都可以准确地辨认并说出来。
  借助这幅画,除了颜色的认知,一些食物的单词也渐渐被我融入日常的对话中。比如,有段时间,她很爱听这首歌谣——Do u like broccoli?所以我会时不时问她“Do u like apple?” 她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我“Yes ,I do !”以此类推,图中所有食物她都记住了。

场景4 绘本拓展


  嫣儿一岁八个月时,我给她读《好饿的毛毛虫》,小朋友很抗拒。这本书画片简单、语句长,难怪她会不喜欢。于是,我用绘画、手工的形式尝试跟她玩,准备了鹌鹑蛋(当little egg)、树叶、画了大的小的毛毛虫等一系列绘本中的相关物品,将《好饿的毛毛虫》整个故事演了一遍,帮助她理解书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得到她认同下,我们开始了全英文的阅读,每每看到我拿自己画的小毛毛虫穿过水果洞洞时,她都会咯吱咯吱笑。
  与此同时,我也通过食物、橡皮泥等做了其他形式拓展,各种拓展互动中都会运用书中的句子,也慢慢培养了她对这本书的好感度。女儿说话虽晚,但caterpillar(毛毛虫)这个词她很早就学会了。前些日子早起饿了还会跑厨房对我说:“妈妈,粥好了吗?I am so hungry!”边说还边模仿我读绘本时摸肚子的样子,很有意思。

场景5 交通工具


  快两岁的时候,女儿每当看到没见过的物品时,她就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时最喜欢问的是关于车的问题,于是我把一半见过和一半没见过的画到了一起,最开始仅对独立物品进行指认,比如:it’s a car。
  当有一定累积后,我会拓展句型,如“The car has four wheels.”或者“The car is on the street.”等等,偶尔在绘本上看到画中有的车,女儿也会跟我强调并跑到画前指认说“妈妈画过呢!”多一种随机的形式交流或用来学习语言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偶尔女儿看到书上有什么会要求我画,即使我画不出,也会积极地回应“妈妈试一试”。

场景6 动物分类


  女儿一岁时带她去过长隆野生动物园,也陪着她读过很多写实、抽象中英文动物绘本,所以即便对于初学绘画的我,也不太担心画面的逼真与否会影响她认知。
  再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我把动物画贴在了她床头,小朋友对于动物总是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每每起床和睡前都要注视这张画很久,我也会趁机问些小问题“Baby,where is the XXX? Can u find it?”她很喜欢这种找找看的小游戏,每次指认正确后得到我的夸奖都会露出开心纯真的笑容。
  随着阅读的累积以及小朋友的成长,在完成这幅画三个月后,女儿开始进入语言爆发期,每天清晨起床后,她都会以她那格外动听的童音指认图中的小动物,时而中文,时而英文的。这个阶段,我的提问也不再限于what is it 、where is it? 的问句,而是拓展到What is the frog doing?What colour? What does griffe like to eat?等等,她虽然回答语句不完整,但能中英夹杂把重点表达出来。
  
  在英语启蒙过程中,我们做过很多手工拓展,比如感恩节手卡、绘画、装饰图等,把书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实物化,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除绘本之外也能经常接触英文,这种语言的学习也更有亲近感,有助于孩子更自信地表达。
  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画画上比较吃力的家长,也可以选择折纸、剪纸、橡皮泥、纸胶带,最简单的就是玩拓印,苹果(开半)、芹菜(留根部)、柠檬(开半)各种都可以涂上颜料直接印,再把一起完成的作品贴墙上增加仪式感,培养英语好感度,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熏陶。
  还是那句话,“愉悦的心理是高效的认知基础,兴趣是学习语言的内动力”,英语好感度是激发低幼学习、使用语言的催化剂,不同的素材刺激都会带来不少惊喜,当我们不抱着“必须学会”的目的去进行启蒙,定会收获满满。
其他文献
案例1  我家小米现在2岁2个月,最近带她出去公园玩,发现了一个现象:别人拿了她的玩具,她即使正玩得很开心,也根本没有异议。  她这样习惯“吃亏”,以后会不会被人欺负啊?案例2  我儿子快读小学了,性格安静,不喜与人争执,经常被人欺负。幼儿园还好,老师看得严;我担心上小学后,没有老师盯着怎么办?教过他还手,可他总是做不到。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对家长来说,最难接受就是自己孩子受委屈、受欺负。可
我向来很少出门,且特没有方向感,但带着女儿去陌生的城市学画画,却一改凡事依赖的文弱,牵着她一路辗转,追公交、赶地铁、联系宾馆……过关斩将一般,终于把一切都安顿下来,我抹了一把额头的汗,女儿突然看着我说:“妈妈,我觉得你是个温柔女汉子。”  我哈哈大笑,她说得真准确呢。  仔细想想,哪个妈妈不是温柔女汉子?记得我少时在外地上学,母亲只身一人千里迢迢来看我。她带着两个鼓鼓的大提包,里面满是炒花生、红枣
有人认为,中班孩子说谎是因为头脑愈加灵活了,开始有“能力”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但这种说法解释不了后面发生的事——等孩子到了大班,短暂的“诚信倒退”现象会很快消失。  这是为什么呢?上海做过一项涉及214名包括小、中、大班幼儿在内的调查,揭示了其中的奥秘:中班幼儿的是非观念有明显发展,同时更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才会通过谎言刻意“掩饰”自己的不良行为。而到了大班,幼儿会意识到“掩饰”本
带娃累,带娃外出更累,作为对此深有体会的旅行控妈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出行途中省点心,也让宝宝玩得更愉快。  苏宝两岁半,长短途旅行也已经不下几十次。一岁前出去旅行,她基本是上车就睡,实在闹腾的话喂个奶就睡着了(想当年,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奶解决不了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车上飞机上必须有小游戏给苏宝消磨时间,不然还没到目的地,大人就累瘫了。    正好苏宝是两岁的高需求宝宝,旅途中游戏不能重样
大人们很难理解,一个孩子又哭又闹,跳脚,躺在地上耍赖打滚,仅仅只是因为他在等滑滑梯的时候必须排队。  是的,任何的耽搁,就算只有区区5分钟,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这就意味着一旦他们的要求得不到及时满足,他们的脾气可能瞬间就会爆发出来。”纽约Sarah Lawrence大学的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Jan Drucker博士这样解释。对于
好不容易盼来了周末,可这一整天的时间怎么打发呢?孩子最想的当然是在家看一整天动画片,我同意动画片这个主题,可我得想点儿另类的玩法。  静悄悄的动画片  吃过早餐后,Aaron要开始看电视了。好吧,看就看,但我突发奇想地冒出了一个新的观看方式——把电视的声音关掉,一起观看10分钟之后,猜一猜电视里播放的是什么情节。  恰巧《功夫熊猫》的影碟Aaron还没看过,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一概不知,所以我们一下就
朋友带小孩包包来家玩。很快,儿子和包包被插片吸引了。儿子想用插片做个球,但他要用的颜色在包包手里。儿子向包包要,包包不肯给。儿子很气恼,开始启动武力。  见情势紧张,我跟包包妈赶紧出面干涉。  儿子说:“这是我的玩具,应该由我来决定。”包包说:“玩具是我先拿到的,谁先拿到就谁先玩。”两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规则,两个规则似乎也都没错。责任不在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先分开他俩,分别进行安抚。  
给孩子用内服药时,家长一般都比较谨慎,因为一旦吃错后果可能很严重;但如果是外用药,就比较随意了,认为用在体外相对安全。事实上,孩子表皮角质层发育差,且血管丰富,皮肤的自我保护能力远不如成人,使用外用药时也不能疏忽大意。外用药和内服药一样,有严格的使用方法,若使用不当,不仅疗效不佳,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不同部位,吸收性不同  人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通透性也不同,皮肤通透性越高,同等分量的药物吸
笑声被誉为“无可替代的神经营养剂”。  是的,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避免孩子在入园适应过程中的焦虑和情绪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帮助。  游戏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够以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接纳的方式,与他重建亲密关系,为他补充“心理营养”。  那么,在入园适应的过程中,孩子最需要补充的两大“营养”是什么呢?亲密感  也就是心理原理中的“联结”。在分离一整天后,孩子首先需要确认:爸爸妈
过年有压岁钱,可以买玩具;有时长辈为了表示对小辈的关心,也常常给他们买些小玩具。而危险,往往就藏在这些玩具中。加上一群并不熟识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又会使危险程度进一步增大。  整蛊玩具:最好严令禁止  有些淘气的孩子喜欢捉弄别人,整蛊玩具也就应运而生。简单的就是假老鼠、假蜈蚣、假蛇等,复杂的有臭屁炸弹之类的烟雾弹。  对于前者,如果家长事先发现了,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些都是什么做的、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