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探,自主发展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从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教学云遮雾罩的面纱,让许多老师有了拨云见日的顿悟,懂得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教学片段]
  初读,自问。
  揭题导入(略)
  师:(出示第一节课文总起句“然而,我更偏爱图书馆里一个个小镜头”)你有什么困惑?
  学生发问。
  师: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我整合一下同学们的困惑,那就是:
  1. 偏爱图书馆里哪些地方的小镜头?
  2. 偏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 为什么“更偏爱”?
  学生带着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赏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问题”是“自问自探”教学的关键。问题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但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课文。一类是学生阅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回答“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等知识性问题;一类是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回答“学什么”和“怎么学”、“悟什么”和“怎么悟”等学习策略的问题。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学习从“问”开始,有“问”才有“教”,才有“学”。自称是“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忠实践行者的杨献荣老师,在课始审题后,便拎出课文第一节的总起句,让学生自己先“学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想学什么,怎么去学;再渗透学生对“问”进行分析,将个性的“问题”归为共性的“问题”,巧妙地将“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问题”,准确地诠释了“自问自探”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条主线展开的、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同时探索“学”和“教”问题的“小学阅读教学的革命”。
  [教学片段]
  再读,追问。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师小结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追问:你现在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我和图书馆里的人们表观的原因?学生默读,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赏析]
  提出问题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实施“自问自探”教学的核心。杨献荣老师没有包办代劳,那是“师教”;他也没有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就叫学生回答,因为那是“生教”;而是在答案中追问原因,在“自问”的前提下进行“师问”。“师问”不是问“问题”,而是以问促思,以问拨难,以问追问。杨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做任何课前接触的情况下,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个学生,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即“自探”。“自探”是对“自问”的探究,一方面探究解决“自问”的策略,找到“自问”的答案;一方面探究“自问”的策略,不断地“自探”新的“问题”。
  [教学片段]
  三读,促问。
  师小结学法。
  促问:同学们现在有什么问题?
  (没有学生提出问题)
  教问: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1. 作者是如何表现人们“争先恐后”进大门的?
  2. 三处小镜头的写法相同吗?
  3. 三处小镜头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
  4. 为什么只详写三处小镜头?
  5. 结尾处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再读,交流汇报。(略)师: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什么提出的?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赏析]
  阅读教学必须“言意兼得”。所谓“意”,主要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得意”就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缘文来悟道,缘文来体验。所谓“言”,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得言”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杨献荣老师在教学中优先关注“意”的解读,但“言”的探究也紧随其后,切实引导学生在文本言语形式中走上一个来回,咀嚼出另一番“语文味”,欣赏另一道“语文风景”。
  解决问题不是“自问自探”教学的终结,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探索“提出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提出新的问题。杨老师在问题的答案中追问原因,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问题,使之成为规律性的问题,还帮助学生学会提问,习得方法。即在“写什么”、“怎么写”的激活下,根据个体知识或合适图式,形成“认识问题” —对教材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性模糊认识;在“学什么”、“怎么学”的激活下,找出未知或要建图式,形成“方法问题” —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在“悟什么”、“怎么悟”的激活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世界的认识,形成“情感问题” —对教材的价值取向和作者情感态度进行选择、认同。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在观摩了杨献荣老师的示范课以后,称其对“自问自探”教学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补充和完善,并希望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像杨老师那样,在阅读教学中以“自问自探”为轴,以朗读训练为径,以字词句篇为纬,努力建立自己的问题框架:“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着眼知识层面),“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着眼能力层面),“悟什么”、“怎么悟”、“为什么这么悟”(着眼情感层面);坚持从“问”开始,以“问”贯穿,用“探”来推进,在“问”与“探”的过程中,展开学习,在这一链条上的齿轮相互咬合,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学习模式。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有效追问是对原有提问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引发学生的 能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并能根据列出的表格来分深度思维,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进而将 析数量关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例 1的数量关系中,课堂引向“深度教学 ”,丰富教学的层次,实现知识教学的丰 有一个隐藏的条件—每本笔记本的单价是相同的!而富价值,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下面就以省部分 这一信息,四年级的学生是不会主动发现
期刊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比较多,该模式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的确,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的教学途径,极大得丰富和活跃了小学英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一些观摩课时,经常有这么一个感觉,课上学生听听、做做、说说、唱唱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课程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应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
期刊
估算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口算和笔算,几乎忽略了估算这一重要学习内容。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数学新课标多次提到要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把估算提到了和口算、笔算几乎同等的位置。重视、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期刊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这就是说,通过复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掌握旧知,同时也能获得新知。可见复习这一环节对掌握知识和拓宽知识的重要性。英语是第二语种,学生学习、记忆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授小学生英语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精心上好每一节新授课以外,还要精心对待每一个复习环节。  一、复习要做到及时。艾宾浩斯认为: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住
期刊
以信息化教学为时尚的今天,很多英语教师都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如何设计出精美的幻灯片上,或是喜欢把单词和句型预先写在五颜六色的卡纸上,做好“充分”的板书准备,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做法并不是适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板书的设计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体现,是反映教学引人入胜的向导,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镜子,是有效课堂活动的钥匙,更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兴奋剂。小学英语教学的板书设计要巧妙构思,焕发课堂教学的灵动。 
期刊
三年级刚接触英语,可塑性在这阶段是昀强的,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爱上英语,爱说说英语,不做个哑巴英语学习者。所以,英语口语教学就十分重要,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交流。  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的教材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了。看我们书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让学生爱不释手,这从视觉上,首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一眼就爱上A、B、C。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三会
期刊
音乐图谱也称音乐结构图,即将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图画或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以及情绪、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特征,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图谱教学回归本体、诉之感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学习音乐的初学者,真正体现了“人人都能学音乐”。  正如斯特拉文斯基说的“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对于认知经验较少
期刊
回望没有课前预习的教学,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往往匆忙上路,“请跟我(老师)走”是不是曾经你我熟悉的课堂风景呢?有了预习案的教学,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一是课前检查完学生预习案完成的情况,课堂教学中,再也不见预习案的踪影,预习案“寿终正寝”于课前。  二是上课变成“预习案”的讲评课。教师把教学由原先的“教教材”变成现在的“教预习案”,学生失去应有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望,影响课堂效率。  实践中发现预习
期刊
音乐学科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形式有不少,本文谈谈对其中的两种方式的认识和运用。  一、实践性自主学习  我们在备课设计中增加了前置性的作业设计,目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堂课时间里能够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前置性作业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重难点,而是让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提前引发思考,从而更有效的、快速的、有针对性的解决课堂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