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的特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thj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主张用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辩证方式,实现旧文化向新文化的本质的转化。他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用马克思主义加以革新,同时剔除封建糟粕,从而突出的弘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使其成为民族新文化。他要求民族新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在对外交流中吸纳、融汇世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
  关键词:毛泽东 民族文化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0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着重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他主张用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辩证方式,实现旧文化向新文化的本质的转化。毛泽东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用马克思主义加以革新,同时剔除封建糟粕,从而突出的弘扬了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使其成为民族新文化。他要求民族新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在对外交流中吸纳、融汇世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
  一、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体现对先进文化的传承
  毛泽东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就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有了这一主动精神之后,中国社会创造先进文化获得了科学思维和心理动力,体现出求实、创新的新气象。也才有了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和实践、建设理论和实践以及后来的改革理论和实践。最终,在中国构建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思想文化体系。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关于如何掌握民族语言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要从外国语言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三是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他认为民族文化中包涵了人民群众熟知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包涵国外优秀文化中转化而来的东西。
  (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也曾指出,所谓新文化就是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进步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又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论述了文化的内涵、本质和作用等问题。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丰富的文化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的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建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例如,采用政治、经济、文化三分的理论框架,来突出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文化下了经典意义的定义,深刻揭示出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他的三分法为文化研究构筑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现实的文化基础相结合,有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当前文化的指导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毛泽东进行了艰苦的文化探索和文化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从而不断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诸多正确主张。这些理论和主张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推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二)立足中国革命和建设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和正确的社会变革实践确定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通过文化改良来解决中国的出路,主张民族民主革命。然而这种革命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再创造,是对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源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和创新,从而获得了不竭的源泉,最终成为科学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一贯从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实践出发谈论文化建设的问题。在革命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看到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的无限创造力,就坚持以实践为第一位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毛泽东都特别注重文化建设对现实实践的促进作用,注重它对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鼓舞作用。纵观毛泽东从中国农村文化入手,历经苏区文化、延安文化、抗日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再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进而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摸索,体现了五四以来对文化的探索历程和前进轨迹,也从文化层面反映了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以其崭新的面貌和强大的感召力,在革命根据地的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鼓舞广大文化工作者密切联系工农群众,促使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反动统治区,毛泽东的民族文化思想也受到进步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的拥护,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从而促进了先进文化的不断壮大。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都是在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养分。
  (三)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革命实践和需要出发,吸收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即具有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革命性的东西,加以改造与更新。由此可见,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是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认为,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引进、学习、借鉴和吸取先进的外来文化,决定着该民族文化发展的速度。他主张在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基础上,全面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融会中西,以实现民族文化的飞跃发展。同时,他指出我们吸取、借鉴、学习、引进外来先进文化,不是要取缔或消灭民族文化,而是要扎根于民族土壤,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使异域的东西取得民族的形式和风格,打上我们民族的烙印。也就是说,要对外来文化进行改良和创新,使之更适合于中国人,更趋完善,“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我们接受外来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对本土文化进行筛选、扬弃,使民族文化逐步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毛泽东要求民族文化要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在对外交流中吸纳、融汇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不仅要学习西方当代文化,也要学习西方启蒙时代的文化。“一切国家的好的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他同时强调我们要把各种外来文化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相结合,必须要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着眼,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根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文化注定要落后,而没有民族的文化传统就会被异化。毛泽东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但并不是盲目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而是采取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宽广的包容胸怀和科学的取舍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文学的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学。并且是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认为我们一方面需要批判和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精华,另一方面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不但要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而且还必须面向世界,虚心研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成果,科学地吸取外来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及合理的感性因素。
  二、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进步是主体能动选择的结果,一个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及地位的确立,主要在于文化的民族特性。毛泽东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化内涵,主张推陈出新。他提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专门模仿,一种是有独创精神,学习与独创相结合。他赞同后者,把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创新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一)结合特定的中国革命实践,将传统文化特点与特定的民族文化融合
  文化创新要有现实性和实践性,它要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又要在实践中创新。毛泽东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理性精神,在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来推进文化转型。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的普遍性确定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贯通性。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特定的革命实践,将传统文化特点与特定的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准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改造,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大众化方向和文化创新的基本方法等一系列民族文化观点,成功地整合了传统文化,推进了民族文化向现代的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毛泽东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与民族文化的特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融为一体,着眼于解决民族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了民族文化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因此,传统文化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对民族文化的诠释,使其体现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特点。他深知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将有利于在广大人民大众中进行革命宣传,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从而推进革命解放事业的前进。通过一系列的革命实践,为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依据。
  (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追求文化的大众化品格
  毛泽东一生追求文化的大众化品格,否定中国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关系,极力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界限,即拆除了雅与俗、尊与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界限。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中“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并且结合中国传统俗文化中的“平等”、“博爱”等观点,把以“尊王”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文化,转变为以“爱众”为核心的公正平等的集体主义文化,表现了毛泽东追求文化的大众化品格。毛泽东认为,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中,才能创作出反映群众真实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使民族文化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达到文艺作品本身的大众化。毛泽东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文化逐渐走出了知识分子的狭小空间,走向了人民大众,同时也是走向了广阔的实践过程。人类精神文化都源于生活实践,文化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大众服务,要真正实现和完成文化任务就必须实现文化的大众化。同时,他深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因而提出民族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毛泽东所指的文化大众化并非要降低文化的艺术标准,反而是对文化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众化的文化作品不仅要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趣味性,而且需要有更深厚的文化韵味,更需要把艺术标准和政治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对如何将文化大众化作了生动、深刻的分析:一方面,文化工作者自身要大众化,深入的向人民大众学习,加强和文化接受者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要,创作出受欢迎的东西。他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不断地教育群众,使他们的文化素质逐步上升,文化品位不断提高。他在谈到大众启蒙教育时明确指出,在当时急需进行一个大众化的启蒙教育,并且应该是由文化工作来完成。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阐述文化任务时,特别强调把大众文化普及和提高问题辩证地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文化大众化还要面临语言运用问题,实现文化大众化的重要的前提就是学习和运用大众熟悉的、能够理解的语言,所以,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三)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国新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中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及其产品,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新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毛泽东认为,建设新文化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珍惜民族文化的新颖形式与独特风格,契合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这既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需要,也是发展新文化的起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社会在不断发展,文化也应当不断创新,要反对文化的单一、教条和保守。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政治上如此,艺术上也如此。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中国的文化应该发展”,“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毛泽东多次指出,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我们只能吸收“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于我们有用的东西”,“中国人民实际需要的东西”,把过去有价值的东西,今天有用的东西,经过消化和吸收,成为新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毛泽东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分析、取舍,突出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精华加以革新、改造,成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新质的民族新文化。   借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成为建设中国新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知行合一思想及策略理论和道德修养、思想教育理论进行了吸收和创新,赋予他们新的时代意义。他还将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公思想、重民思想、辩证思维、重视客观规律、贵知重行等积极因素,以及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公平正义、同情互助、爱好和平、反抗侵略等优良品质,则加以改造,纳入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中,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实践的结果,是高度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并不仅仅是表述形式民族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悠久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中发掘出具有生命力的人民性、民主性较强的东西,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科学地加以更新、改造,使中华民族原有的优秀精神得以保存和升华,产生出新的结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党的文献[J].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0(6)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党史研究[J].北京,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1987(6)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决定其今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地抓好写字教学中的养成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实”的基础部分。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本文从培养学生正确写字姿势、写字兴趣、美学教育,及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方面入手,探讨
该研究拟利用人牙胚体外器官培养模型观察氟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探讨牙齿发育过程中氟对细胞凋亡产生的作用,为氟牙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分子生物
【摘 要】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艺术表达的产生与发展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呈现出多样性,通俗性和现实性的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艺术表达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艺术表达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2  延安时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党总结历史经验,进行局部执政与建设最为
毛囊是皮肤重要的附属器官.它在皮肤的自我更新、毛发的生长发育中起关键性作用.毛发不但具有生物学和生理学功能,而且还有心理学和社会学作用.随着角朊细胞、有毛皮片、游离
摘要:中国古文作品在传入日本时,被日本人创作性地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汉文训读法”技巧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的成果「書き下し文」之中包含了很多日语古典语法,完全可以作为语法入门阶段的学习。如能科学地选取篇目,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掌握基础的日语古典语法。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番简要的论证。  关键词:日语古典语法教学;汉文训读法;書き下し文  【中图分类号】G644  一.日语古典语法学习的重要性  语法
目的:比较纳米载银抗菌剂与四针状氧化锌抗菌剂在室温固化PMMA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对倍稀释法测定纳米磷酸锆载银抗菌粉体,四针状氧化锌,2种抗菌剂对白色念珠菌(
该研究包括两种卡环:相对卡环和Ⅰ型杆卡.相对卡环的应用在中国未见报道,通过对临床疗效的观察和评估,寻求一种可兼顾美观和功能的卡环设计.该实验分别对Ⅰ型杆卡不同部位的
【摘要】出口收汇核销单在我国出口收汇核销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出口收汇核销单逐渐制约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为此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的公告,这一重要举措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影响。  【关键词】出口收汇核销单 影响 出口贸易 出口退税  【中图分类号】G644  出口收汇核销单是我国特有的国际商务单据。它是由外汇
目的:  观察氟化物修饰种植体早期负重一年后的临床效果,包括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状况、稳定性和种植体的一年成功率。为临床开展种植治疗的早期负重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患者对
利用维甲酸(Retinoin Acid,RA)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在体外诱导软骨前体细胞株ATDC5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再现软骨分化的各个阶段,探讨软骨分化机制.RA通过调解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