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毁了三月三?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cujmt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禁锢,终会在岁月的风尘中慢慢化去,露出天成的绮丽光华,照亮本真。
  对于《郑风》里的爱情诗歌,孔子的看法是:“郑声淫”。
  此语见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为孔子向弟子颜渊所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但是,对于美好的三月三的向往,老夫子也未能免俗。《论语· 先进》记载孔子弟子曾皙的志向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月三,穿好春装,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吟咏着诗歌回来。如此地充满情趣,引得孔子对曾皙大加称赞:“吾与点也!”
  魏晋时,士大夫于三月三祓禊的同时,还要举行临水宴饮,谈文作赋,饮酒取乐。饮酒时,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中,酒杯随水流动,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
  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这一风雅之事,在著名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被记为“曲水流觞”。曲水流觞的活动甚至远传到日本,形成日本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
  这一时期的三月三,更多的是文人雅士的洒脱风流,不着人间烟火气。
  到了唐朝,三月三作为祓禊和情人节的原初得到更多的释放,只是情感的呈现相比先秦时婉转含蓄了许多。
  在唐代长安城,上巳堪称暮春时节的一个大节气,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
  唐代皇帝常利用这个日子,在渭水之滨或曲江池畔大摆华筵,宴请百官。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分别赏给一百至五百贯的宴会费用。
  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应制》的“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和李淖《秦中岁时记》的“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即是曲江宴会的写照。
  崔灏《上巳》诗“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描写长安祓禊倾城出动的盛况。沈佺期的《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宝马香车渭水滨,红桃碧柳禊堂春。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剑人。”写的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在渭水之滨举行的上巳宴会。
  而最有名的是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情人节的绮丽风情令人遐想。
  唐以后,流觞聚会的禊饮之俗渐衰。南宋范成大《观禊帖有感三绝》说:“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哀叹禊饮之不振。
  一般认为,从宋朝开始,程朱理学的开创者之一朱熹和他的理学统治了中国思想界数百年,对妇女特别是未婚女性的禁锢日益严重。女性被禁止与陌生男子接触说话,外出聚会找情郎这样的事更是难以想像,由是,“三月三”失去了存在的环境,以至在汉族地区渐渐消失。
  但是这一说法也遭到质疑。有观点认为,宋代的女性仍享有充分的自由。
  比如“花艳艳,玉英英。罗衣金缕明。闹蛾儿簇小蜻蜓。相呼看试灯”、 “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多少年轻美丽的宋朝女子都出门呢。
  宋朝的年青女人们不仅出门,还欢笑并露齿。“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宋朝女人也大胆约会,勇于追求爱情。“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看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朝女人何等的开放、畅快!
  还有朱淑真的《元夜》:“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她又有新欢了,而且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事实上,自南宋开始,道学家们对《诗经》的批评日嚣,尤以朱熹对《诗经》的批评为甚。
  《国风》部分有二十几首作品被他斥为“淫奔者之辞”。而对于《郑风》,他更是极端不满,认为郑人的诗歌竟有女人引诱男人之作,毫无羞耻之心,“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了。
  随着程朱学说的流行,对女性的禁锢也越来越深,尤其到了宋理宗时,把程朱学说拔高到了与孔孟同等的国家宗教的地位,程朱理论对女性的禁锢从学说提高到了法治层面,女性几百年的噩梦就此开始。
  但三月三情人节的踪迹仍然可寻。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装束来游,携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剧。”
  元朝时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言下之意,平时养在深闺的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可以尽情猎艳了。
  明清之时,“三月三”的功能更多地转为游春节。韩日华《扬州画舫词》中云:“三月初三上已辰,画桡画舫满湖滨。”孔尚任在《红桥修禊序》中记录:“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
  明朝王象春有《踏青》诗:“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载。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诗中有按语说:“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开最胜,犹是太平光景。”
  清朝孙兆桂在《济南竹枝词》中也有关于踏青的诗:“青天开出玉芙蓉,楼阁参差压远峰。知道游人爱华丽,佛山也是晓妆浓。”诗后按语说:“千佛山,出南门三里许,秀甲诸山,春时游人甚众。”由此可见千佛山踏青盛况。
  他在第二首诗中,把“中国情人节”的现状生动地描述了出来:“踏春时节恰春三,相约邻娃斗草酣。额发初齐年十四,避人也要采宜男。”诗后依然有按语,说:“济南妇女喜作踏青之会。”
其他文献
如今的朱质冰,已被公认为电视剧圈内的“金牌制片人”。而大部分时间,他不看电视剧。  “实在没法看。”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不看电视看啥呢?看天花板吧。”在由他制片的《中国式离婚》发布会上,主演陈道明幽默地表达了与朱质冰一致的观点。  对“金牌制片人”的提法,他很是不屑一顾:“别提,臊得慌。我从不妄自菲薄,更不妄自尊大。人得要脸,拍几个电视剧就成金牌制片人了?咱们做的这点儿事,那还叫事吗?”
期刊
在电视剧《打狗棍》中,饰演戴天理的巍子执意要在山洞里一棍子打死那图鲁。而作为导演的郭靖宇不准。  主演和导演、编剧的冲突对峙,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剧行业里经常遇到。虽然巍子一直很相信郭靖宇的才能,但冲突仍难以避免。  原本准备杀青的电视剧,为此一拖就是三个月。巍子坐不住了,亲自找郭靖宇理论。  “难道连一个词都不能改吗?”巍子问。  “词可以改,编剧的灵魂不能改。习武之人要有侠义,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再
期刊
“如今不少演员急功近利,同时接拍好几部片子,上午演皇帝,下午就去演乞丐。沉不下心来,怎么能拍出好的电视剧?”4月19日,“美猴王”六小龄童(章金莱)在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道。  前一天,4月18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电视演员形象榜”评选活动举行了颁奖盛典,六小龄童荣获男演员的第一名,陈宝国、李雪健、赵本山、黄渤分获二到五名。  一个月之后,5月1
期刊
有时团队合作反而是坏事  出去参加了一趟活动,下午的时候,李潇回到位于北京东风南路的住所。小区很安静,中式装修的房间也很安静,鱼缸里的鱼儿吐着泡泡迎接主人,可李潇的心里却烦乱得很。  “我一天只能干一件事。今天因为办这件事,我一天都没法写剧本了。”因为上半年播了自己写的两个戏,随之而来的频繁涉外活动,搞得李潇很被动。  有的编剧一定要在喧闹的环境下创作,而李潇却是什么声音都不能有。  “我得活到那
期刊
“爸,这个戏好看吗?”  “不好看。”  “不好看你怎么还能看得下去?”  “因为没别的戏看。”  这是去年的一天,海清在家陪父亲看电视时的一段对话。当时,电视剧里雷人的台词和粗制滥造的情节,让海清坐了不到十分钟就站起来了。  她搞不懂,这么烂的戏怎么还有人会看?而父亲的回答让她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太可怜了。”  “2013年确实不是一个大年,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戏。”海清直言不讳地对《中国周刊》记
期刊
英俊的眉眼,胖胖的身材,如弥勒佛般的大耳朵……记者第一眼见到刘江,顿觉亲和友善。  在海清、黄海波的眼中,由刘江做导演的剧组是最让他们觉得放松的。  “海清、黄海波都说我随和?确实是。我做导演的时候,可能不会给大家带来压力。我会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伙儿放松,都觉得自己很重要。”他说。  事实上,刘江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也都显得很现实,很放松。  当同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同学陆陆续续开始接戏的
期刊
我确实不方便公开讲这些话,如果是正式采访,我一定会说另外一番话。所以实在不好意思,不能提我的名字和单位,也不能录音录像,拍照当然也得免了。只有这样我才能跟你们说说。  倒不是什么保密问题,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别乱猜!  转基因技术本身没有问题,谈不上危害。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比如医疗领域,甚至军事领域,都可能带来突飞猛进。这就像是电的发明,会给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全面的大幅进步。  作为一项新兴技
期刊
对于震来说,“人艺”是他青春的首席代言词。2001年,初出茅庐的他,拿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通知书。之后的几年里,除了话剧,他的记忆里几乎找不到其它东西。  “那个时候,通常一个话剧会排练很多遍,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自己。好的作品都需要精雕细琢。”他说。  踏足演艺圈之前,于震售过洋酒,开过车行,舞台和光环离他都很遥远。  “是人艺教会了我什么是表演。”说起这些,于震的微笑戛然而止,“可惜,话剧的这些
期刊
“培根不才,何以奉献?赤诚,干净,我的身心,我的灵魂!”2005年3月,李培根就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时说的这句话,至今犹在耳畔。9年后的今天,积极倡导高校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倡导“让学生自由发展,让教育回归自然”的“根叔”,在19个遗憾中,带着些许不甘与孤独卸任。  这些遗憾,不仅属于“根叔”,也不仅属于华中科大。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先贤时期的大学学术语境,在当下高校中已难觅踪迹
期刊
在中国知识分子遭受重大挫折的年代,昔日的法学界泰斗钱端生也“消失”了,当他可以重新发出自己声音时,已经80岁高龄。  “二十世纪是老百姓的时代!”  1949年10月1日,近30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开国大典。49岁的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端升,以社会科学界代表的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当他看到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不禁热血沸腾。“我意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和自立于世界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