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评点集粹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学萍老师不愧为“诗意语文”,先声夺人,在华灯映照的无锡教坛上,写出了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自由诗、现实诗。其教学设计独特——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情感美、洒脱美、朴实美。一、抒情诗——情感美。课堂上,郭学萍老师以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她适时使用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理解“排空而至”一词时,先让学生理解“排”的意思,并同“排山倒海”作比较,然后郭老师打出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鸟儿飞过,情绪立即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排空而至”这个词一下子就在学生头脑中鲜活了起来。在教学第5自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郭学萍老师配乐范读,其优美动听的朗读使“翩翩起舞”、“百鸟争鸣”这些词在学生头脑中又一次鲜活了起来,而后学生争相为这段起出了各种各样优美的、动听的、感情奔放的小标题。二、自由诗——洒脱美。在让学生初读课文4、5自然段的时候,郭学萍老师大胆地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场面的好词,并让他们写在黑板上。学生众说纷纭的时候,郭学萍老师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巧妙地点拨、引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理解。这样的课堂,流泻着自由,放荡着不羁,呈现着洒脱。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共同感动,在与文本的切磋对话中逐步走向深层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课堂流程中,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悟却越来越深。三、现实诗——朴实美。在第一课时的生字教学中,郭学萍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揭示课题《灰椋鸟》的同时拎出“椋”这个生字,又让学生主动找出文中带有木字旁的另两个生字“椭”、“栖”。对于其余的生字,其实在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场面的好词时就逐个解决了。郭学萍老师采用随文、随词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找,去识,去理解。这样的课堂不但朴实、扎实,实实在在,而且充满了美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陈道佩(南京栖霞教师进修学校,210018)
  
  纵观实录,这堂课显得行云流水,十分流畅。但也正是这份流畅,让我们陷入对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的追问之中。这堂课似乎没有出奇制胜的精巧设计,也似乎缺少激荡心襟的迭起高潮,于是很多人也许会有一种不满足的遗憾,总期待这篇文章的教学能够有一份更加陌生化的、足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创意出现。究竟是我们观课者的期待超越了常态语文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还是我们早已对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因为太过熟悉而充满疲倦?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着眼前一亮,许多人也在实践中对此孜孜以求。为了探索理想的课堂境界,有人坚守自己对语文的本质理解,在扎实和活泼之间寻求平衡,郭老师的这节课有如此类;也有人试图寻求根本性的超越,希望走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一片天。每个人都很努力,在理想的引领下追逐各自理解的完美课堂。这是一种可贵的坚守与顽强,他们都怀着对语文教学的“情”致力于实践研究。所以,无论课堂呈现出的面貌如何,笔者以为首先要看到这份执着体现出的使命与责任。当然,既然是语文教学,我们自然也会对其洋溢出来的所谓专业“耿耿于怀”,而这种对理想课堂的焦灼期待,是不应该淡忘了语文的根本的,即语文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什么?又究竟该通过哪些方式让学生获得相关的语文素养?如果我们紧紧围绕这些去看待任何一堂语文课,我们就不会首先去关注表层的“怡情悦目”,而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检视哪怕是寻常课堂背后的意蕴。这节温婉而显得有些四平八稳的语文课,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皆有落实,虽然没有一些公开课的“惊艳”,但相较于一味的“好看”,其实实在在的质地更为重要。
   ——刘卫锋(南通市教育局,226018)
其他文献
我住在坡下  坡中央有座白塔  你家在坡上  你的前方  一直是牦牛和河流  我的眼里  一直是你和你背上的箩筐  粉红的头巾  腰間的小刀  磨损的袍底  手上的乌尔朵  匆忙的脚步  在我心里激起千层浪
内容摘要:主题沙画能让个体有足够的安全感,对个体心理的维护有一定的价值。心理幸福感包括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环境掌控、独立自主、积极关系六个部分。将沙画教育与心理幸福感的这六个部分进行结合,就构成了心理幸福感的主题沙画,以此来获得小学生心理幸福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有效途径是感知当下并体验平衡的决定,回忆事件并寻找正面的意义,明确目标并体会实现的美好,适应环境并探索和谐的价值,管理自我并扩
在如东县青年教师的一次优课竞赛活动中,笔者集中了备课组集体智慧设计并执教了《珍珠鸟》一课,荣获了县优课评比一等奖。在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将单薄的文字读厚实,从无声处读出心声,于散落处读出联系。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厚”与“薄”,“虚”与“实”的舞动中,发展语言,熏陶情感,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工具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一、挖掘空白、大胆想象,由“薄
内容摘要:晓苏的新作《父亲的相好》(载《钟山》2017年第3期)讲述的只是一个寻常的故事,对于这篇小说而言,叙事心理的建构与突破是打破叙事内容局限的关键因素。换言之,作为父亲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我”与父亲有着不同的心理空间,且这种比较、渗透关系始终贯穿于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叙述心理的突破也是弥补情节局限的关键。  关键词:《父亲的相好》 叙事心理 建构 突破  晓苏的新作《父亲的相好》(
内容摘要:朱科君由书评和影评构成的随笔集《告别励志》评介了中外人文学科中诸多赫赫有名的著作,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杜维明的《现龙在田》、艾柯的《密涅瓦火柴盒》、美国记者何伟的《江城》,以及梁晓声的《中国生存启示录》、傅佩荣的《人能弘道》等一系列开阔人们眼界和思路的读物。本书同时也收入了作者的一些影评文章,其中关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搜索》、《天注定》和《被解放的昆汀》等多部影片的
内容摘要:通过一桩桩事例,孔飞力生动地展现了大清帝国下“叫魂”危机从发生、蔓延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的同时,他还勾勒出乾隆盛世下的社会真实状况以及普通百姓、官僚和皇帝这三个不同阶层对于“叫魂”危机的处理方式。基于孔飞力对不同阶层行为表现的刻画,本文尝试分析各阶层的行为,总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行为实质。   关键词:叫魂 阶层 行为表现 实质   美国作家孔飞力的《叫魂:1768
摘要:研讨课是校本科研的重要载体,在校本科研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深化校本科研理念、构建校本科研策略、形成过程性研究成果等作用。合理地组织与实施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需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规划研讨主题,根据研讨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也需要执教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进行独立钻研,对研讨主题形成个性化理解,并把这种理解转化为教学实践。此外,还需要注意把握研讨课的评价标准、保证研讨课特有的品质、使研讨课与校本学习
摘要: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待遇不公平造成心理失衡、享受不到优质职后教育、政府缺乏政策倾斜和相应的督查措施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政策上突出农村教育地位,让农村教师享受相同待遇,科学评价农村教师工作,制定并实施督查措施,强化职后教育工作,提高师范院校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优质均衡;教师队伍;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学校传统的感恩教育呈现出“成人腔”、“说教式”、“单一化”的弊端。真正内化到思想、外化于行为的成功感恩教育是学校迫切需要的,而小学感恩文化的创建必然要基于儿童视角。作者探讨了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策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感恩文化;儿童情趣;创建策略;理性思考;润泽生命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56-04  学校传统的感
最近几年。我倡导的本色语文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全面。很多人便认为“本色语文”就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此。起初我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为在我们心目中,能说、敢说有教学思想的人有几个呢?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居然也要说自己的教学思想。岂不是亵渎了“思想”二字?  近年来,同年人甚至更为年轻的朋友们。都在大张旗鼓地召开自己的教学思想研讨会,起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