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识与宗教情怀的纠缠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借男女主人公的几次重要对话去探寻《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寻找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娅之间情感纠葛的因由。
  关键词: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拉斯科尔尼科夫;对话
  
  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文版《罪与罚》。《罪与罚》一直都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计其数,就如刘亚丁教授在《文化试错的民族寓言:〈罪与罚〉的一种解读》一文中所概括的一样,有从社会历史观点切入的,有以作家传记为基础来研究作品的,有从宗教文化角度入手的,还有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开始的。[1]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所富含的内在对话性进行分析。依据巴赫金理论,内在对话性可以是在多声部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中,也可以是在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意识及心理活动过程中。这种对话性不仅指直接对话,也体现在自白、人物表情和行为等诸方面的相互对话的艺术描写中。而本文重点探讨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也蕴藏在对话中。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人物肖像一般都很简洁,经常透过外貌、动作的描写,表达处在运动过程中的人物的心理特征,这点在《罪与罚》中也不例外。他写到:“顺便说说,他(指拉斯科尔尼科夫)非常英俊,有一双美好的暗色的眼睛,深棕色头发,比中等身材略高,消瘦而匀称。但是,很快他似乎陷入深沉的沉思,更准确地说,似乎是出神的状态,走着,走着,已经不去注意周围事物,也不愿去注意它。”这就是我们最初从文本中读到的有关男主人公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美好的眼睛”似乎是在暗示着他是一个善良而深思的青年。而他“似乎陷入沉思”则清楚地表达出主人公所处的苦恼状态。“他衣衫褴褛,已经是第二天几乎没吃什么东西了,但他不用走多久。”当然,如果我们就通过作者有限的形象直接描写是很难把握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的。但是还好,我们可以透过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去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所以很多研究者就说拉斯科尔尼科夫是深受尼采超人哲学和拿破仑伟人意识深深影响的,因为在小说第三部中,他与侦查员波尔费利谈话时解释自己在两个月前所发表的文章《论犯罪》中就阐述了自己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按自然规律人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平凡的人们,他们只是繁殖自己同类人的材料,他们天性保守,循规蹈矩,喜欢顺从;第二类是不平凡的人们,他们具有才华或是天才,是敢于在自己环境中说出新言语的人,他们会越过法律,是破坏者和立法者——以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名义破坏现有事物,必要时深知会越过尸体和血泊。这种按天性来区分两类人——“平凡的人们”和“非凡的人们”——的理论,以及敢于越过一切障碍的观点,很容易让人想起尼采的“超人哲学”。他认为自己是不甘于平庸的第二类人,所以他需要借铲除人类的虫子——“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来证明自己的不凡。这是他的人生意识。
  
  二
  
  在论文集《陀斯陀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研究》里,彭克巽也提到拉斯科尔尼科夫另一方面还深受宗教信仰问题的困扰,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叙述完他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时,波尔费利问他是否相信上帝、相信基督使拉撒路复活的故事,而主人公都作了肯定的回答。这是导致他矛盾纠结的原因,也是最后能够皈依索尼娅宗教的基点。他一方面要求自己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可以不顾一切的非凡的人,一方面又担心不能越过心中宗教思想的捆绑。思想就像旋风般在他脑海里旋转。他认为自己杀死的只是一只“对社会有害的虫子”,他只想要最必需的钱,将其余的都送给修道院。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涉及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这也是小说中描绘人物心灵深处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这些对话往往涉及广泛的世界性“大对话”的意义。这也是小说的新颖之处。就如巴赫金提出陀氏小说具有“复调小说”特征,在他的小说里存在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或基本基调),即“独立和不相汇合的诸声音和诸意识的众多性”,通过这些意识、声音的对话,这些旋律的交响,拓展作品的主题。这些特征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第四部中作者写到:主人公走进索尼娅简陋的房间,怜悯地看了看她,以很平淡的声音指出上帝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让女主人公无法忍受。最后,他还是跪在她面前,吻她的脚,说道:“我不是向你下跪,而是向人类的全部苦难下跪。”这里可以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温柔的悲悯之心。他并不是一个恶魔,而是一个苦苦探寻人类道路、关注人性的思索者、探索者。他也在对话中明白了索尼娅在极端痛苦中忍受着耻辱、在耻辱中怀抱着神圣的感情。他觉得应该去摧毁应当摧毁的东西,然后把苦难背在自己身上。这次对话有助于二人进一步的了解沟通,为最后走到一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我们必须提及这次对话实际上是男主人公宗教情怀与人生意识的一次较量。索尼娅暂时扮演的是男主人公内心中宗教情怀的一面,让两种声音交织对峙,索尼娅说:“没有上帝,我会怎样呢?”她经常祈祷,她的观念是相信上帝、自我牺牲和忍受苦难。而拉斯科尔尼科夫却说也许上帝不存在,这像极了尼采喊出的“上帝已死”。最后是谁也没有说服谁,作者只是把这两种思想观念摆在了读者面前。不过,人类苦难的主旋律仍然响彻于整个对话过程中,也响彻在整部小说中,主人公只是向人类苦难的代表索尼娅下跪而已。
  
  三
  
  在《罪与罚》这本书的第五部中,拉氏在与女主人公的第二次对话里向索尼娅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并详细分析了杀人的原因和动机。而且他再一次阐述了自己的“超人哲学”,他承认自己有自爱、嫉妒、恶毒、卑劣、疯狂的倾向。他的怨恨以及对社会的不满促使了他的杀人行动。故事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自言自语道:“谁在理智和精神上坚强有力,谁便是人们的主宰!谁敢作敢为,谁就会在人们那里有愈多的权力。”他还说:“我想要敢作,因而杀了……”同时他也认识到自己的罪孽:“我杀死的是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就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杀死老太婆的是魔鬼,而不是我……”最后,他的纠结心理在女主人公那儿找到了平静:“您离开了上帝,因而遭到了惩罚,把您交给了魔鬼……”她叫他立刻站到十字路口去鞠躬,亲吻被他玷污了的大地;向全世界鞠躬,对所有人说他杀了人。让他接受苦难,重新救赎自己。在整个对话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都感受到了索尼娅对自己无限的爱,这正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幸福不存在于舒适中,幸福只有通过苦难才能赎买;人只有以苦难才能赢得自己幸福。最后小说以梦的形式让拉斯科尔尼科夫摆脱了矛盾,而慢慢皈依了索尼娅的信仰,在爱中找到了自我灵魂升华的理由。他永远地爱上了她,他复活的时刻终于到来。
  
  结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自己的妙笔造就了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他用自己对人的秘密的思考,揭示了还漂浮在空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般的超人思想和俄罗斯民间宗教观念之间的一场大搏斗。陀氏通过男主人公最后的取舍提供了自己的答案。他用细致入微的艺术想象力将这场搏斗置放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诸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也得以永恒。
  
  注释:
  [1] 见刘亚丁《文化试错的民族寓言:〈罪与罚〉的一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是暑期档电影中的一匹“黑马”,凭借明星、幽默与温情模式的组合赢得了出乎意料的票房收入。本文旨在对其中的幽默元素和温情优势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在囧途》;幽默;温情    2002年国产大片《英雄》上映,短时间内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它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于以往的营销方式,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英雄》的大投入。豪华明星阵容、高超的后期制作无疑是它取得巨大票房成
期刊
王磊,女,198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为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编剧、导演话剧《离异》《好大一个家》《贵妇还乡》等二十余部;编剧电视连续剧《海事法官》《纸风筝》《漂亮女孩》等;编剧电视电影《约会阳光》《警花燕子》《赛车手》等。著有长篇小说《我是一只风筝》《特勤中队》。另有多篇文艺、戏剧理论文章见诸报刊。  王宁,男,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
期刊
我所习惯的,是  做这样一种游戏  站在低矮的树枝上,她们  有甲壳虫般的羽毛  绿色,红的,黄的,她们  暂时忘记了一个小时前  春风冒昧无礼地来袭  谷雨是他们的帮凶  我确信,此刻,是站在树枝上  而不是树枝下  追赶一群离家出走的蚂蚁  他们隆起的黑肚皮  让我想起一位饱读经书的诗人  他们时而回头看我,充满善意  时而伸长双腿,低头不语  他们挣扎着向后仰去  像一位长者,无助而后叹息 
期刊
摘要:“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直至今日其本身仍延续着有关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争这一命题的思考。本文试图围绕这一话题,分析目前经济形势下“第六代”电影的调适之道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第六代”;“第五代”;商业电影;艺术电影    翻开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关于“艺术与商业之于电影哪个更重要”这一话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明星制”“院线制”“好莱坞”这些商业色彩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受哥特风格影响的几类类型电影进行分析,从这几种类型电影的风格、影像、主题等方面挖掘哥特风格所具有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哥特;黑色;类型电影    自20世纪初,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开端,掀起了一个世纪黑暗空虚的哥特电影之风。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哥特风格的经典影片横空出世、锐不可当,使得电影创作者以及爱好者们愈发对这种神秘奇幻的电影风格充满好奇。    一、哥特文化的氤氲    
期刊
摘要:编辑是集选题、征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发行等于一身的创作者,他与作者的关系就如同剪辑师和导演、门将和球员、伯乐和千里马以及良师益友的关系。无论是作者自由投稿,还是编辑约稿,编辑和作者都应保持“同志式”合作关系去完成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三丰收,使编辑和作者在市场的舞台上实现双赢。  关键词:编辑;作者;“同志式”    出版理论家刘杲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如
期刊
靖华,本名张百军,河南通许人。系蔡丽双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通许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香港文艺报》等刊物。有书法作品入展或获奖。人物小传入选《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等辞书。    彼岸有海风轻抚秀发的文榕姐,从你的即将由香港艺术发展局力助出版的诗集《轻飞的月光》自序中,得知你不觉间已挪进了不惑之年的门槛,我不禁为之一颤!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程中,郁达夫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却是最具个性魅力的舞者。本文选取郁达夫小说中独特的“自叙传”色彩为论述角度,力求展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郁达夫文学个性的成因和特色。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难以忘怀的江南故乡度过的,青葱蓝碧的富春山水和天下独绝的西子风光,滋润陶冶了郁达夫的天
期刊
摘要:女性诗歌是中国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关注爱情、关注人性之美……书写文学存在之新意大美。鲁迅文学奖获奖之作,荣荣的诗集《看见》,以清新的风格关注孩子,关注爱情,关注人生,以朴实之风格描述深含生命之美的现实生活,在抒情之中融入哲理的思考,以自身的体验,述说着女性诗歌的现实回归。  关键词:女性诗歌;荣荣;《看见》;现实回归    荣荣的诗很有情致,抒情与哲理的结合水乳交融。她从生活出发,抵达生命的
期刊
摘要:本文使用结构主义分析语言元素及其结构关系的方法,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从人物、行为、结果三方面,考证了其作品中真正起作用的元素,并总结了这些元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了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深层结构。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人物形象;臆想;现实    歌德在1827年与爱伦坡的谈话中,第一次界定了短篇小说的定义,称:“它是发生的一个闻所未闻的事件。”[1]从这个定义看来,一个短篇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