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诗歌的现实回归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诗歌是中国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关注爱情、关注人性之美……书写文学存在之新意大美。鲁迅文学奖获奖之作,荣荣的诗集《看见》,以清新的风格关注孩子,关注爱情,关注人生,以朴实之风格描述深含生命之美的现实生活,在抒情之中融入哲理的思考,以自身的体验,述说着女性诗歌的现实回归。
  关键词:女性诗歌;荣荣;《看见》;现实回归
  
  荣荣的诗很有情致,抒情与哲理的结合水乳交融。她从生活出发,抵达生命的真实,体现出较高的精神指向,是近年来女性诗歌的优秀之作。她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是无愧于这一荣誉的。
  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作为一道独特风景,在中国诗坛格外引人注目。初始有林子的《给他》,率真表达爱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体现出人性复归的时代要求,颇可动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瞿永明等又以深入潜意识和性意识的方式,挑战传统,制造女性诗歌的全新景观,以其艺术表达的陌生化,引起诗坛的兴奋。其后,伊蕾等人又以宣泄女性的性意识,展露女性的隐秘世界,以某种极端化的反叛,冲撞人心,试图在更为彻底的意义上,冲决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和男性社会固有的堤岸,从而引起争议。所有这一切,应该说都是诗歌作为人类敏感神经,在历史演进和我国社会进步中感时应世的必然反映。
  然而,诗之所以为诗,最终还是文学意义的存在。在经历过思想的涅槃之后,当今的女性诗,已经可以从容地表达人性之美,美丽地言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从关注自我到关注普通人,从追踪潜意识到直面现实生活,这是一种落地生根的踏实。叛逆的女性与包容的社会似乎已达成某种和解。
  首先,荣荣在诗的内容上,更多地着墨现实生活。她写爱情,写儿子,写饮食男女,写凡人小事,写多情人生,从女性极度敏感的心灵出发,捕捉伸手可触的实感的诗意。正如她自己所言,“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我更愿意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感受中国绝大多数女性正在感受的现实”,从而“以小见大”,“透彻地把握”生活的真实,以抵达非凡的精神高度。这种立足现实、提升现实、创造现实的努力,使她的诗无论多么轻灵,始终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飞翔。宽容、豁达、顿悟,显得是那么优雅。
  难得的是,荣荣不是那种自恋甚深的诗人。她关注平民百姓,邻居老木、钟点工张喜瓶、工艺雕刻师、“陌生人”及“被羞辱的女子”,还有“三八妇女节”“印染车间”“农家乐”等,这些在曾经引人注目的“女性诗”中很难看见的内容,在她的诗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出荣荣诗歌的人性关怀,是中国女性诗回归现实的确切证明。而这种回归,又是与过去那种为表现而表现的政治化倾向判然有别的,也是与那些专注内心、隔膜现实的女性诗判然有别的。这是在时代变革中的否定之否定,是中国社会进步中关注民生的极为真切的诗意体现。
  作为女性诗人,爱情与孩子是荣荣不能不涉足的两大主题。而荣荣对《爱情》似有一种特殊的感触:
  已有些年了
  我在诗中回避这个词
  或由此引起的暗示和暖色
  她是脆弱的抵不住
  一根现实的草茎
  ……
  我曾因她的耀眼而盲目
  如今又因清醒而痛楚
  这个词依然神圣
  但对着你我总是嘲笑
  我一再地说瞧
  那些迷信爱情的家伙
  等着哭吧有她受的!
  可是我知道
  我其实多么想是她
  就像从前的那个女孩
  飞蛾般地奔赴召唤
  女性之于爱,是另一重生命。不论在沧桑人生中有多少磨难,不论对爱情有多少怀疑和失望,她依然会“飞蛾般地奔赴召唤”,哪怕是自焚。荣荣的诗令人联想到白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诗,对爱的执著和神圣感,充分展示了这位女性向真向美的渴望。这在当今社会两性关系已然形成的某种时尚中,是令人感慨的;同时似乎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社会的日渐和谐中,女性已不必以尖锐的逆反式自渎,来对抗男权社会的压抑,她们尽可以遵从内心的召唤,温情地表述与生俱来的灵与肉合而为一的爱的向往。
  荣荣的诗十分从容,明朗而抒情:
  让那些丑丑的事物也沾上甜霜
  扭曲的影阴沉的铁豁嘴的言辞
  漆黑的野鸽子落在春天的脚跟
  早早泛滥的绿和最后
  暖过来的石头都是春的住所
  ……
  从这里向那里风很干净
  笑声很清朗在彻夜不眠的城里
  在鸡鸭吵嘴猪狗争食的乡下
  一颗友善的心总有走不完的亲戚
   ——《这里或那里》
  诗感的从容来源于自信,同样也来源于文化素养。荣荣读过古今中外大量的诗,从辛弃疾、李清照到里尔克、聂鲁达,她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同时,她用生命写作,用真情写作,不刻意所为,因而显得非常自在。从这个意义上,荣荣是深得诗之要领的。
  荣荣的诗在抒情中包孕着哲理,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提升了自己诗的文化品位。在《一定要有漏洞》中,她写到:“有漏洞的谎言/才能被戳穿有漏洞的真理/才不会绝对一首没有漏洞的诗/会让所有的诗人羞愧而死!”“一定要有漏洞!跟着它/我像水滴一样圆润融入那么多/不愉快不完善不圆满/不再害怕损害/弥补我同时也爱上这个词。” 事物原本就是这样,缺损的美是真实的美。因为不完善就不怕被损害,因为有漏洞所以有弥补,弥补的过程就是美的历程,这是生活的辩证法。而对自己的人生,荣荣在《看见》这首诗里有这般深刻的体验:
  我看见自己在打一场比赛
  来回奔跑
  一次次接发自己的球
  也一次次愉快地失手
  
  没有人替我助攻
  也没有谁站到我的对面
  就像许多回不假思索地转身
  看见我把自己拎在手中
  
  那总是些情绪激扬的梦
  我穿着中性的衣服
  羞于确认自己还是女人
  我不会再被谁带走
  也不会再被谁丢弃
  
  我无法停下来
  我发现幸福就是一只球
  我要独个儿把它玩转
  为什么“幸福就是一只球”,而“我要独个儿把它玩转”?这“独个儿”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没有对手?为什么没有“助攻”?因“不会再被带走”,所以“也不会再被谁丢弃”,这是失落还是自我解嘲?抑或是作为女人的又一种“顿悟”?孤独?无助?无奈?又不能不勇往直前?而总体来讲,“来回奔跑”,自己“接发”自己的球,又是“愉快”的。这些复杂的心理状态意味着什么?如用“独身”“奋斗”来概括,似乎流于浅俗。也许是“情到深处人孤独”,荣荣要表达的复杂人生体验,恰恰是非“中性”的最具女人味的“女性意识”,是成熟女性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体现荣荣内心世界的敏感丰富,也体现她站在女性立场上,对生活的一种透彻的理解。
  荣荣的诗在表达上自成风格,而她的诗在主基调上又呈现出多样性。像《双人床》颇有构图之美。《速写》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而《孕育》一诗,闪耀着母性的光芒,形象而动人。她也写“焦虑”、写“分裂”、写“精神错乱的椅子”等,从中透露出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和微妙感觉。这类诗,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方式又让人读得懂,这是荣荣出色的地方。在其获奖之作《看见》中,她有《数字化时代的烦恼》一辑,多写现代生活中的人和事,抑或某种感受。请看其中《网络》一诗中的一些段落:
  必须极端必须大喊大叫
  必须让人吃惊必须出名!
  别出心裁的帖子进入的方式
  正确与错误只是旁人的判断
  与你的口气或语法无关
  
  这些虚拟的名流和新贵
  掠走了描摹的花和掌声
  网络真深啊就像人心
  许多人怀着打劫的念头
  像荒郊野外里的店小二
  
  凌晨三点从网络里出来的人
  带着一点点虚脱的软弱
  找不着自己相对固定的脸
  现实同样不可把握
  他成了这一天最早的觉悟者
  如果没有对网络的亲身体验,荣荣就不会写得这么生动。作为文化人,她没有脱离当代社会的现实。不像我们有时接触到的一些诗人,他们对网络几乎一无所知。依然在传统的文字表述中,作“内心的孤独与深入”,显得与时相隔。“虚拟的名流和新贵”及“打劫的念头”,有没有批评意味呢?而“网络真深啊就像人心”,这个比喻是耐人寻味的。网络是虚拟世界,而“现实同样不可把握”。在《最高意义的欢乐……》中,荣荣写到:“我所追寻的不是光芒/但一定在光芒的背面/沉静平淡从有趋向于无/我感觉到了却看不见。”因而她颇有自失地说:“这痛苦的女人一生都在找/不存在的东西”,而也许“它原本就是一个虚幻”?生命的神秘与不可知,爱情的神圣与虚幻,似乎是她永远想叩问的真谛。这正是诗人既是普通人同时又是超拔意义上的人所应具备的情感素质。
  总的来看,抒情与哲理的结合,使荣荣的诗很有情致。生活实感是荣荣诗歌的源头活水。从容自如的诗风来自人生经验与文化经验的积累,来自这些积累所带来的平和与自信。而正如荣荣自己所认定的那样,她的诗不是“匡时济世”的黄钟大吕,不是忧愤深广的现实批判,不是惊世骇俗的鸿篇巨制,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天地文章。她平静地说:“大作家写大现实,小作家写小现实。”她定义自己的追求是“以小见大,微言大义,几句话里说乾坤”。看来荣荣是做到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荣荣诗歌宛如鸟鸣,宛如静夜里遥远的琴声。她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和些许惊叹,也带来思考和回味。愿荣荣在她“看见”的路上,渐行渐远,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长长的永难磨灭的脚印。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人类学纪录片中伦理的缺失导致我们在民族文化纪录片中缺乏起码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它们依赖于固定表达模式,从而失去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基本意义和魅力。  关键词:纪录片;人类学;伦理;思考    从纪录片诞生开始,纪录片的伦理也相应产生了。孙曾田认为:“既不能为了美去损害真实性,又不能为了真实性而镜头拍得不好。”[1]本文探讨纪录片的伦理正是基于镜头的“美”与“真实性”的关系。无论是“真理电影”(
期刊
摘要:因身患绝症而英年早逝的女大学生田维的遗作《花田半亩》,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饕餮盛宴,又是一次对精神和灵魂的熏陶和洗礼,书中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勇敢坚强的品质、同情怜悯之心和知恩感恩之德。该书的意义在于它鼓舞着那些遇到苦难挫折的人,使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支撑着他们书写更加华美的人生篇章。  关键词:田维;《花田半亩》;语言;精神;意义    搞文学已有些年头,学术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写书评还
期刊
摘要: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是暑期档电影中的一匹“黑马”,凭借明星、幽默与温情模式的组合赢得了出乎意料的票房收入。本文旨在对其中的幽默元素和温情优势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在囧途》;幽默;温情    2002年国产大片《英雄》上映,短时间内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它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于以往的营销方式,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英雄》的大投入。豪华明星阵容、高超的后期制作无疑是它取得巨大票房成
期刊
王磊,女,198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为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编剧、导演话剧《离异》《好大一个家》《贵妇还乡》等二十余部;编剧电视连续剧《海事法官》《纸风筝》《漂亮女孩》等;编剧电视电影《约会阳光》《警花燕子》《赛车手》等。著有长篇小说《我是一只风筝》《特勤中队》。另有多篇文艺、戏剧理论文章见诸报刊。  王宁,男,天津音乐学院戏剧影视系
期刊
我所习惯的,是  做这样一种游戏  站在低矮的树枝上,她们  有甲壳虫般的羽毛  绿色,红的,黄的,她们  暂时忘记了一个小时前  春风冒昧无礼地来袭  谷雨是他们的帮凶  我确信,此刻,是站在树枝上  而不是树枝下  追赶一群离家出走的蚂蚁  他们隆起的黑肚皮  让我想起一位饱读经书的诗人  他们时而回头看我,充满善意  时而伸长双腿,低头不语  他们挣扎着向后仰去  像一位长者,无助而后叹息 
期刊
摘要:“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直至今日其本身仍延续着有关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争这一命题的思考。本文试图围绕这一话题,分析目前经济形势下“第六代”电影的调适之道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第六代”;“第五代”;商业电影;艺术电影    翻开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关于“艺术与商业之于电影哪个更重要”这一话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明星制”“院线制”“好莱坞”这些商业色彩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受哥特风格影响的几类类型电影进行分析,从这几种类型电影的风格、影像、主题等方面挖掘哥特风格所具有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哥特;黑色;类型电影    自20世纪初,以德国表现主义为开端,掀起了一个世纪黑暗空虚的哥特电影之风。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哥特风格的经典影片横空出世、锐不可当,使得电影创作者以及爱好者们愈发对这种神秘奇幻的电影风格充满好奇。    一、哥特文化的氤氲    
期刊
摘要:编辑是集选题、征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发行等于一身的创作者,他与作者的关系就如同剪辑师和导演、门将和球员、伯乐和千里马以及良师益友的关系。无论是作者自由投稿,还是编辑约稿,编辑和作者都应保持“同志式”合作关系去完成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三丰收,使编辑和作者在市场的舞台上实现双赢。  关键词:编辑;作者;“同志式”    出版理论家刘杲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如
期刊
靖华,本名张百军,河南通许人。系蔡丽双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通许作协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香港文艺报》等刊物。有书法作品入展或获奖。人物小传入选《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等辞书。    彼岸有海风轻抚秀发的文榕姐,从你的即将由香港艺术发展局力助出版的诗集《轻飞的月光》自序中,得知你不觉间已挪进了不惑之年的门槛,我不禁为之一颤!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程中,郁达夫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却是最具个性魅力的舞者。本文选取郁达夫小说中独特的“自叙传”色彩为论述角度,力求展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郁达夫文学个性的成因和特色。  关键词:郁达夫;自叙传;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难以忘怀的江南故乡度过的,青葱蓝碧的富春山水和天下独绝的西子风光,滋润陶冶了郁达夫的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