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改进谁做主?

来源 :在线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由校企协同构建的全员在线教学运动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来说不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经历了全员建课、全员应用、全员评价等数个阶段后,在线教育终于实现从“单声道”向“多声道”的转变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落地。大规模在线教学从2月初跌跌撞撞的摸索到如今被纳入教学新常态,教学质量保证是核心要义和重中之重。如何保證在线教学质量、如何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学、如何使在线教学改革与传统教学实质等效,都已成为当前众多高校面临的新问题。
  疫情倒逼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00年前后很多未来学家曾提出,这可能会导致现代大学的式微甚至消亡,有的未来学家还给出了相应的时间点。最初,我觉得这一预测有可能发生,但现在我认为它只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并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厦门大学在2015年进行审核评估后提出了一个口号——用教育技术倒逼厦大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那时天天讲“倒逼”,“倒逼”了五年,好像也没“倒逼”成功,反而是一场疫情就把我们“倒逼”了。一夜之间,疫情让互联网走进高校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务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教学来讲,我们真正进入了深水区。倒逼教学改革就是一个概念、一个口号,是这次疫情改变了我对教育技术的看法,使我总体上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面对后疫情时代,我们都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做到线上和线下结合、如何实现混合式教学。作为一名研究者,至今我依然拿不出一套科学的数据和方法来证明在线教学的效果。所有高校的月质量报告、周质量报告中,都会提到这周开了多少门课、有多少老师上课、有多少学生选课、选课的总人数是多少等等。数据都很完整,但我想知道这学期开的课和去年同期相比,学生的出勤率是多少、课程门数和开课率是多少、开课的门次是多少?对比之后才更有意义。希望能看到这方面的对比数据。
  “停课不停学”的背景掩盖了在线教学的许多短板,似乎只要不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就是成功的。实际上,不停课、不停学是在线教学最低的要求,尚未达到在线教学的高标准要求。后疫情时代,为了让在线教学做得更好,我们必须关注在线教学的留痕,真正的在线教学技术服务一定是有痕迹的。
  从三方面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从师生的教学准备来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在线教学师生人数分别为20%和45.39%。只有20%的老师开展过在线教学,80%的老师没有接触过在线教学,不具备在线教学的素养,让他们一下子做到在线教学,这可信吗?不可信。为防止自己成为“马路杀手”,我把过去录制的课程放到网上供学生自学。
  第二,从教学平台支撑来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据统计,中国的大学和老师使用的技术平台多达200余个。一类是政府和高校建设的平台,另一类是市场化的民办平台。在中国网络技术平台中,最优秀的课程资源在政府的平台上。在这一特殊时期,大部分未接受过培训的老师更看重的是平台对课程的服务能力,而不是课程内容的好坏。我认为,未来的教育技术一定是以某几个平台为主,一些小平台会被陆续淘汰。此外,在线教学的不同主体对技术的支撑能力和教学的满意度差别很大。后疫情时代,是采取在线教学、面授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三个主体的判断同样存在巨大的差异。从我们给教师、学生以及教务管理部门设计的关于在线教学的问卷来看,应该以学生问卷为主。
  第三,从师生对在线教学的改进意见来看在线教学的阶段性特征。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是不一样的。管理者认为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律的问题;老师认为要加强培训,最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学生的自律问题;学生则认为,最需要改善的是平台建设、技术和网络设备等。
  最后,我做几点总结。第一,关于在线教学走向常态化、计划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截至2018年,我国共颁发了8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个教育技术项目获教育成果特等奖。从国家级设奖和获奖数量层面来讲,教育技术获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二是硬件建设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当我们中国大学的硬件、校园内的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后,教师的网上教学能力提升就成为核心。现在有一个术语,叫做数字能力的提高,这是最关键的。
  三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有多少学生没有来报到,我们称之为流失率。经历此次“停课不停学”,我们要关注有多少学生无法进行在线学习。因为教育的理念是“一个都不能少”,在线教学也必须做到“一个都不能少”,这就是今天在线教学伦理的公平问题。
  四是后疫情时代,我们要以谁的判断作为下一步改革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同一问题判断的反差反映出哪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以上精彩观点根据长三角地区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保证与实质等效研讨会”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新媒体撰稿人  韩明晓)
  责任编辑:夏英
其他文献
《经济参考报》刊载胡浩文章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儿发生”,穿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边界,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有了更多可能。在应对危机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仅学校课堂的“围墙”被打破,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心理上的“围墙”,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新的教育形態。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迈入高质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数字化转型正从“必要”转为“必须”。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从业务开始的深层变革,需要数字化人才的支撑。“修炼内功”成为2020年的高频词,“全员学习”被财经作家吴晓波列为危机下企业四大自救计划之一。2020年,企业学习跑出数字化变革加速度。  在与本刊对话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在线学习研究院副院长田克美和时代光华研究院院长张春林都指
期刊
《中国科学报》刊载唐礼智文章  产教融合近年来,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在于有三个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第一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从内部来看,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产学研合作的指标没有给予重视或者权重不高。从外部关系看,校企间的产教融合还存在脱节问题,即高校科研成果出來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第二是浅与深的关系。要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人与资本
期刊
《北京商报》刊载程铭劼、赵博宇文章  如今,无论是打开电视还是走进地铁站,在线教育的头部企业均占据着重要的广告位置。尤其是站在风口的K12在线教育机构们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内容营销的投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结束的各大卫视2021跨年晚会上,包括作业帮、猿辅导、好未来(题拍拍)等多家头部企业都进行了广告投放与赞助。而在晚会之外,冠名综艺、节目植入、找明星代言都已成为他们破圈營销的重要打法。  被
期刊
《人民日报》刊载王晶玥文章  2020年,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用户需求迎来井喷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份,在线教育企业新增8.2万家。面对发展机遇,在线教育行业内侵权现象也接踵而至,技术手段和网络环境助推在线教育驶入快车道,同时也成为滋生侵权现象的温床。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刚表示,企业在版权局进行作品登记、完善技术手段,避免不法分子技术破解,只是强化版权保护意识的一部分。考虑
期刊
《光明日报》刊载于歆杰文章  作为8年来一直深度参与其中的一线教师,笔者曾感觉到,慕课似乎正在被忘记。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及蔓延,让慕课有机会被置于新的发展环境下重新审视,以至于包括笔者在内的教育人士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2020年是慕课的“第二元年”吗?  慕課数量可观,但结构性矛盾不可不察。人文素质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而专业课、研究生课和跨学科课则比较稀缺。亟
期刊
整体上看,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企业学习呈现出学习模式由传统线下模式占主导逐渐向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转变、学员使用习惯由基于Web浏览器的E-Learning平台向基于移动终端的M-Learning转变、平台结构由基于功能型的LMS(学习管理系统)向LXP(学习体验平台)转变等特点。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区域型企业和内陆地区企业对在线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
期刊
产教融合是继续教育的创新方向。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内容如此丰富,继续教育的领域如此宽广,继续教育的力量如此巨大,继续教育的前景如此光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那么,应该如何构建高质量的高校继续教育,以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期刊
项目背景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原有流量红利弱化,对于企业来说,降本增效尤为重要。对于58同城来说,内部人才发展项目和应用场景多元化,对兼职讲师提出了更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由于兼职讲师分布在全国各地,日常的赋能培养必须依托线上平台完成。  “创造营·当行出色兼讲线上训练营”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体系设计,促动兼职讲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培训和授课技能。项目采用“自上而下”
期刊
为推动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湖南教育出版社用心打造教学互动平台——贝壳网。成立五年来,贝壳网专注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创新,为K12领域提供智慧教育产品与服务。未来,它将继续朝“提供一站式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从中小创业者争相占位,到老牌教育机构转战线上;从BAT巨头纷纷布局,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从市场环境不景气,到疫情倒逼下的在线教育常态化发展……在线教育行业经历过“销声匿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