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与新闻,双管齐下才能赢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s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重读了《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这本著作前几年在中国很流行。面对新时期的营销变革,该书传达的理念的确是令人感到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但不可否认,中国确有特殊国情,许多源于国外的营销传播思想,初看都甚是有理,但细想之下,就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打品牌、推产品,抑或个人宣传,都离不开广告的推波助澜。但无论表面看起来怎样火爆,倾向于自说自话的所谓“硬广”已然是难逃没落的命运了,原因有三。
  一是广告数量越来越多。曾几何时,哪个品牌一旦在CCTV播广告,生意就好得不得了。最为显著的是当年秦池酒厂勇夺标王的豪举,他们说,“每天开进电视台一辆桑塔纳,从电视台开出一辆奥迪”,可见广告对销售的推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品牌之间发生激烈的“广告战争”。而媒体为了生存更是乐此不疲,以至于“在广告之间插播电视剧”的情形屡见不鲜。不争的事实是,广告数量越来越多,大众消费意识更趋理性,导致广告所承载的品牌公信力和其本身的权威性都越来越低。
  二是广告创意越来越差。广告无处不在,但我们因为广告记住了多少品牌?即便在狂轰乱炸之下勉强记住一个名字,看过广告以后又能否对“我为什么要买它”心中有数?如果看了广告只能回忆起广告本身,却对品牌没有印象,我们做广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广告的核心是品牌产品,做广告的终极目的就是销售;而眼下大多数广告追求的是所谓“记忆点”的创意表现,而非能打动受众的“利益点”,即购买理由的传达。
  三是广告效果越来越弱。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我们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是浪费了,但我们不知道浪费在哪里。”广告数量巨大,并且“王婆卖瓜总自夸”,使消费者对品牌无法建立信任,甚至产生反感。广告创意糟糕,对于受众的利益点不清晰,导致品牌传播不到位。目前网络搜索广告大行其道,合理运用的话,对于广告效果或可做到有据可查。但就算“百度一下”,人们对自然排名内容的信赖,依然远高于竞价推广。
  与广告的没落同时发生的,是公关的崛起。运用公关增强受众对品牌的正面认知和持续青睐,成为众多名优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而借助媒体发布企业或产品的正面信息,正是其中最为关键和最具效力的方式。
  在“全民触网”的今天,搜索信息的丰富程度和展现角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购买选择。相比自说自话的广告叫卖,他们更乐于接受“第三方”立场的、相对客观的信息披露。蒙牛“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信誉危机、王老吉赈灾捐巨款后营造的社会话题,无不是新闻效应对市场营销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的典型例证。
  举一个笔者亲自执行的案例。某品牌是国内香薰产品特许经营的领先者,有一段时间,该品牌遭遇竞争对手恶意攻击,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导致其社会美誉度下降,一贯发展态势良好的市场招商也陷入瓶颈。在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沟通后,我们确定了新的网络营销策略: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公德责任需要深入传播;品牌的创业价值有待于深入诠释和有效推广;面对市场流传的相关负面消息,必须各个击破,以正本清源,强化正面形象。以访谈、故事、评论等体裁撰写十五篇新闻稿,精挑细选了覆盖其目标受众的数十家网络媒体给予发布。经过一个月的传播,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此案例不仅表明了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积极的信息公开和正面宣传赢得社会认可,更重要的启发在于,执行公关策略的过程必须遵循规律,从策划到撰稿再到发布,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科学流程。策划必须符合现实与发展的需要,切忌无的放矢。撰稿尤为重要,要考虑如何深层次探寻顾客心理需求,全方位展现产品、服务和品牌的多元优势;还要注重表述方式拿捏有度,既完成商业使命又不至于遭人反感;而文章标题和关键词密度,要实现对受众的吸引力,还要利于被搜索引擎抓取。在发布方面,则需要保证受众群的精准。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偏于“叫卖”的硬性商业广告固然先声夺人,但已不能满足市场营销的现实需求。目前的营销战场,同时做好广告推广和新闻宣传,双管齐下才能赢。
  
  作者陈亚洲系品牌营销专家、
  易观商学院金牌讲师
其他文献
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同时举行  本刊讯(记者 左志新)8月30日,国家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发布会暨2013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副司长高政、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胡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教授、标准起草小组代表北京邮电大学陈洪教授等领导和嘉
期刊
2013年5月10日,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与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该局作为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后第一个成立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标志着湖北省传媒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湖北省拥有多个国内知名报刊品牌,尤其是期刊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9月14-16日,“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将在武汉举办,并永久落户武汉,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永久落户的大型文化专业展会。在“刊博会”筹备期间,湖
期刊
东湖之滨,奇迹舞动。  一匹传媒“黑马”,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关怀下,在历届党委班子和9000名员工持续奋斗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迎来新闻宣传大突破、产业发展大跨越、团队形象大提升的新面貌,踏上建设全国一流党报集团的新征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现有总资产近50亿元,是一家以党报为核心、拥有11报11刊5网站和1家出版机构、8个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初步形成集报纸、期刊、新媒体、图书出版
期刊
些年,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在打假方面的任务就很多很重。就餐饮业而言,我们需要对付包子的香精问题、菜肴的地沟油问题、火锅的伪劣底料问题、馒头的增白剂问题、西瓜的膨大剂问题等;就学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对付论文的剽窃问题、科研成果的造假问题、创新业绩的虚报问题;就干部工作而言,年龄虚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情形不在少
期刊
期刊作为传媒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期刊的形态和传播特点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日渐受到公众关注,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如何根据时代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承担社会赋予的义务,则成为行业性质相对较强的环保期刊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环保类期刊应发挥特有的时代功能  当下社会,
期刊
当前,如何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航空母舰”,中国期刊如何走出去,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作为期刊人,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冷静客观地分析学术期刊外部环境,几组数据和现象能够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譬如:尽管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居世界第二,2012年的投稿论文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论文影响力尚未进入前15位,文章的录用率仅居28位。尽管我们不以
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工具,源于早先各种讨论会或沙龙的手稿。目前,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分支之一。传统的学术期刊以内容为根本,并不存在任何商业或市场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种类日益增多,表现形式和发行渠道日趋多元化。社会分工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也开始体现专业化,出现了专门负责期刊生产经营的期刊社,以及专门从事期刊发行的代理商等。这种社会分工客观上促进了期刊业的发展,如大范围
期刊
Publish or perish源于美国学术界,本意是指作为科学家如果不发表文章就得不到晋升,甚至续约。其实,对于国际学术期刊界,情况也与之类似,要么出版好的期刊,要么就停刊。  中国有5000多种学术期刊,刊发过的许多文章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多少也反映出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但这种窘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新闻出版总署正在推动报刊体制改革,学术出版方面要打造5~
期刊
期刊种群,其中,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已达近3000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达2800余种。新时期我国学术事业的巨大发展,学术期刊功不可没。但是,与学术体制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期刊体制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数十年前形成的学术期刊的特点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因期刊数量的激增被无形地放大了,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期刊结构方面,新增的学术期刊基本沿袭了综合性的老路,
期刊
于2011年3月13日开通的U Channel,是新西兰电视台(TVNZ)和Facebook合作建立的免费数字频道,旨在为15~24岁的新西兰的年轻电视观众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其中最具社交特色的栏目版块是U Live,该栏目每天下午4点至7点面向大众播放各类娱乐节目,其特色之处在于:观众可以通过Facebook中的U Live应用程序针对电视节目发表评论、上传图片、参加民意调查,并且这些信息将直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