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新与旧的结合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期刊品牌是人们识别期刊的分辨器,不同期刊品牌代表了不同的期刊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心理目标,可以供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一个良好的期刊品牌同时还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代表期刊、代表了期刊的信誉。品牌以质量取胜,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带来了附加值。此外,期刊品牌还是一个期刊核心价值的体现,良好的期刊品牌能使读者对一本期刊产生好感,形成品牌忠诚。
  对于期刊品牌,中国期刊协会原会长张伯海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期刊品牌就是指期刊媒体里面那些由内在的丰富底蕴与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的高智力产品的特定形象。期刊品牌是期刊的办刊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行为理念、视觉理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刊社精心打造的具有先进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传播风格和独到的装帧设计,并为特定的读者群体广泛认同的期刊总体形象。
  与图书和报纸品牌相比,期刊品牌创造具有很强的独特性。相比而言,期刊是最适合创造品牌的媒体类别。因为期刊是旧瓶装新酒,是新与旧的结合,在继承之中有创新。如果只是简单地因袭旧的风格、模式就成了“炒冷饭”,只有既旧又新,才能生生不息。作为期刊,刊名、开本、栏目、装帧都有连续性、稳定性,这是旧的方面,不旧就割断了历史。同时,每期期刊都有新内容,栏目不变,内容常新,这期是铁凝的作品,下期是莫言的作品,这就使读者对刊物产生“恋情”,形成品牌,深入人心。
  而作为图书,每本都是新内容、新面孔、新设计,就难以形成品牌。因此图书要打造品牌就得学期刊,做成连续性的丛书,如《布老虎》丛书。报纸作为每天或每周出版的出版物,新闻性是其核心诉求,而新闻本身很难是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此报纸品牌也相对难以建立,而更多的是通过地域独特性形成差异。
  打造期刊品牌,首先是要确定服务对象,进行精确定位。只有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才能确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风格。没有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很难有正确的办刊理念和思路。只有经过科学、充分的市场调查,期刊的定位才能比较准确、合理;有了读者对象定位,还需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细化。
  另外,名刊必有名编辑、名记者,必须能有满足不同栏目需求的编辑、记者,善于策划别出心裁的选题,能让人阅读时感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才行。创建一个名牌期刊,无非是靠打造影响力、经营影响力而已。只有不断锐意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才能在品牌战中保持不败之势。被称为“中国人心灵读本”的《读者》杂志,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才使其品牌影响力得以成功巩固和不断延伸。
  当期刊有了初步影响力之后,还要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打造品牌、经营品牌、扩展品牌。国外一些名牌杂志,通过品牌延伸,扩大经营半径,创造了极好的效益。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同时也对期刊品牌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品牌期刊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贬值、不褪色,做好数字化转型是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些年,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在打假方面的任务就很多很重。就餐饮业而言,我们需要对付包子的香精问题、菜肴的地沟油问题、火锅的伪劣底料问题、馒头的增白剂问题、西瓜的膨大剂问题等;就学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对付论文的剽窃问题、科研成果的造假问题、创新业绩的虚报问题;就干部工作而言,年龄虚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情形不在少
期刊
期刊作为传媒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期刊的形态和传播特点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日渐受到公众关注,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如何根据时代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承担社会赋予的义务,则成为行业性质相对较强的环保期刊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环保类期刊应发挥特有的时代功能  当下社会,
期刊
当前,如何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航空母舰”,中国期刊如何走出去,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作为期刊人,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冷静客观地分析学术期刊外部环境,几组数据和现象能够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譬如:尽管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居世界第二,2012年的投稿论文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论文影响力尚未进入前15位,文章的录用率仅居28位。尽管我们不以
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工具,源于早先各种讨论会或沙龙的手稿。目前,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分支之一。传统的学术期刊以内容为根本,并不存在任何商业或市场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种类日益增多,表现形式和发行渠道日趋多元化。社会分工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也开始体现专业化,出现了专门负责期刊生产经营的期刊社,以及专门从事期刊发行的代理商等。这种社会分工客观上促进了期刊业的发展,如大范围
期刊
Publish or perish源于美国学术界,本意是指作为科学家如果不发表文章就得不到晋升,甚至续约。其实,对于国际学术期刊界,情况也与之类似,要么出版好的期刊,要么就停刊。  中国有5000多种学术期刊,刊发过的许多文章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多少也反映出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但这种窘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新闻出版总署正在推动报刊体制改革,学术出版方面要打造5~
期刊
期刊种群,其中,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已达近3000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达2800余种。新时期我国学术事业的巨大发展,学术期刊功不可没。但是,与学术体制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期刊体制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数十年前形成的学术期刊的特点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因期刊数量的激增被无形地放大了,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期刊结构方面,新增的学术期刊基本沿袭了综合性的老路,
期刊
于2011年3月13日开通的U Channel,是新西兰电视台(TVNZ)和Facebook合作建立的免费数字频道,旨在为15~24岁的新西兰的年轻电视观众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其中最具社交特色的栏目版块是U Live,该栏目每天下午4点至7点面向大众播放各类娱乐节目,其特色之处在于:观众可以通过Facebook中的U Live应用程序针对电视节目发表评论、上传图片、参加民意调查,并且这些信息将直接
期刊
最近重读了《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这本著作前几年在中国很流行。面对新时期的营销变革,该书传达的理念的确是令人感到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但不可否认,中国确有特殊国情,许多源于国外的营销传播思想,初看都甚是有理,但细想之下,就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打品牌、推产品,抑或个人宣传,都离不开广告的推波助澜。但无论表面看起来怎样火爆,倾向于自说自话的所谓“硬广”已然是难逃没落的命运了
期刊
在数字技术逻辑下,媒介融合几乎是无法改变的趋势。我们明显感受到,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大众对媒体的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正迅速从传统媒体转向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在此种状况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选择以传统的方式继续生存和发展,那么有必要进行价值的重新定位,实现价值重构。譬如报纸,当其遭受网络海量信息传播的挑战时,有必要实现意见主导的回归,实现信息传播
期刊
皇皇800余页、95万字的《山西期刊史》赫然摆在我面前。翻开它,从1900年到2008年,百余年山西期刊发展的历史犹如长幅画卷缓缓展现眼前。一行行清晰流畅的文字、一幅幅珍贵无比的图片,默默诉说着山西期刊百年发展的风云变幻。《山西期刊史》16开本、硬皮精装,由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和山西省期刊协会合力编纂,沉甸甸的重量显示了它厚重的分量。作为全国首部全面、系统的地方期刊史专著,它的问世不仅为期刊史料的积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