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融合不寻常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1年3月13日开通的U Channel,是新西兰电视台(TVNZ)和Facebook合作建立的免费数字频道,旨在为15~24岁的新西兰的年轻电视观众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其中最具社交特色的栏目版块是U Live,该栏目每天下午4点至7点面向大众播放各类娱乐节目,其特色之处在于:观众可以通过Facebook中的U Live应用程序针对电视节目发表评论、上传图片、参加民意调查,并且这些信息将直接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比“微博上墙”更能够让参与者获得满足感。U Live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海选主持人。每周日晚上,观众可以通过U Channel官方网站和Facebook主页,参加海选频道主持人活动。获胜者将在一个月内成为专栏节目的主持人,自主决定电视节目内容。
  虽然这个U Channel刚刚诞生不久,既没有在传统电视领域引起多大波澜,也没有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上吸引多少眼球,甚至可以说前途未卜。但笔者认为,U Channel的诞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其一是互联网开始融入电视台。传统媒体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电视台、报纸、杂志纷纷业务转型,建立网站、发布APP应用,不断寻求在互联网上树立品牌,在力图吸引新客户的同时,也留住传统媒体上的老客户。但很遗憾,曾经传统媒体领域的大佬们,在互联网上却普遍默默无闻。U Channel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传统电视台向互联网靠拢的同时,将观众习惯和网民习惯相结合,电视终端和网络终端相结合,把互联网上的运作模式、参与者和播放内容搬到电视上。
  其二是实现了电视内容和互联网内容的跨界整合。其实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的协作早已有之,电视上节目主持人经常会说“有网友这样评论道……”“来自于XXX网的消息”,但这种协作是低层次的,不同步、非即时、少互动,电视单向的由点到面的传媒特性并没有改变,它和互联网之间的渠道并没有真正打通,互联网仅仅是电视内容的一个采集源。而U Channel充分利用Facebook的社交特性,又把APP作为获取观众反馈信息的渠道,同时能够把互联网上的内容近乎实时地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对电视台来说,这种尝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其三是电视媒体实现了身份融合和跨屏融合。电视和互联网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网民兼具电视观众的角色,而这种重合度在年轻人中的比例会更高。这些人既喜欢坐在电脑前浏览互联网,也享受坐在客厅沙发面对大屏幕的收看效果。他们边看电视,边使用SNS、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应用,通过手机或iPad和好友分享看电视的心情和感受。而U Channel正是围绕用户的这种双重身份,紧紧抓住年轻人的跨屏使用习惯和活动需求,重新改造节目制作方式。
  其四是网络达人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穿越”。网民喜欢互联网甚于传统电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降低了参与的门槛,网络的自媒体属性能够让网民找到万众瞩目的感觉。U Channel给了用户“穿越”互联网和电视媒体边界的机会:它在网站和Facebook上招募达人,再让获胜用户到电视台主持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达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节目风格、节目内容。这些网络选出来的主持人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因为线下线上的好友们绝不会错过关注自己朋友当主持人的机会。这种“穿越”的效果是传统电视节目和新兴的互联网媒体都无法给予的。
  总的来说,虽然U Channel的转型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但它为电视媒体贡献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并非所有的转型都要以互联网为核心。如果能在全部用户转向互联网之前,围绕广大“电视观众+网民”的用户属性和观看习惯改良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不断创新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业态,引导和培养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就一定能找到传统电视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作者唐亮单位为中国互联网络
  信息中心
  
其他文献
在全球传媒生态巨变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报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打造。培育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整合资源,打造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使产业具有持续产能”。各报业集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媒体结构的打造和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可以是多元的,但是检验效果的标准都应是——资源配置合理、发展良性稳定、竞争力不断增强。  《长江日报》创刊于1949年,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报
期刊
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同时举行  本刊讯(记者 左志新)8月30日,国家手机(移动终端)动漫行业标准发布会暨2013国家数字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副司长高政、财政部文资办副主任胡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教授、标准起草小组代表北京邮电大学陈洪教授等领导和嘉
期刊
2013年5月10日,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与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该局作为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后第一个成立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标志着湖北省传媒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湖北省拥有多个国内知名报刊品牌,尤其是期刊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9月14-16日,“首届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将在武汉举办,并永久落户武汉,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永久落户的大型文化专业展会。在“刊博会”筹备期间,湖
期刊
东湖之滨,奇迹舞动。  一匹传媒“黑马”,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关怀下,在历届党委班子和9000名员工持续奋斗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迎来新闻宣传大突破、产业发展大跨越、团队形象大提升的新面貌,踏上建设全国一流党报集团的新征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现有总资产近50亿元,是一家以党报为核心、拥有11报11刊5网站和1家出版机构、8个公司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初步形成集报纸、期刊、新媒体、图书出版
期刊
些年,我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成就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在打假方面的任务就很多很重。就餐饮业而言,我们需要对付包子的香精问题、菜肴的地沟油问题、火锅的伪劣底料问题、馒头的增白剂问题、西瓜的膨大剂问题等;就学术界而言,我们需要对付论文的剽窃问题、科研成果的造假问题、创新业绩的虚报问题;就干部工作而言,年龄虚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情形不在少
期刊
期刊作为传媒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期刊的形态和传播特点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环境保护日渐受到公众关注,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如何根据时代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承担社会赋予的义务,则成为行业性质相对较强的环保期刊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环保类期刊应发挥特有的时代功能  当下社会,
期刊
当前,如何打造中国学术期刊的“航空母舰”,中国期刊如何走出去,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作为期刊人,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冷静客观地分析学术期刊外部环境,几组数据和现象能够让大家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任重而道远。譬如:尽管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居世界第二,2012年的投稿论文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但我国论文影响力尚未进入前15位,文章的录用率仅居28位。尽管我们不以
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工具,源于早先各种讨论会或沙龙的手稿。目前,学术期刊已经成为专业媒体的重要分支之一。传统的学术期刊以内容为根本,并不存在任何商业或市场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种类日益增多,表现形式和发行渠道日趋多元化。社会分工在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也开始体现专业化,出现了专门负责期刊生产经营的期刊社,以及专门从事期刊发行的代理商等。这种社会分工客观上促进了期刊业的发展,如大范围
期刊
Publish or perish源于美国学术界,本意是指作为科学家如果不发表文章就得不到晋升,甚至续约。其实,对于国际学术期刊界,情况也与之类似,要么出版好的期刊,要么就停刊。  中国有5000多种学术期刊,刊发过的许多文章却乏人问津,这种现象多少也反映出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但这种窘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新闻出版总署正在推动报刊体制改革,学术出版方面要打造5~
期刊
期刊种群,其中,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已达近3000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已达2800余种。新时期我国学术事业的巨大发展,学术期刊功不可没。但是,与学术体制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期刊体制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数十年前形成的学术期刊的特点不仅一如既往,而且因期刊数量的激增被无形地放大了,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期刊结构方面,新增的学术期刊基本沿袭了综合性的老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