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1年3月13日开通的U Channel,是新西兰电视台(TVNZ)和Facebook合作建立的免费数字频道,旨在为15~24岁的新西兰的年轻电视观众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其中最具社交特色的栏目版块是U Live,该栏目每天下午4点至7点面向大众播放各类娱乐节目,其特色之处在于:观众可以通过Facebook中的U Live应用程序针对电视节目发表评论、上传图片、参加民意调查,并且这些信息将直接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比“微博上墙”更能够让参与者获得满足感。U Live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海选主持人。每周日晚上,观众可以通过U Channel官方网站和Facebook主页,参加海选频道主持人活动。获胜者将在一个月内成为专栏节目的主持人,自主决定电视节目内容。
虽然这个U Channel刚刚诞生不久,既没有在传统电视领域引起多大波澜,也没有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上吸引多少眼球,甚至可以说前途未卜。但笔者认为,U Channel的诞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其一是互联网开始融入电视台。传统媒体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电视台、报纸、杂志纷纷业务转型,建立网站、发布APP应用,不断寻求在互联网上树立品牌,在力图吸引新客户的同时,也留住传统媒体上的老客户。但很遗憾,曾经传统媒体领域的大佬们,在互联网上却普遍默默无闻。U Channel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传统电视台向互联网靠拢的同时,将观众习惯和网民习惯相结合,电视终端和网络终端相结合,把互联网上的运作模式、参与者和播放内容搬到电视上。
其二是实现了电视内容和互联网内容的跨界整合。其实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的协作早已有之,电视上节目主持人经常会说“有网友这样评论道……”“来自于XXX网的消息”,但这种协作是低层次的,不同步、非即时、少互动,电视单向的由点到面的传媒特性并没有改变,它和互联网之间的渠道并没有真正打通,互联网仅仅是电视内容的一个采集源。而U Channel充分利用Facebook的社交特性,又把APP作为获取观众反馈信息的渠道,同时能够把互联网上的内容近乎实时地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对电视台来说,这种尝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其三是电视媒体实现了身份融合和跨屏融合。电视和互联网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网民兼具电视观众的角色,而这种重合度在年轻人中的比例会更高。这些人既喜欢坐在电脑前浏览互联网,也享受坐在客厅沙发面对大屏幕的收看效果。他们边看电视,边使用SNS、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应用,通过手机或iPad和好友分享看电视的心情和感受。而U Channel正是围绕用户的这种双重身份,紧紧抓住年轻人的跨屏使用习惯和活动需求,重新改造节目制作方式。
其四是网络达人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穿越”。网民喜欢互联网甚于传统电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降低了参与的门槛,网络的自媒体属性能够让网民找到万众瞩目的感觉。U Channel给了用户“穿越”互联网和电视媒体边界的机会:它在网站和Facebook上招募达人,再让获胜用户到电视台主持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达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节目风格、节目内容。这些网络选出来的主持人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因为线下线上的好友们绝不会错过关注自己朋友当主持人的机会。这种“穿越”的效果是传统电视节目和新兴的互联网媒体都无法给予的。
总的来说,虽然U Channel的转型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但它为电视媒体贡献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并非所有的转型都要以互联网为核心。如果能在全部用户转向互联网之前,围绕广大“电视观众+网民”的用户属性和观看习惯改良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不断创新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业态,引导和培养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就一定能找到传统电视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作者唐亮单位为中国互联网络
信息中心
虽然这个U Channel刚刚诞生不久,既没有在传统电视领域引起多大波澜,也没有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上吸引多少眼球,甚至可以说前途未卜。但笔者认为,U Channel的诞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其一是互联网开始融入电视台。传统媒体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电视台、报纸、杂志纷纷业务转型,建立网站、发布APP应用,不断寻求在互联网上树立品牌,在力图吸引新客户的同时,也留住传统媒体上的老客户。但很遗憾,曾经传统媒体领域的大佬们,在互联网上却普遍默默无闻。U Channel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传统电视台向互联网靠拢的同时,将观众习惯和网民习惯相结合,电视终端和网络终端相结合,把互联网上的运作模式、参与者和播放内容搬到电视上。
其二是实现了电视内容和互联网内容的跨界整合。其实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的协作早已有之,电视上节目主持人经常会说“有网友这样评论道……”“来自于XXX网的消息”,但这种协作是低层次的,不同步、非即时、少互动,电视单向的由点到面的传媒特性并没有改变,它和互联网之间的渠道并没有真正打通,互联网仅仅是电视内容的一个采集源。而U Channel充分利用Facebook的社交特性,又把APP作为获取观众反馈信息的渠道,同时能够把互联网上的内容近乎实时地展现在电视屏幕上。对电视台来说,这种尝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其三是电视媒体实现了身份融合和跨屏融合。电视和互联网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网民兼具电视观众的角色,而这种重合度在年轻人中的比例会更高。这些人既喜欢坐在电脑前浏览互联网,也享受坐在客厅沙发面对大屏幕的收看效果。他们边看电视,边使用SNS、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应用,通过手机或iPad和好友分享看电视的心情和感受。而U Channel正是围绕用户的这种双重身份,紧紧抓住年轻人的跨屏使用习惯和活动需求,重新改造节目制作方式。
其四是网络达人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穿越”。网民喜欢互联网甚于传统电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降低了参与的门槛,网络的自媒体属性能够让网民找到万众瞩目的感觉。U Channel给了用户“穿越”互联网和电视媒体边界的机会:它在网站和Facebook上招募达人,再让获胜用户到电视台主持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达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节目风格、节目内容。这些网络选出来的主持人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因为线下线上的好友们绝不会错过关注自己朋友当主持人的机会。这种“穿越”的效果是传统电视节目和新兴的互联网媒体都无法给予的。
总的来说,虽然U Channel的转型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但它为电视媒体贡献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并非所有的转型都要以互联网为核心。如果能在全部用户转向互联网之前,围绕广大“电视观众+网民”的用户属性和观看习惯改良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不断创新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业态,引导和培养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就一定能找到传统电视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作者唐亮单位为中国互联网络
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