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2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脑卒中病人发病急,恢复慢,且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笔者对多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直接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护理方法以及护理体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脑卒中 早期 功能锻炼 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5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60-0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成明显上升趋势。脑卒中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数量达200万,其发病率在我国为0.3%~1.0%,致残率高达75%,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由上可知,脑卒中患者发病急,恢复慢,且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探讨对脑卒中瘫痪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的方法,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通过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多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直接护理干预,发现早期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缩短康复时间。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其中脑出血58例,脑梗死14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124例,女76例。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个体化的早期功能锻炼直接护理干预,包括肢体、语言等训练,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效果进行评定。
  2 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
  根据有关资料证实,早期功能锻炼在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进行功能锻炼,是有效控制废用综合征发生在最低程度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科遵循“发病后尽早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这一原则,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的功能锻炼,经临床实践证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患肢功能,取得了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功能锻炼,是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加以重视。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密切配合,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予以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3 早期功能锻炼方法
  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采用分期锻炼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进展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主要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肢体功能锻炼。主要包括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关节功能位置、按摩和肢体被动运动、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锻炼等方面的内容。患者入院后,就应及时开始实行,一般周期为1个月左右,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肢肌力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患肢的实际恢复情况,对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3.1 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关节功能位置。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有利于关节的活动度,一般情况下,健身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三种体位应2~3h交替一次,并对肢体关节作屈、伸、内旋、外旋被动锻炼,即肩外展50°、内旋50°、屈50°。将整个上肢及膝关节略曲,上肢放在衬垫上,上肢肘微弯瞳,腕和手指轻度伸展;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足底放足板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
  3.2 按摩和肢体被动运动。按摩时,应该轻柔缓慢进行,开始轻柔,然后逐渐加强。按摩胸大肌,以减轻其痉挛性收缩;按摩肢体,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疼痛。给患侧上下肢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推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活动时动作轻柔和活动幅度要适宜,主要防止肌肉萎缩和膝关节变形。肢体被动运动时幅度由大到小,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并注意各关节活动度和动作强度要适宜。
  3.3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早期应在床上经常练习翻身,变动体位为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并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做翻身动作训练时,先在助患者帮助下,练习被动向健侧翻身,然后练习主动向健侧翻身,逐渐从被动运动到自主运动。接着做床上躯干运动,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并拢,双足平放于床上做肩周反向活动。然后开始训练患者的座位平衡,采用摇床将床头慢慢升高的方法,分别升高15°、30°、45°、60°、80°直至直立坐位。
  经过一系列系统功能训练,待患者完成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以及坐位平衡训练后,让患者两腿下垂,坐在床边,开始站立训练,从而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尽早恢复,防治废用性萎缩。刚开始锻炼时,在护士的帮助和指导下靠墙或手扶栏杆站立,保持患侧下肢正确的站立姿势,然后逐渐独立站立。等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走、转、跑等其他平衡训练。
  3.4 日常生活活动锻炼。日常生活活动锻炼(ADL),主要是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锻炼。如训练脑卒中患者运用正常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进餐、穿脱衣服、如厕等,积极训练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鼓励病人利用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等,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在ADL的训练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患者移动能力的训练。
  4 护理人员在早期功能锻炼中的要求和所起作用   通过实践证明,早期功能锻炼在脑卒中患者的整个康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早期进行系统、及时、个体有效的功能锻炼,可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有效控制废用综合征的发生。而在早期功能锻炼中,护理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复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注意将整体综合锻炼与个体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护理人员具体要求如下所述。
  首先,护理人员在帮助脑卒中患者进行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密切配合医生,制订适合患者锻炼强度和时间的个体化、系统化的计划,并严格执行。针对不同的病情、不同的病因,要采取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措施和方案。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患肢的实际恢复情况,对早期功能锻炼计划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其次,护理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锻炼各阶段进行正确指导和帮助,各关节活动度和动作强度要适宜,要及时纠正和调整患者的姿势和体位等,并且锻炼时间不易过长。
  再次,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态度要亲切和蔼、有耐心,要及时注意病人的康复情况和情绪反应,对于患者恢复进展要给予鼓励,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坚持循序渐进,与患者及家属共同配合,增加其参与度,实施科学的锻炼方法,以保证取得良好效果。
  最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促进患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从而帮助患者改变其健康行为,积极鼓励患者从被动接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护理以及各项功能训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理能力。
  总之,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需要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密切配合,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予以正确指导和精心照顾,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患肢功能,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降低致残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早期功能锻炼越早实行,效果越明显。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及临床资料,探讨了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锻炼方法和护理等内容,实践证明了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因此,脑卒中早期介入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蓉,陈俊彦.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2006(08)
  [2] 石婉丽,武长芬.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05)
  [3] 索红梅,冷冰梅,叶和英.脑卒中患者陪护人员对早期功能锻炼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6(07)
  [4] 朱春梅,陈卫红,王九珍.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02)
  [5] 王美芳,朱亚敏.早期功能锻炼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04)
  [6] 朱孔爱.脑卒中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J].职业与健康,2004(03)
  [7] 李英,郭智轶.脑中风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05)
  [8] 李敏华.早期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1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大鼠损伤脑组织PPAR-γ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方法:建立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取缺血后12h、24h和48h三个时间点进行观察。用RT-PCR方法及Westem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PPAR-γ1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PPAR-γ1mRNA和蛋白
期刊
摘要:现代根管治疗术将根管清理、成形、消毒合为一体,主张加强根管机械预备和化学冲洗实现最大限度去除感染,通过借助具有缓慢而持久消毒作用的根充材料完成根管严密三维充填,来达到杜绝再感染、促进根尖周组织愈合的目的,并不强调根管内封药,鼓励在有效控制根管内感染的前提下一次完成根管治疗。根管治疗一次法省略了根管封药消毒这一步,减少了复诊次数,缩短疗程,此外,减少了发生再感染和根管内污染的机会,同时避免了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并且分析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1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热毒宁静脉注射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特点,比较并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结果以及不良症状的缓解时间。  结果:全部1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催乳素含量测定。检测同时评定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值(BPRS)表示。  结果: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催乳素在治疗后检测值均高于正常组(P0.05)。  1.2 治疗方法。入组患者均给予利培酮和奋乃静治疗,起始剂量为0.5mg/L,隔日加量,根据病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康复科胃管鼻饲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降低拔管发生率。  方法:通过院内网“不良事件上报”,统计非计划拔管例数,并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非计划拔管主要有患者、医护人员两个方面的因素。  结论:护理人员应对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施,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关键词:胃管 非计划拔管 原因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与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疗效及相关问题。  方法:回顾性对85例显微镜下和96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VAS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微镜下髓核摘除与髓核摘除术中失血和术后引流以及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椎间盘镜下手术时间略长。  结论:显微镜下与椎间盘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均为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显微镜下成像清晰,更容易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动脉采血、静脉采血、末梢采血三种方式下,血常规检测的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  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人员120例,其中40例行动脉采血,归入A组,40例行静脉采血,归入B组,40例行末梢采血,归入C组,所有体检人员均采血两次,做重复性实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A、B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性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患者30例,先与患者签订自愿诊疗协议后,对3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24-33岁,平均年龄29.14±1.34岁;对照组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22-30岁,平均年龄为26.32±1.45岁。以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进行刮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在体检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探讨运动平板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情况。  方法:选取进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的2364例体检者,分析平板试验阳性率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分析在运动平板试验过程中诱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结果:运动平板试验女性中阳性发生率21.68%,男性中发生率12.59%(P2min;②原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0.10mV,持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血清中N端脑钠肽前体(N-proBNP)的水平,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N-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NI)的关系,探讨N-pro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门诊、急诊就诊和入院治疗的心衰患者86例,健康对照组90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级。采用罗氏化学发光仪
期刊